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明史·鄭和傳》閱讀答案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有助于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一份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稱之為好閱讀答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明史·鄭和傳》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史·鄭和傳》閱讀答案 1
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和獻所俘舊港酋長。帝大悅,爵賞有差。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其酋陳祖義,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于朝.帝赦不誅,釋歸國。是時,交恥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替,來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復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其前偽王子蘇干刺者,方謀弒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兵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賚諸將士有差。
十四年冬,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遣使朝貢,辭還。復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十七年七月還。十九年春復往,明年八月還。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赍敕印往賜之。比還,而成祖已晏駕。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于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
(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4.對下列句子中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 蹤跡:追蹤探訪
B.多赍金幣 金幣:錢幣財物
C.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 邀劫:邀人搶劫
D.帝以踐阼歲久 踐阼:登上帝位
5.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B.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C.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D.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鄭和歷經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樂年間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駕之后,先后出使過三十多個國家。
B.明成祖命令鄭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到海外追尋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為了到海外炫耀軍力的強大和國家的富裕。
C.鄭和深通外交之道,對番國君長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懷柔的方式,動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D.鄭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掃清海道,保護商旅;發展了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系,所出使的國家紛紛納貢稱臣。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交恥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耆,來者日多。(5分)
(2)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5分)
答案:
4.C(邀劫,攔路搶劫。)
5.B
6.D(“紛紛納貢稱臣”錯。)
7.(1)交阯已經被打敗滅亡,明朝把這個地區作為自己的郡縣,各國更加恐懼,來朝拜的日漸增多。
(破滅,被打敗滅亡;郡縣,作為郡縣;益,更加;震詟,恐懼;來者,來朝拜的。每點1分。)
(2)自鄭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沒有誰不極力稱贊鄭和來向外國夸耀的。(將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沒有誰;盛稱,極力稱贊;夸外番,向外國夸耀。每點各1分。)
譯文:
鄭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說的三保太監。起初在明成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隨燕王起兵奪權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監。明成祖懷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蹤探訪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國炫耀大明朝的武力,顯示中國的富強。永樂(明成祖年號)三年六月,命令鄭和與儕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帶領士卒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攜帶了很多金銀財物。建造了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從蘇州劉家河渡海到福建,又從福建五虎門揚帆出發,首先到達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國),依次走遍了各國,向他們宣讀天子的詔書,并賞賜和饋贈當地的君主、首領,有不降服的就鎮壓。永樂五年九月,鄭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國派的使者也跟隨鄭和的船只來朝見明成祖。鄭和獻上俘虜的舊港酋長。
明成祖非常高興,對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進行了封賞、賜爵。舊港,就是從前的三佛齊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這里的酋長陳祖義,搶掠過往的商客。鄭和派人去宣讀口諭招撫他,陳祖義佯裝投降,卻暗地策劃攔路搶劫。鄭和打敗了他們,生擒了陳祖義,獻給朝廷,在京城的集市處死了。
永樂六年九月,鄭海再次出使錫蘭山(今斯里蘭卡)。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引誘鄭和到國內,索要金銀財物,并發兵劫持鄭和的船。鄭和窺探到敵人大部分都出動了,國內空虛,就率領自己統轄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們的都城,生擒了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兒女、官員。搶劫鄭和船的敵人聽說后,回來救援,鄭和的官軍又大敗了他們。永樂九年六月把俘虜獻給朝廷。皇帝赦免了他們沒有處死,釋放他們回國了。這時,交阯已經被打敗滅亡,明朝把這個地區作為自己的郡縣,各國更加恐懼,來朝拜的日漸增多。
