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譯文及詩意

時間:2024-09-20 13:34:13 飲湖上初晴后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譯文及詩意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旨在贊美西湖美景。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譯文及詩意,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作者:蘇軾

  其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詞句注釋

  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⑵朝曦:早晨的陽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作者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廟。”

  ⑷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⑸空蒙:迷迷茫茫、若有若無的樣子。蒙,一作“濛”。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⑺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白話譯文

  其一

  天還沒亮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下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漸入醉鄉。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其二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十分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創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正、二月間。從詩意看,作詩當天朝晴暮雨,詩人既為酒所醉,亦為美景所醉。

  作品鑒賞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鮮為人知。其實這兩首詩是一個整體。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注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若只看第二首,題中的“飲”字就沒有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游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艷”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詩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后來轉陰,入暮后下起雨來。而在善于領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下半首詩里,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以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于“西湖比西子”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于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于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在第二首詩中,詩人對西湖的特點作了極其準確而又精到的藝術概括,達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效果;此外還運用了恰當新穎的比喻,賦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資質,使西湖成為美的化身,對西湖進行美的升華。因此,在難以計數的歌詠西湖的詩歌中,這首詩成為流傳最廣的名篇。

  西湖水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動著,波光粼粼,看起來美麗極了。山色在云霧的籠罩下。半明半暗,隱隱約約,雨中的西湖也顯得十分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裝飾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怎樣裝扮都那么美麗。

  【詩意】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一天,詩人到西湖游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十分好看。之后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一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艷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前兩句用白描和比較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一樣天氣下所呈現的不一樣的美態。第一句描述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贊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著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瀲滟”、“空蒙”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游湖時“初晴后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說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豐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著眼點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

  “西子湖”的美名。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這天,人們到西湖也必須會想起蘇軾這一首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譯文及詩意】相關文章: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譯文09-11

(推薦)《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譯文01-21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譯文12-07

《飲湖上初晴后雨》 的詩意11-11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意04-24

關于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意04-24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意及中心04-17

飲湖上初晴后雨譯文推薦11-10

飲湖上初晴后雨詩意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