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挑戰愛因斯坦的人》閱讀答案
老師一定要搞好教材中的課文閱讀教學。個別老師和有些學生認為課文與閱讀能力的培養關系不大,經常忽略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不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來龍去脈,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語言點的分析講解、背誦記憶和鞏固練習上。這樣學生平時常常接觸的是枯燥無味的知識點、語言點的詳細羅列。
《挑戰愛因斯坦的人》原文
王煜
1941年,香港機場飛往大陸航班的安檢處,一名年輕人被攔了下來,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腫的大衣,在那個季節顯得很不正常。安檢人員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處硬邦邦的,打開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書籍和資料。安檢員還從來沒見過帶這么多書的。“正在打仗的時候回國,你真是連命都不要了,還要帶這么多書?”這個拼死要回國,用教學和科研來抗戰的人,就是后來被國際學界公認為“中國核能之父”“第一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盧鶴紱。
盧鶴紱1914年6月7日生于遼寧沈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盧鶴紱從小熱衷于鉆研理工科學。l936年9月,盧鶴紱于燕京大學物理專業畢業,前往美國深造。
1941年盧鶴紱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工作條件和舒適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進行著抗戰的祖國。他退出了自己與另外兩名物理學家正在進行的課題,而不久后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就憑該課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也是為什么上世紀8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巴丁在上海科學會堂作報告時會說:“如果盧鶴紱當年留在美國的話,肯定會獲得諾貝爾獎。”
當時內地生活十分艱苦,為了講授量子力學、近代物理、力學和地球物理探油術等課,他常常只能在點燈草的油燈下備課,在古廟里給學生講課。在這樣的環境中,盧鶴紱一邊講課,一邊還密切關注國際學界的動向,能獲得的學術雜志,他全部手寫抄錄下來。他于1 944年在國內《科學》上發表的《重原子核內之潛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學界認為是“第一個給中國讀者全面介紹原子能物理知識及其應用”的科學著述。
1945年8月,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盧鶴紱預言“濃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應驗。1947年,他在國內期刊上發表《原子能與原子彈》和《從鈾之分裂談到原子彈》,對原子彈的發明做了介紹。此文一出,被美國文獻和專著廣泛采用,國際學界轟動,盧鶴紱因此被稱為“第一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人”“中國核能之父”。
新中國成立后,他進入到抽調全國院校教師辦起來的絕密的“546培訓班”任教。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培訓班:學員中有90名工程師,還有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包括日后的核基地司令。在后來的11位“兩彈元勛”中,就有7位是盧鶴紱在“546培訓班”的學生。
1958年,培訓班的任務結束了,許多師生分配到原子彈實驗基地。如果盧鶴紱也到核彈基地,將來極可能成為錢三強式的人物。但是,盧鶴紱認為他所專長的基礎理論,只有在大學才能發揮作用;他一輩子教書,希望回到復旦繼續從事教育工作。l958年,盧鶴紱回到復旦講壇。
1980年,盧鶴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一直到晚年,盧鶴紱從未停止過在科研創新上的步伐。1995年,81歲的盧鶴紱與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寫的《對馬赫原理的一個直接驗證》在美國《伽利略電動力學》發表,該雜志的主編評價這篇論文:“開辟了挑戰愛因斯坦的新方向。”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國《物理學刊》拒絕刊登,對此,盧鶴紱坦然說:“一般編輯部都不敢登這種文章,他們迷信愛因斯坦,怕人家說他們不懂物理學。”他不怕自己被人認為是瘋子,關于這篇論文,他說,“我不過是把天空戳了一個洞罷了!”正當研究要繼續時,盧鶴紱于l997年病故,為世人留下8大提綱44項研究進展,已發表的論文僅僅是他研究內容的十分之一。