永樂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鄭和出使,到了蘇門答剌國。該國的前偽王子蘇干剌,剛謀劃殺掉了國王自立為王,怨恨鄭和不賞賜自己,率兵抄擊鄭和的官軍。鄭和奮力作戰,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蘇干剌,并俘虜了他的妻子兒子,永樂十三年七月回國。皇帝非常高興,不同程度的獎賞了將士們。
永樂十四年冬天,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都派使者來朝廷進貢,各國使者回去的時候,明成祖又派鄭和等人和他們一同前往,賞賜各國的君主、酋長。永樂十七年七月回國。永樂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來。永樂二十二年正月,舊港的酋長施濟孫請求繼承宣慰使的官職,鄭和帶著文書和官印前去頒發給他。回來的時候,明成祖已經駕崩了。洪熙(明仁宗年號)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鄭和的部下守備南京。南京設置守備,就是從鄭和開始的。宣德(明宣宗年號)五年六月,皇帝認為登上帝位時間很長了,而離中國遠的外國依然沒有來朝拜進貢,于是鄭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魯謨斯等十七國,然后回朝。
鄭和歷經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經歷的國家共有三十多個,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寶物不計其數,而朝廷耗費的財物也不可勝計。從宣德年間以來,遠方各國不時也有來中原的,但終究也不能與永樂時期相比,而鄭和也快老死了。自鄭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沒有誰不極力稱贊鄭和來向外國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監下西洋傳為明朝初年的盛事。
《明史·鄭和傳》閱讀答案 2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題。(12分)
鄭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①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③,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帝大悅,爵賞有差。十年復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十四年冬,滿剌加等十九國遣使朝貢。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
(節選自《明史·鄭和傳》)
【注釋】儕(chái):同輩。②赍:攜帶。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17.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4分)
(1)成祖欲示中國富強 ( )
(2)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 ( )
(3)帝大悅,爵賞有差 ( )
(4)所歷凡三十余國 ( )
18.下列句子中的“以”,與“以次遍歷諸番國”中“以”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
是( )(2分)
A.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請寫出選文中能從側面印證鄭和下西洋是“盛事”的兩個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參考譯文:
鄭和,云南人。明成祖想要顯示中國的富強,永樂(明成祖年號)三年六月,命令鄭和與儕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帶領士卒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攜帶了很多金銀財物。建造了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從蘇州劉家河渡海到福建,又從福建五虎門揚帆出發,首先到達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國),依次走遍了各國,向他們宣讀天子的詔書。永樂五年九月,鄭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國派的使者也跟隨鄭和的船只來朝見明成祖。皇帝非常高興,對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進行了封賞、賜爵。永樂十年,明成祖又派鄭和出使,到了蘇門答臘國。永樂十四年冬天,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都派使者來朝廷進貢。
鄭和歷經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經歷的國家共有三十多個。從宣德年間以來,遠方各國不時也有來中原的。自鄭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沒有誰不極力稱贊鄭和來向外國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監下西洋傳為明朝初年的盛事。
【解答】(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即可。①句意為:明成祖想要顯示中國的富強。顯:顯示。
②句意為:帶領士卒二萬七千八百多人。將:帶領。
③句意為:皇帝非常高興,不同程度的獎賞了將士們。爵:封爵。
④句意為:所經歷的國家共有三十多個。凡:總共,共。
(2)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以”的辨析能力。答題需要結合句子的意思來理解“以”的含義,然后總結歸納得出答案。例句:句意為:依次走遍了各國;以:按照。
A.句意為:想挖洞進去以從后面攻擊他;以:來。
B.句意為:鞭打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以:按照。
C.句意為:石潭以一整塊石頭作為底;以:把。
D.句意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而或喜或悲;以:因為。
故選:B。
(3)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句中重點詞:造,建造。修,長。廣,寬。句意為:建造了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結合題目的提示,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結合內容可知,從側面印證鄭和下西洋是“盛事”的句子是:十四年冬,滿刺加等十九國成咸遣使朝貢;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
答案:
(1)①顯示;②帶領;③封爵;④總共,共。
(2)B
(3)建造了大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4)十四年冬,滿刺加等十九國成咸遣使朝貢;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
【《明史·鄭和傳》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明史劉基傳》閱讀答案09-17
《明史·胡海傳》閱讀答案10-08
《明史·花云傳》的閱讀答案及譯文08-20
《明史徐達傳》閱讀題及答案12-07
《明史石璞傳》閱讀答案08-01
《明史·呂原傳》閱讀答案09-27
《明史海瑞傳》閱讀題答案08-12
《明史·陳有年傳》閱讀答案09-15
明史張溥傳的閱讀及答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