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精選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 1
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說這堂課的教學思路。
一、說教材
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本組課文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專題組織單元。這篇課文包括《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兩首詩。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美感。這堂課錢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是第二首詩,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寫了詩人到西湖游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后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詩的后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資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姿。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這首詩被選入課本,編者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并深切感受祖國的山河美,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通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首詩有著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歷來為大家所傳誦。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加上不久前剛學過兩首古詩,這對本課的理解、感悟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定為:
1、誦讀詩句,利用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2、借助圖片,發揮想象,描繪詩中美景,走進詩境,從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拓展學習,推薦閱讀,加強積累
我們把目標1定為教學重點,目標2定為教學難點。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中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理解詞義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這基礎上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三、說教學理念
對于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我們知道,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學科性質。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希望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讀為基本方法,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四、說教學流程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對編者意圖的揣摩,為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的教學流程有以下幾大板塊。
第一版塊:揭題,解題
在開課伊始,讓學生背誦白居易的《憶江南》,由江南的風景如畫引到杭州西湖的美麗動人。意在輔墊情感,營造閱讀期待。然后出示題目,說說讀了題目知道了什么,接著介紹詩人蘇軾。最后讓學生看西湖美景的圖片,并說說看完后的感受。我們這邊的學生很少有到過西湖的,為了讓他們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們下載了一些圖片,使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交融。它彌補了單一課本教學的不足,為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打下基礎。
第二版塊:初讀詩歌
這一步,我準備分三步走。
1、根據提示自學古詩,并想想哪句寫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寫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來整體感知這首詩的大致內容。
2、把詩讀正確。這步主要糾正一些難讀的字音。
3、讀出詩的節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安排我們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著眼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使學生在初讀后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為品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版塊:理解詩意,走進詩境。
這樣子,這堂課的教學就進入到了細讀、品讀環節。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
為了扎實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這一版塊我們主要采用逐句教學,整體融合的方式。通過學生自讀詩句,依據注釋、采用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后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最后背誦。品讀過程中我就不一一講述,我將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主要抓住“瀲滟”“空蒙”兩詞,借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晴時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熠熠生輝,而雨中西湖隱隱約約,朦朧、神秘。當然“晴”和“雨”還只是停留在第一個層面,“好”和“奇”才是學生理解的重難點。這兩個字值得推敲,在教學時,老師追問:好在哪里,奇在何處,讓學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層層探究,在層層探究中賞美、悟美、創造了美。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詩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然后教師補充“西子”與 “西湖”的共同點,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說明他對西湖是多么熱愛。并采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依托詩文反復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并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這句話我們抓住“總相宜”這個詞,讓學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這樣風姿綽約。
此時,在此情此境中背詩,可謂“水到渠成”,這也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從文字到畫面,無處不在的對比讓學生強烈感受到詩的魅力。這樣的積累,既是顯性的語言文字積累,又是隱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沉淀。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邊想象邊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塊 :拓展閱讀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應借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容,優化課堂資源,擴展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課上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讓學生讀后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的美。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說這課的板書,板書是這樣的: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西子
晴(好) 淡妝
總相宜
