- 相關推薦
余秋雨文集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余秋雨文集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秋雨文集讀后感1
從來沒有一個人的作品,能夠這樣這樣平和又深邃的滲入我的心靈,即使偉大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也不能例外,他作品某些文字的的晦澀和深峻阻礙了我和他的交流。的確,再偉大的作家也離不開情緒的渲染,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作家的情緒,包括他的煩躁和哀怨。而這些不良的情緒便會通過作品傳遞給我們這些讀者——文學作品的確離不開情感——這恰恰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但是,過多的不良情緒渲染還是會影響我們讀者的情緒,我們的痛苦和不安便會在讀過這些作品后產生——這就是我們往往在讀了某些作品后會產生頭疼的.生理反應或者煩躁的心理反應的原因。于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我往往翻不了幾頁就放下了。不是因為這些作品寫的不好,而是我無法完成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我們之間架不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無法完成心靈的契合——很遺憾,于是,某些名作家的作品通過媒體介紹心儀已久,一去拜讀便覺索然無味——這是很有趣卻很無奈的現象——閱讀的過程是讀者的心靈和作家的心靈完成契合和溝通的過程。
對于我而言,有一個人是例外,他就是余秋雨。嚴格來說,余秋雨先生并不是一個職業作家,他的稱謂前面往往帶著一個學者。而他的散文作品因為他的學者身份而增添了文化的厚度,這種厚度,讓我對他心生敬意。我帶著敬意走進他的作品,一部部讀過之后,我感覺自己的文化厚度也在慢慢積淀,歷史的,人文的,伴隨著這些作品我收獲了一種閱讀的快感和成長的幸福。
我一直認為,閱讀就是一種學習,是讀者成長的過程。這種過程可以是知識上的,可以是觀念上的,可以是心靈上的,讀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之后,你會發覺這種成長是全方位的,從表面上的知識,到內心深處的觀念,甚至人格結構上的。初識余秋雨的作品是通過朋友的介紹,那幾年,我正在嘗試著寫寫一點散文,卻往往不得法,搜腸刮肚羅致辭藻,殫精竭慮考慮結構,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宛若死水一潭,投進無數石子也激不起浪花一朵。一次,與一位文學朋友交談。她說,你何不找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讀?聽從了她的建議,我立刻去書店買了一本,讀了第一篇《道士塔》后,便不忍卒讀,一篇篇讀下去,感覺滿口余香,裊裊飄進心扉。一時間,在他的文字中,我找到了久違的閱讀和成長的幸福。他的文字有一種中國畫般瑰麗多彩的色調,把我的心染得繽紛多彩;他的文字有一種音樂般的優雅深邃,輕輕拉動我的心弦。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充滿了對國家民族、對歷史文化、對現在未來的一種深沉的思考,一種充盈著文化厚度、生命寬度和歷史高度的思考。這種思考,借助他的文字輕輕地走進我的內心,讓我跟著他一起脈動,一起思考。我從中學會了怎么思考人生,怎么思考未來,怎么在歷史中思考,怎么在現實中思考,盡管我的這份思考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給你一些思考和啟迪,我想這部作品已經完成了和你心靈的契合。于是,繼續讀了他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一部部讀下來,一遍遍讀下來,愛不釋手,手不釋卷。僅僅那本《文化苦旅》我就讀了五六遍,書角讀卷了,伸展開來,繼續。越讀心中越敞亮,越讀心里越美麗,越讀感覺越從容,越讀思緒越清晰。他的作品傳遞給我的是一種不花哨的優雅,是一種不晦澀的深邃,是一種不虛滑的靈動。當然,也會有憤懣但卻不絕望,嚴肅卻不冷峻,悲痛卻不哀怨,厚重卻不煩躁。
在他的作品隨處可見對歷史和現實之間實現架構的思索,對中國和世界之間完成溝通的反思,對個人和民族之間找到統一的思考,對狹隘觀念和哲學思維之間尋求交流的思慮。
余秋雨文集讀后感2
伴著最后一聲音嘶啞的蟬鳴消失,伴著最后一片枯黃的葉子從枝頭飄落,真可謂秋意闌珊了。在這個蕭瑟的季節里,我擁有著《余秋雨文集》。
我對雨總有著一種莫名的感情,特別是綿綿的秋雨。望著它從很高很高的蒼穹落下來,落到很遠很遠的田野那邊去,心也就會像一泓新漲的秋水,明晃晃的,讓細細的雨絲兒款款牽起。夜闌人靜時,我坐在為燈下,注視著窗前的秋雨,忍不住翻開了這本還散發著墨清香的書,開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進了一段塵封的歷史。自己仿佛一位踟躕的旅人在沉重的`歷史中艱難地跋涉著。
從商風到唐雨,從秦朝焚書坑儒到康乾文字獄,從晉魅賦文到宋元詞曲,一路走來,只有秋雨陪伴,雨打在身上,心上,都痛了;從道士塔到柳公司,從廟宇到青云譜,從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風景,從都江堰到吳江船,一路走來,只有秋雨陪伴,雨咂在身上,心上,重得使我無法抬頭,難以呼吸;從竹林七賢到天一閣范成大,從潑墨揮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潦倒的酒公,從掌握朝權的重臣到花街撫琴的女子,一路走來,只有秋雨陪伴,雨刺在身上,心上,我只有謙卑地低下頭,生怕手放錯了地方。
再美好的景色,難道只要沾上了中國的歷史,就一定會變得如此沉重嗎?重重的青石臺階,厚厚的石城墻,就連路邊偶坐的老人,臉上的皺紋,都已爬得密密的……
這便是秋雨,無法在西湖邊贊嘆水好綠,無法在沙漠中感慨沙好黃,更無法在陽關邊上說:“雪真白!”這便是秋雨。不像“自封”的文人那般,將風花雪月反復呻吟,將雞毛蒜皮盡量擴充。中國真正的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即便流連于風月場也依然,因為,即使是青樓女子,也算是半個文人。
秋雨從很高的九重天上落下,太高了,便有了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和滋味。來雨滲入深深的泥土里,太深了,便顯得苦澀而艱難。秋雨——如一壺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地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一切的今天,又有誰會去慢慢品嘗那苦澀的清茗呢?于是,連續幾年來文人的清高與尷尬在秋雨身上繼續。
于是,我依然喜歡秋雨,靜靜一人,坐在窗前聽雨,更愿意變成一滴水,融入秋雨……
【余秋雨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余秋雨散文集摘抄10-09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08-13
余秋雨《莫高窟》全文06-15
余秋雨經典美麗情話07-19
關于余秋雨的話10-26
余秋雨作品風格06-27
余秋雨《莫高窟》原文09-10
我眼中的余秋雨08-13
余秋雨最經典的作品07-08
余秋雨經典語錄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