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歷史散文《歷史的暗角》簡介
【余秋雨歷史散文《歷史的暗角》推薦理由】
余秋雨的歷史散文:《歷史的暗角》為當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余秋雨的歷史散文專集。
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飛揚、思維敏捷、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喜愛。他的歷史散文更是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啟迪哲思,引發情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意義上的文化價值。比如《一個王朝的背影 》、《流放者的土地》、《抱愧山西》、《歷史的暗角》、《十萬進士》等篇章,都可以當作歷史散文的典范之作來閱讀。
【余秋雨歷史散文《歷史的暗角》內容簡介】
作者余秋雨,世界級文化學者余秋雨無疑是今世當之無愧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飛揚、韻味悠長、見解獨到而備受讀者喜愛,被視為智者之思。發端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而持續勃興至今的文化散文即因他而起:文化散文另有別名叫做苦旅或秋雨體。秋雨散文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在叩問歷史的同時追問天人、古今,哲思綿延,情致高錠,其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史學意義自不待言。
【余秋雨歷史散文《歷史的暗角》精彩書摘】
我們這些人,對清代總有一種復雜的情感阻隔。記得很小的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時,眼含淚花,這是清代的開始;而講到“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時又有淚花了,這是清代的尾聲。年邁的老師一哭,孩子們也跟著哭。清代歷史,是小學中惟一用眼淚浸潤的課程。從小種下的怨恨,很難化解得開。
老人的眼淚和孩子們的眼淚拌和在一起,使這種歷史情緒有了一種最世俗的力量。我小學的同學全是漢族。沒有滿族,因此很容易在課堂里獲得一種共同語言,好像漢族理所當然是中國的主宰,你滿族為什么要來搶奪呢?搶奪去了能夠弄好倒也罷了,偏偏越弄越糟,最后幾乎讓外國人給瓜分了。于是,在閃閃淚光中,我們懂得了什么是漢奸、什么是賣國賊、什么是民族大義、什么是氣節。我們似乎也知道了中國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列強,關鍵就在于清代,而辛亥革命的啟蒙者們重新點燃漢人對清朝的仇恨,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又是多么有必要,多么讓人解氣。清朝終于被推翻了,但至今在很多中國人心里,它仍然是一種冤孽般的存在。
年長以后,我開始對這種情緒產生警惕。因為無數事實證明,在我們中國,許多情緒化的社會評判規范,雖然堂而皇之地傳之久遠,卻包含著極大的不公正。我們缺少人類普遍意義上的價值啟蒙,因此這些情緒化的社會評判規范大多是從封建正統觀念逐漸引申出來的,帶有很多盲目性。先是姓氏正統論,劉漢、李唐、趙宋、朱明等在同一姓氏的傳代系列中所出現的繼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財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覬覦,即便有一千條一萬條道理,也站不住腳,真偽、正邪、忠奸全由此劃分。由姓氏正統論擴而大之,就是民族正統論。這種觀念要比姓氏正統論復雜得多,你看辛亥革命的闖將們與封建主義的姓氏正統論勢不兩立,卻也需要大聲宣揚民族正統論,便是例證。民族正統論涉及到幾乎一切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許多著名人物和著名事件,是一個在今后仍然要不斷爭論的麻煩問題。在這兒請允許我稍稍回避一下,我需要肯定的僅僅是這樣一點:滿族是中國的滿族,清朝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統觀全部中國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總體上還算是比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使我這個現代漢族中國人感到驕傲。
既然說到了唐太宗,我們又不能不指出,據現代歷史學家考證,他更可能靠近于鮮卑族的血統。
如果說先后在巨大的社會災難中迅速開創了“貞觀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兩位中國歷史上最杰出帝王都不是漢族,如果我們還愿意想一想那位雖未執掌中原卻至今還在被全世界歷史學家驚嘆的建立了赫赫武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那么我們的中華歷史觀一定會比小學里的歷史課開闊得多,放達得多。