雨(奇) 濃抹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是文章教學重難點的縮影,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簡潔的板書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最后,我想說,詩歌教學應該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進的一次審美之旅。我們喜歡“洗開春色無多潤,染盡花光不見痕”的唯美意境。希望這節課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古詩的理解和體驗,更重要的是使它成為“一枝紅杏”,學生從它身上能夠更深的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賞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滿園春色”。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飲湖上晴初后雨》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天氣描寫下的西湖迷人美景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以精煉的語言,描繪了西湖在不同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無限贊美和熱愛之情。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領略到西湖的自然風光,還能感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味和意境。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理解詩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想象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感受詩中的意境。
難點:體會詩人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深刻含義。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湖的`美景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自然風光,為理解詩歌內容打下基礎。
2. 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與詩歌內容相符的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西湖之畔,感受詩人的情感。
3. 討論交流法: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詩歌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通過交流分享,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三、說學法
學習方法:
1. 自主學習法:鼓勵學生課前預習詩歌,了解詩歌的背景和作者,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2. 合作學習法:分組討論詩歌內容,通過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3. 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探究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通過思考、討論,深入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說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西湖美景的視頻或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
2. 初讀詩歌: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詩歌,注意停頓和重音。
3. 理解詩意:
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和插圖,理解詩歌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
分組討論詩歌內容,通過交流分享,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4. 感悟意境:
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湖在不同天氣下的美景,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境。
引導學生分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深刻含義,體會詩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
鼓勵學生搜集其他描寫西湖的詩詞,進行比較閱讀,拓寬視野。
引導學生嘗試創作一首描寫自然景觀的詩歌,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6. 總結回顧: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學習內容,回顧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布置課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7. 板書設計:
簡潔明了地呈現詩歌內容、關鍵詞語和意境分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和流程,旨在讓學生充分領略《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歌的魅力,感受西湖的美景和詩人的情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作能力。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七言絕句。這首詩以細膩的筆觸,將西湖在不同天氣下的美景展現得淋漓盡致,既表現了晴天的水光瀲滟,又描繪了雨后的山色空蒙,更以“淡妝濃抹總相宜”一句,巧妙地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贊美其無論何時都美麗動人。本課位于小學語文教材的高年級段,旨在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
二、說教法
1. 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湖的美景圖片和視頻,創設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詩歌中描繪的景象。
2. 誦讀感悟法: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讀后的感受,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3. 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討詩歌中的比喻手法及其深層含義,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4. 啟發式教學: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如“為什么詩人將西湖比作西施?”“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等,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促進深度學習。
三、說學法
1. 自主學習:鼓勵學生課前預習,了解詩歌的背景知識和作者生平,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2. 合作學習:在小組內分享個人理解,通過討論交流,互相啟發,共同解決問題。
3. 反思學習:課后布置反思作業,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總結收獲,提出疑問,培養自我反思和持續學習的習慣。
4. 實踐應用:鼓勵學生嘗試創作類似風格的詩歌或短文,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創作中,提升文學素養。
四、說教學流程
1. 導入新課(約5分鐘):
通過播放西湖美景的視頻,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簡述詩歌的創作背景,激發學生興趣。
2. 初讀感知(約10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教師指導朗讀技巧,注意停頓、重音,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分組討論詩歌大意,每組派代表分享,教師適時補充。
3. 精讀品味(約15分鐘):
深入分析詩歌中的關鍵詞句,如“水光瀲滟”、“山色空蒙”等,通過圖片輔助理解,感受詩歌描繪的自然之美。
探討“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比喻意義,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對西湖的深情贊美。
4. 合作探究(約10分鐘):