關于這項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質疑,美國科學院在2002年投入巨資,用發射衛星的手段,深入這方面的.實驗。
盧鶴紱除了是一名全球聞名的物理大師,還是著名的京劇票友。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對京劇的癡迷源于年幼時在舞臺下的耳濡目染,入門完全是無師自通,唱功、演技都是聽來的、看會的。他曾自豪地說,他不用任何準備即可登臺上演40出譚派戲。
有人問盧鶴紱為什么如此酷愛京劇,他回答說:“中國的傳統京劇蘊含著人生哲學,它宣揚的忠孝節義、禮義廉恥,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們絕對沒有必要拋棄,因為它對社會安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再說,繁忙緊張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劇,心情特別輕松愉快,不啻是種‘醒腦劑’。”
正因為在科學和人文上的深厚積淀,盧鶴紱去世以后,美國休斯敦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均為他樹立銅像,美國檀香山市還把每年的6月15日定為“盧鶴紱日”。近期,盧鶴紱百年誕辰之際,復旦大學也為其在校園里樹立了銅像。在紀念大會上,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說:“盧鶴紱先生不僅是學術的大師,同時是一個有情·沭的人,這是最為珍貴的,是我們最為敬仰的。”
(節選自《新民周刊))2014年7月)
《挑戰愛因斯坦的人》閱讀題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盧鶴紱是一名全球聞名的物理大師,他在量子力學、近代物理、力學和地球物理探油術等基礎學科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尤其是在核能方面頗有建樹,被稱為“中國核能之父”。
B.本文既敘述了盧鶴紱的'家庭出身、求學以及事業成就,同時也寫出了他在自己人生經歷中展現出的人格魅力。
C.本文引用美國物理學家巴一丁‘在上海科學會堂作報告的話,介紹盧鶴紱任教的培訓班的成員,都從側面展現了盧鶴紱的人物形象。
D.“546培訓班”任務結束后,許多師生被分配到原子彈實驗基地。如果盧鶴紱不回到復旦大學繼續當老師而是也到核彈基地,就不會成為挑戰愛因斯坦的人。
E.盧鶴紱酷愛京劇,可登臺上演40出譚派戲。他認為中國的傳統京劇沒有必要拋棄,因為其蘊含著人生哲學,它宣揚的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對社會安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2)請簡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3)盧鶴紱說“我不過是把天空戳了一個洞罷了!”這句話意蘊豐富,手法巧妙,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4)“盧鶴紱先生不僅是學術的大師,同時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8分)
《挑戰愛因斯坦的人》閱讀答案
12.(1)B. 3分C. 2分E.1分A. “基礎學科方面成就顯著”錯。D.得不出“就不會成為挑戰愛因斯坦的人”。E“他不用任何準備即可登臺上演40出譚派戲”“沒有必要拋棄”的內容表述含混。
(2)第一段寫了盧鶴紱回國時帶了大量的研究資料。表現了他的學者的身份和愛國精神。(2分)在引出了傳主的.同時,引出下文內容。(2分)同時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2分)(結合文本,適當分析)
(3)①此句運用比喻的修辭。用“天空”比喻權威,用“洞”比喻開辟的新境界,(2分)表現了盧鶴紱勇于挑戰權威的精神。(2分)
②從語氣中可看出盧鶴紱的強大的自信。這份自信源于他多年的深厚的學術積淀。(2分)
(4)①首先盧鶴紱是一位學術精湛的大師,被稱為“中國核能之父”、“第一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人。(2分)②他是一個富有情懷的人:他有愛國情懷,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工作條件和舒適生活以及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毅然回到了正在進行著抗戰的祖國;他有淡泊名利的情,放棄成為專家的機會,繼續從事教育工作;他有熱愛生活的情懷,喜歡京劇,在京劇中體味人生哲學。(6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挑戰愛因斯坦的人》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挑戰》閱讀答案09-17
《愛因斯坦的故事》 閱讀答案09-30
少年愛因斯坦閱讀答案09-04
《少年愛因斯坦》的閱讀練習及答案09-18
孤獨者愛因斯坦的閱讀答案06-12
《少年愛因斯坦》選段閱讀答案11-16
《科學不怕挑戰》閱讀答案06-19
科學不怕挑戰閱讀答案07-15
科學不怕挑戰閱讀練習及答案07-12
中國的愛因斯坦—束星北閱讀答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