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胡曾《題周喻將軍廟》《赤壁》對比閱讀答案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那么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胡曾《題周喻將軍廟》《赤壁》對比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題周喻將軍廟》:
題周喻將軍廟
胡曾
共說生前國步難,山川龍戰血漫漫。
交鋒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際雨余春草長,廟前風起晚光殘。
功勛碑碣今何在,不得當時一字看。
赤璧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1. “交鋒魏帝旌旅退”“烈火西焚魏帝旗”兩句所寫的場景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交鋒魏帝旌旃退”寫出了赤壁之戰期間周瑜帶領大軍擊退曹軍的豪壯場面烈火西焚魏帝旗”寫岀了赤壁之戰時曹軍旗幟被焚燒的慘烈場景。
【解析】兩首詩均出自同一作者,所寫的主要人物都是三國東吳名將周瑜。本題要求分析兩首詩中含意相關的兩句詩所描寫的場景的不同,答題時應從分析兩句詩的含意入手!敖讳h魏帝旌旃退”寫的是兩軍交鋒之后,魏帝(曹操)一方軍隊撤退的情景;“烈火西焚魏帝旗”則描繪的是在戰爭中,魏帝的旗幟被烈火焚燒的情景。
2.周瑜的形象有怎樣的特點?請結合兩首詩加以分析。
【答案】受到君王重用、有軍事才能、功績卓著!敖讳h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寫他在戰場上指揮有方,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勛碑碣今何在”則從側面表現了他的功績卓著。
【解析】本題要求分析鑒賞周瑜這一人物形象。從第一首詩來看,刻畫周瑜形象的詩句主要是三、四、七句,三、四句通過寫周瑜率大軍擊退曹軍和周瑜被委以重任后社稷安定的情況,突出了周瑜指揮有方、受到君王重用的特點;第七句通過寫其功勛碑碣的零落從側面交代他曾建立了不朽功勛。第二首詩前兩句寫周瑜作為開國元勛在指揮戰斗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這一點與第一首詩的三、四句內容相近。分析時一定要結合具體詩句,做到言之有據。
《赤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主題】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賞析】
杜牧的詩是晚唐詩壇的一大成就,晚唐詩人中只有李商隱能夠與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負,卻處于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為的環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種抑郁情懷;他有絕世才華,而且性格豪俊,這又使他的抑郁情懷并沒有走向消沉凄惻。這些,都影響著他的詩的風貌。他的詩,往往立意高遠,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麗。
杜牧的詠史詩,是晚唐詠史詩的高峰。晚唐詩人和他們的前輩不同,他們已經失去了中興的銳氣,懷著一種矛盾心理,感慨衰敗不可避免的到來,感慨生不逢時,不得一展襟抱。懷古傷今,就成了此時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主題。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都有大量懷古傷今之作。杜牧寫這類詩,完全是一種大手筆的氣概,深刻的哲理思索與形象的高度概括融為一體,令人嘆為觀止。
《赤壁》寫于杜牧官黃州刺史(842—844年)時,反映的心理狀態和含蓄而俊爽的風格與《過華清宮》一致,但在寫法上卻別具一格。
《赤壁》的開頭便與眾不同!哆^華清宮》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還有很多詠史詩是一開頭就高度概括,縱橫馳騁。此詩的開頭卻只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一片與古代戰爭有聯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一場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重大戰斗,英雄云集,何等壯偉。因此,“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二句論史抒懷作了鋪墊。全詩最精彩的,當然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是議論。“認前朝”,本來可以寫對這場戰爭的回顧,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緬懷,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歷史評價,而是直接的對歷史結局提出自己的評判。史學家們在論赤壁之戰這場關系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時,基本的政治傾向常常是把同情放在吳、蜀一邊。因為有這傾向,也便把這場戰爭的勝負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杜牧一反傳統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引起議論,反映出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史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于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他在一個更高的層次觀察、思考著歷史,頓使詩歌平添一種更上一層樓的氣概。史論有如此氣魄,而其表述方式卻那樣風流瀟灑。不直言戰爭之勝敗,而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為曹操晚年享樂處,蓄姬妾歌妓于其上。拈出銅雀,使人聯想到曹操縱欲的這一面;銅雀而又言“春深”,又加一層風流溫馨。用一“鎖”字,重臺密閣,更加重了藏嬌之意。試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橫掃天下勝利之后,擁江東二喬于銅雀臺,弦歌艷舞,以享受纏綿之春色,當是何種得意氣概。寫設想中的東吳敗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類,而拈出“二喬”入魏以暗喻,同樣把東吳領袖人物之風流儒雅的風神傳遞出來了。把硝煙彌漫的戰爭的勝負,把如此重大的歷史大事件寫得如此蘊藉,非杜牧不能。杜牧是風流才子,善寫閨情戀意,他把這種表述方式用于莊重的史論,而且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便表現了杜牧特有的風韻情采。但是杜牧之寫史論,除了為表現出非凡的史識,還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練習
1、①初中三年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唐詩:有的詠史,有的詠物;有的描寫清新美麗的山水
田園,有的刻劃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上面這首詩屬于哪一類?這類詩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詠史詩。特點是詠史抒懷或借史實抒發作者情感。(答出"詠史"給1分,答出特點給1分,意思相近即可)
②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中"東風"指什么?并簡要談談你對這句詩句的理解。
"東風"指火燒赤壁一事(1分)。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慨嘆,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或"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2、①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
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為下文做鋪墊;蚯皟删鋵懪d感之由。在那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時光消蝕掉,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的確是赤壁之戰的遺物,不禁引發了“懷古之幽情”。
②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么?
不好。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見大,感情表達更含蓄,耐人尋味。說明:從詩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若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沒錯,但點詩味也沒有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運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正是此詩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
3、①這首詩有敘有議,哪兩句是議論?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凇皷|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中蘊含著一個成語,這個成語中包含一個著名的三國故事,你知道嗎?請寫出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或:借東風)
4、①本詩開頭為什么從“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由“折戟”寫起,引發后文對歷史的詠嘆。為后文的議論做鋪墊。
、谟腥苏f,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可能就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因此有人認為,杜牧作本詩的目的是為曹操叫屈。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簡述理由。
不同意,因為作者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種機遇,借此來表達詩人懷才不遇,有志不得伸展的感慨。
【胡曾《題周喻將軍廟》《赤壁》對比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柳 李商隱》《詠柳 曾鞏》對比閱讀答案10-04
屈原廟古詩閱讀題及答案06-22
曾鞏《西樓》閱讀題及答案07-18
《大力將軍》閱讀題答案附翻譯06-07
赤壁賦閱讀題及答案11-03
曾鞏《禿禿記》閱讀題及答案09-22
曾鞏《詠柳》閱讀題答案及賞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