分組討論詩歌的藝術特色,如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詩人情感的表達方式。
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總結提升。
5. 拓展延伸(約5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詩歌中的意境美轉化為生活中的美,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6. 總結回顧(約5分鐘):
學生自我總結本課學習收獲,教師簡要回顧知識點,強調詩歌的鑒賞方法和文學價值。
7. 布置作業(課外):
完成一篇關于西湖美景的小短文或詩歌創作,要求運用課堂所學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旨在讓學生不僅學會《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更能通過詩歌的學習,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對自然美的熱愛和對文學創作的興趣。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七言絕句。全詩以精煉的語言,通過對比晴雨兩種不同天氣下的西湖景致,展現了西湖的多姿多彩與詩人的審美情趣。這首詩不僅是對自然美的贊美,也蘊含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篇佳作。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背誦全詩,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片展示、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表達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中描繪的西湖美景。
難點:感受詩中的意境美,領悟詩人的情感與人生哲理。
二、說教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湖晴雨兩景的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詩中描述的景象。
2. 情境教學法:創設“游西湖”的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西湖之畔,感受詩人的心境。
3. 合作學習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享各自對詩句的理解和感受,促進思維碰撞。
4. 誦讀感悟法:通過多次誦讀,讓學生在聲音的節奏中體會詩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三、說學法
1. 自主探究:鼓勵學生課前收集關于西湖的資料,初步了解西湖的歷史文化背景。
2. 合作交流:在小組內分享個人理解,通過同伴間的交流深化對詩句的認識。
3. 情感體驗:通過角色扮演、配樂朗誦等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詩人的情感。
4. 反思總結: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過程中的收獲,思考如何將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個人審美。
四、說教學流程
1. 導入新課(約5分鐘)
以一段西湖美景的視頻或圖片作為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題。
簡要介紹作者蘇軾及其創作背景。
2. 初讀感知(約10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糾正發音,指導斷句。
全班齊讀,感受詩的韻律。
3. 精讀理解(約15分鐘)
分句講解詩句意思,結合多媒體展示西湖晴雨兩景,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
組織小組討論,分享對詩句意境的理解和個人感受。
4. 情境體驗(約10分鐘)
創設“游西湖”情境,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模擬詩人游覽西湖的情景。
配樂朗誦,讓學生在音樂中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5. 拓展延伸(約5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蘇軾,面對這樣的西湖,你會寫下怎樣的詩句?鼓勵學生嘗試創作。
分享蘇軾其他描寫自然美景的詩篇,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6. 總結回顧(約5分鐘)
學生總結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和收獲。
教師強調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鼓勵學生熱愛自然,積極面對生活。
7. 布置作業(課外)
背誦并默寫《飲湖上初晴后雨》。
收集并閱讀蘇軾的其他詩歌,準備下節課分享。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旨在讓學生不僅掌握詩句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美,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培養全面發展的語文素養。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 5
內容與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中的兩首——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飲湖上初晴后雨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瀲滟晴方好, 畢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蒙雨亦奇。 風光不與四時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 接天蓮葉無窮碧,
淡妝濃抹總相宜。 映日荷花別樣紅。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發感受,第二首則相反,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然后寫景。兩首詩都是描寫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現詩人對西湖的熱愛與贊美。因此,定課題為《西湖組詩》。
課標要求: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誦讀為基本方法,做到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共六部分
一、導入新課。由學生背誦《憶江南》《望天門山》等寫景的.詩詞導入新課,自然引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溫故知新,親切自然。
二、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學生自讀——讀通詩句——根據注釋自學、初步理解詩意。然后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在品讀過程中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抓住“水光瀲滟”“山色空蒙”兩詞,借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出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猶如一塊巨大的寶石,熠熠生輝。以及雨中西湖的朦朧、神秘。讓學生邊想象邊誦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然后教師補充“西子”與“西湖”的共同點: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頭;三是兩者都娥娜多姿、溫柔嬌美、天生麗質。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對西湖是多么熱愛。并采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依托詩文反復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板書:淡妝濃抹)并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成了贊美西湖的巔峰之作。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隨著學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魅力。
三、學習第二首。(出示詩)
西湖自古美名傳,無數文人都贊美過它,由此轉入對楊萬里的《曉出凈慈詩送林子方》的學習。
1、學生讀通詩句。