漢族當然非常偉大,漢族當然沒有理由要受到外族的屠殺和欺凌,當自己的民族遭受危難時當然要挺身而出進行無畏的抗爭,為了個人的私利不惜出賣民族利益的無恥之徒當然要受到永久的唾棄,這些都是沒有異議的。問題是,不能由此而把漢族等同于中華,把中華歷史的正義、光亮、希望,全部押在漢族一邊。與其他民族一樣,漢族也有大量的污濁、昏聵和丑惡,它的統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個中國歷史推人死胡同。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漢族正統論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又未必是倒退。
《桃花扇》中那位秦淮名妓李香君,身份低賤而品格高潔,在清兵浩蕩南下、大明江山風雨飄搖時節保持著多大的民族氣節!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就在她和她的戀人侯朝宗為抗清扶明不惜赴湯蹈火、奔走呼號的時候,恰恰正是茍延殘喘而仍然荒淫無度的南明小朝廷,作踐了他們。那個在當時當地看來既是明朝也是漢族的最后代表的弘光政權,根本不要她和她的姊妹們的忠君淚、報國心,而只要她們作為一個女人最可憐的色相。李香君真想與戀人一起為大明捐軀流血,但叫她惡心的是,竟然是大明的官僚來強逼她成婚而使她血濺紙扇,染成“桃花”。“桃花扇底送南朝”,這樣的朝廷就讓它去了吧,長嘆一聲,氣節、操守、抗爭、奔走,全都成了荒誕和自嘲。《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老夫子的后裔,連他,也對歷史轉折時期那種盲目的正統觀念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他把這種懷疑,轉化成了筆底的滅寂和蒼涼。
對李香君和侯朝宗來說,明末的一切,看夠了,清代會怎么樣呢?不想看了。文學作品總要結束,但歷史還在往前走,事實上,清代還是很可看看的。
為此,我要寫寫承德的避暑山莊。清代的史料成捆成扎,把這些留給歷史學家吧。我們,只要輕手輕腳地繞到這個消夏的別墅里去偷看幾眼也就夠了。這種偷看其實也是偷看自己,偷看自己心底從小埋下的歷史情緒和民族情緒,有多少可以留存,有多少需要校正。
承德的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家園林,又稱熱河行宮、承德離宮,雖然聞名史冊,但久為禁苑,又地處塞外,歷來光顧的人不多,直到這幾年才被旅游者攪得有點熱鬧。我原先并不知道能在那里獲得一點什么,只是今年夏天中央電視臺在承德組織了一次國內優秀電視編劇和導演的聚會,要我給他們講點課,就被他們接去了。住所正在避暑山莊的背后。剛到那天的薄暮時分,我獨個兒走出住所大門,對著眼前黑黝黝的山嶺發呆。查過地圖,這山嶺便是避暑山莊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張羅圈椅的椅背。在這張羅圈椅上,休息過一個疲憊的王朝。奇怪的是,整個中華版圖都已歸屬了這個王朝,為什么還要把這張休息的羅圈椅放到長城之外呢?清代的帝王們在這張椅子上面南而坐的時候都在想一些什么呢?月亮升起來了,眼前的山壁顯得更加巍然愴然。北京的故宮把幾個不同的朝代混雜在一起,誰的形象也看不真切,而在這里,遠遠的、靜靜的、純純的、悄悄的,躲開了中原生氣,藏下了一個不羼雜的清代。它實在對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誘惑,于是匆匆講完幾次課,便一頭埋到了山莊里邊。
山莊很大,本來覺得北京的頤和園已經大得令人咋舌了,它競比頤和園還大整整一倍,據說裝下八九個北海公園是沒有問題的。我想不出國內還有哪個古典園林能望其項背。山莊外面還有一圈被稱之為“外八廟”的寺廟群,這暫不去說它,光說山莊里面,除了前半部有層層疊疊的宮殿外,主要是開闊的湖區、平原區和山區。尤其是山區,幾乎占了整個山莊的八成左右,這讓游慣了別的園林的人很不習慣。園林是用來休閑的,何況是皇家園林,大多追求方便平適,有的也會堆幾座小山裝點一下,哪有像這兒的,硬是圈進莽莽蒼蒼一大片真正的山嶺來消遣?這個格局,包含著一種需要我們抬頭仰望、低頭思索的審美觀念和人生觀念。
山莊里有很多楹聯和石碑,上面的文字大多由皇帝們親自撰寫。他們當然想不到多少年后會有我們這些陌生人闖人他們的私家園林,來讀這些文字,這些文字是寫給他們后輩繼承人看的。朝廷給別人看的東西很多,有大量刻印廣頒的官樣文章,而寫在這里的文字,盡管有時也咬文嚼字,但總的說來是說給兒孫們聽的體己話,比較真實可信。我踏著青苔和蔓草,辨識和解讀著一切能找到的文字,連藏在山間樹林中的石碑都不放過,讀完一篇,便舒松開筋骨四周看看。一路走去,終于可以有把握地說,山莊的營造,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強健。
首先是康熙。山莊正宮午門上懸掛著的“避暑山莊”四個字就是他寫的,這四個漢字寫得很好,撇捺問透露出一個勝利者的從容和安詳,可以想見他首次踏進山莊的步履也是這樣的。
【余秋雨歷史散文《歷史的暗角》簡介】相關文章:
余秋雨歷史的散文08-29
余秋雨散文的歷史感08-12
余秋雨散文《歷史的暗角》讀后感09-14
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藝術特色11-19
談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的藝術特色11-20
余秋雨《歷史的母本》閱讀答案10-22
余秋雨簡介11-07
余秋雨散文《洞庭一角》08-04
余秋雨相關簡介10-13
余秋雨人物簡介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