2、然后說說如果根據詩意畫一幅畫,你會用怎樣的色彩,畫成什么樣。引導學生抓住“接天、無窮碧”想象荷葉之廣袤,視野之寬闊;抓住“映日、別樣紅”感受花之鮮艷,這是對學生進行說和想象的訓練點。比如:荷葉的描寫,由一片綠葉到一湖綠葉,直到水天相接處,藍天、碧葉、紅花相映成畫。讓學生在豐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讀表現出來。六月西湖,碧葉紅花妝扮,濃妝艷抹,品湖之濃艷,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學習第二首,既是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補充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應借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容,優化課堂資源,擴展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我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錢塘湖春行》。讓學生讀后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加深理解。
2、為全面感受西湖美,體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妙,再欣賞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書:秋、雪、冬)此時,學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板書:皆成景、入畫屏)
五、賽詩會
舉行跨時空的賽詩會,教師語言鋪設情境,學生以不同詩人身份吟誦四首古詩,既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深化對詩的感悟,又把同一題材的詩串在一起,便于記憶。
六、最后,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業,給學生選擇余地,把課堂內容延伸到課下。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古詩。本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的山河”,旨在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蘇軾的代表作之一,詩人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并將西湖比作西子,奇妙而貼切地寫出了西湖的神韻,體現了詩人對西湖的贊美與喜愛,同時也展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西湖的自然風光,還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為學生學習古典文學奠定基礎,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理解古詩中重點字詞的含義,如“瀲滟”“空蒙”“相宜”等,并用自己的話解釋詩句的意思。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想象、討論等方法,體會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西湖的美。
學習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對西湖的喜愛與贊美。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積累優美的語言。
2. 教學難點
領悟詩人以西子比西湖的精妙之處,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深刻意境和情感,體會詩人對西湖獨特的審美感受。
四、說教法
1. 朗讀法:“三分詩七分讀”,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個別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詩歌的韻律美,在讀中理解詩意,在讀中體會情感,逐步引導學生深入詩歌的意境之中。
2. 情境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展示西湖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拉近與古詩的距離,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更易于理解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和情感,增強學習興趣。
3. 講授法:在理解詩意和詩歌意境等關鍵環節,教師適時地進行講解,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把握重點,使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更加準確、深入。
4. 問題引導法: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如“西湖的晴天和雨天分別給你怎樣的感覺?”“詩人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等,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五、說學法
1. 自主學習法:鼓勵學生在課前自主查閱資料,了解蘇軾的生平及西湖的相關知識,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字詞意思,嘗試解釋詩句含義,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2. 朗讀感悟法: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在朗讀中展開想象,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從而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
3. 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針對詩歌的理解、意境的體會、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共同提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 想象聯想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詩句的描述,充分發揮想象,描繪出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想象西子的美麗形象,從而更好地理解詩人以西子比西湖的精妙之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1. 趣味導入(3 分鐘)
播放一段西湖美景的視頻短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西湖的秀麗風光,提問:“同學們,知道這是哪里嗎?”引出西湖。
介紹西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文人墨客為它吟詩作畫,激發學生對西湖的興趣和對即將學習的古詩的期待。
板書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引導學生齊讀課題,解釋課題意思:在西湖的船上飲酒,起初天氣晴朗,后來下起了雨。
2. 初讀感知(7 分鐘)
教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解決。
指名朗讀古詩,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評價讀音是否準確,節奏是否恰當。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糾正,如“瀲滟(liàn yàn)”“空蒙(kōng méng)”等字詞的讀音。
全班齊讀古詩,讀得通順、流利。
3. 理解詩意(12 分鐘)
學生對照課本上的'注釋,自主理解詩句中字詞的意思,嘗試逐句解釋詩句大意,圈出難以理解的字詞。
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疑難問題,共同探討詩句的含義。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學生的討論,適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小組代表匯報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講解。重點講解“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時,西湖在陽光照耀下,水波蕩漾,波光粼粼,十分美麗;雨天時,遠處的山巒在雨霧籠罩下,若隱若現,朦朧迷茫,也別有一番奇妙景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濃艷打扮,都非常合適,恰到好處地展現出西湖無論何時都美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詩句意思,再次朗讀古詩,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4. 精讀感悟(10 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有什么特點?你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的?”讓學生默讀古詩,找出相關詩句進行分析。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對西湖晴雨景色的感受和想象。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西湖晴天波光粼粼、色彩絢爛,雨天云霧繚繞、清幽淡雅的畫面,體會詩人對西湖美景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精準的描寫。
提問:“詩人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西子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比喻手法。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西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美女,無論容貌還是氣質都堪稱絕美,而西湖無論是晴天的明艷還是雨天的朦朧,都具有一種天然的、獨特的美,兩者都具有一種“美在天然,美在神韻”的特質,所以詩人以西子比西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西湖的神韻和魅力,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高度贊美之情。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對西湖美景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可以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模仿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5. 朗讀升華(5 分鐘)
播放一段輕柔舒緩的古典音樂,創設優美的朗讀氛圍。
學生配樂朗讀古詩,要求讀出節奏、韻律和情感,將自己對西湖美景的感受融入朗讀之中。
開展朗讀比賽,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評價,評選出“朗讀小明星”,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全班齊讀古詩,在朗讀中再次感受西湖的美和詩歌的魅力,達到情感的升華。
6. 背誦積累(3 分鐘)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和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嘗試背誦古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詩句意思,按照詩歌的順序逐步背誦,也可以采用抓關鍵詞背誦的方法,如“瀲滟”“空蒙”“西子”等。
學生自由背誦,同桌之間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全班齊背古詩,教師進行個別抽查,確保學生能夠熟練背誦全詩,積累優美的古典詩詞。
7. 拓展延伸(5 分鐘)
展示蘇軾的其他描寫西湖的詩詞,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讓學生自主閱讀,感受蘇軾對西湖不同角度的描寫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加深對蘇軾詩詞風格的理解。
讓學生課后搜集描寫祖國自然風光的古詩,進行整理和誦讀,與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和積累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8. 課堂總結(2 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古詩的朗讀、詩意的理解、意境的體會、比喻手法的運用以及背誦積累等方面。
再次強調西湖的美麗景色和詩人對西湖的贊美之情,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用眼睛去發現美,用語言去表達美,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以上說課稿內容僅供參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靈活調整和修改。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七言絕句。這首詩以精煉的語言,生動地展現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的美麗景致,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贊美之情。全詩意境開闊,情感真摯,是古典文學中描繪自然景觀的佳作,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正確朗讀并背誦這首詩,理解詩中關鍵詞句的含義,掌握詩歌的基本結構和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情境模擬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自然美的熱愛,培養觀察生活、感悟自然的能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意識。
3.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西湖美景的描繪,體會詩人情感。
難點:深入分析詩歌的意境美,理解并鑒賞詩歌中的比喻與夸張手法。
二、說教法
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湖的實景圖片和視頻,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詩歌描繪的景象。
誦讀品味法: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美和節奏感,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就詩歌中的意象、情感、修辭手法等問題進行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
啟發式提問法: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逐步深入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自主學習:學生預習詩歌,初步了解詩歌大意,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合作學習:在小組內分享學習心得,共同解決疑難問題,增強團隊協作能力。
探究學習:針對詩歌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深入探究,通過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等方式,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反思學習:學習結束后,進行自我反思,總結學習成果,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培養終身學習意識。
四、說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約5分鐘)
通過播放西湖美景的視頻或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
初讀感知(約10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教師指導朗讀技巧,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正確、流暢地朗讀。
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詩歌大意,識別關鍵詞匯。
精讀分析(約15分鐘)
分組討論,每組選取詩句進行深入分析,探討詩句中的'意象、情感、修辭手法等。
教師巡回指導,適時補充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情境模擬(約10分鐘)
創設“游西湖”的情境,學生分組扮演詩人、游客等角色,模擬詩歌中的場景,通過表演加深對詩歌意境的體驗。
拓展延伸(約10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蘇軾,面對西湖的美景,會如何用現代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創作小短文或詩歌。
分享學生作品,進行正面評價,鼓勵創新思維。
總結回顧(約5分鐘)
總結本課學習要點,強調詩歌中蘊含的自然美與人文情懷。
布置課后作業,如背誦全詩、撰寫讀后感等,鞏固學習成果。
板書設計
簡潔明了地展示詩歌原文、關鍵詞匯、修辭手法及情感主旨,便于學生回顧與復習。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旨在使學生不僅掌握《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其文學素養和人文情懷。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相關文章: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說課稿11-14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10-07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說課稿10-23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06-20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范文10-01
《飲湖上初晴后雨》06-29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04-24
飲湖上初晴后雨賞析11-10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