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時間:2024-12-06 14:34:26 歐敏 飲湖上初晴后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7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通用7篇)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1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認識“亦、妝”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瀲滟、空蒙”等詞的意思,了解詩句的意思,培養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背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2、導入《飲湖上初晴后雨》。

  3、板書課題。

  二、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你們了解蘇軾嗎?

  2、介紹蘇軾。蘇軾多才多藝,他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號東坡居士,他的詩善于運用夸張比喻,在藝術上別具一格。

  3、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學生說題目意思。

  三、讀古詩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讀古詩。

  3、詩中哪些字你覺得比較難。

  4、結合學生的匯報,出示卡片,指導學生讀好“瀲滟、空蒙、淡妝濃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這些詞語放進詩中,讀好它,你會發現你能讀出另一種味道。

  6、學生自由讀。

  7、指名讀。

  8、齊讀。

  四、明詩意

  1、學習第一句

  ①讀第一句詩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瀲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學生說。

  ③指名讀再齊讀。

  2、學習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樂。

  ②、你剛才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畫面?

  ③、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詩句意思。

  ⑤、指導朗讀。

  3、學習后兩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詩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讀后兩句。

  ②、了解西子。

  ③、詩人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們之間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學生匯報。

  五、熟誦讀,厚積累

  1、聽錄音朗讀。

  2、學生讀。

  3、背誦。

  4、拓展: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宋代)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5、小結。

  教后反思:

  語文教學的字詞不僅僅是低年級的任務,本課中,生字的教學不局限于課本要求的`“亦、妝”兩字,而是根據了學生的需要,對“瀲滟、淡妝濃抹”等的字詞也讓學生反復讀,這讓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對于整首詩的朗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詩句必須反復誦讀。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古詩的音韻美、節奏美、語言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流傳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詩教學方法。通過讀,從讀通到讀懂,再到讀出情,每句詩連聽帶讀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來的背誦有不少學生就能脫口而出了。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較困惑的地方。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2

  雙目標:

  大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詩歌學習的熱情。

  小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借助朗讀、注釋,了解古詩大意。背誦古詩。

  2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感受西湖的美。

  3.了解詩人蘇軾。

  重難點:

  理解詩的內容。

  體會詩的情感和意境。

  課型:要素組合式

  課時形態:標準課

  一、談話導入6′

  1-1.談話、視頻導入。

  1-2.初識蘇軾。

  1-3.揭題,板書課題。

  1-4.出示生字“飲”字理,送進板書,學生書寫。

  1-5.讀詩題,解詩題。

  1-6.指導學生讀好詩題。

  (看+聽+想+說+做)

  二、初讀感知6′

  2-1.請學生初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2.學生朗讀古詩。

  2-3.師生共同正字音。

  2-3-1.學生反饋。

  2-3-2.學習詞語“瀲滟、空蒙”。

  2-3-3.借助注釋說說詞語的意思。

  2-4.師生合作讀古詩。

  2-5.學生再讀詩,讀出節奏。

  三、品悟積累21′

  3-1.讀悟“水光瀲滟晴方好”,師生交流。

  3-1-1.想象“瀲滟”,想象詩句中描繪的景色。

  3-1-2.讀詩句。

  3-2.讀悟“山色空蒙雨亦奇”想象雨中西湖的神奇。

  3-2-1.想象“空蒙”,想象畫面,讀詩句。

  3-3.品味比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3-4.補充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3-4-1學生了解《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大意。

  3-4-2師生古今對照讀詩。

  四、再識詩人6′

  4-1.再識詩人。

  4-1-1.了解詩人三次貶謫。

  4-1-2.想象補充詩句。

  4-2.再讀古詩。

  4-3.情系西湖,升華情感。

  五、總結回味1′

  5-1.回味西湖。

  教學反思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六單元17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寫于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不同風姿。

  全詩的意境整體透出一種空靈的美、含蓄的美、朦朧的美,這種美的格調與韻致,情欲濃淡,存乎一心,各得其所。課堂教學中首先抓住“瀲滟、空蒙”這兩個詞語知音、明意。再放到句子中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大意。教學詩句時,借助音樂喚醒學生腦海中的記憶,想象古詩描繪的景色,將西湖的晴雨之美擴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引發了學生對西湖美景的遐想。更為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一千古一比做好鋪墊。

  這節課設計了五個版塊,視頻導入、初讀感知、品悟積累、再識詩人、總結回顧,各板塊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在一次次想象體會中走近西湖、走近詩人,讓學生感受到了詩人對西湖的贊美與愛憐。詩人蘇軾在第二單元和學生初相識,在第六單元和學生再相遇,于是對詩人有了一個初識和再識的版塊,再識的部分對三年級孩子來說有一些難度,走近一首詩還得走進一個人,課堂擴展了《飲》的`其一,還有這首詩和詩人之間的人生關照,讓學生看到一個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蘇軾。

  高品質的教學設計,源自教師對文本新穎獨特的解讀,教師要在文本中發現學生不易覺察的具有語文學習的價值的要素,并依據對學生學習需求的判斷將其轉化為新穎的設計問題。與平常處見奇崛。形成教學設計的坡度。提升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與審美性。在這些方面還需要多鉆研,多思考,多實踐。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3

  一、教學目標

  1.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美之情,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氣下的獨特魅力。

  3. 學習詩人運用比喻手法描寫西湖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理解古詩中字詞的含義,如“瀲滟”“空蒙”“相宜”等,并用自己的話描述詩句描繪的畫面。

  體會詩人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感受比喻手法的妙處。

  2. 難點

  領悟詩人對西湖景色的獨特觀察視角和深刻情感表達,理解西湖與西子的相似之處。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5 分鐘)

  展示西湖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談談對西湖的初步印象,引出課題。

  2. 初讀古詩(10 分鐘)

  教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名朗讀,正音糾錯,全班齊讀。

  3. 理解詩意(20 分鐘)

  結合注釋,逐句講解詩句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瀲滟”形容波光閃動的樣子,“空蒙”描繪細雨迷茫的景象。

  提問學生從詩句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組織小組討論分享。

  4. 體會情感與寫法(15 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何把西湖比作西子,體會比喻的精妙。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受詩人對西湖的喜愛與贊美。

  5. 背誦古詩(10 分鐘)

  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背誦,如填空背誦、接龍背誦等。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直觀的`圖片和視頻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詩意環節,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部分學生對一些字詞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需要加強個別輔導。在體會情感與寫法時,學生對比喻手法有了一定認識,但在感受詩人情感的深度上還有所欠缺,今后應多引導學生聯系詩人的生平經歷來體會。背誦環節大部分學生能順利完成,但仍有少數學生不夠熟練,可在課后加強鞏固練習。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4

  一、教學目標

  1. 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詩句含義,能準確解釋“方好”“亦奇”等詞。

  2. 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古詩。

  3. 感受西湖的美,體會詩人對自然景觀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高超的描寫技巧,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掌握古詩的朗讀節奏和韻律,理解古詩所描繪的西湖晴雨不同的景象。

  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內涵和意境。

  2. 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通過描寫西湖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并能產生情感共鳴。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誦讀法、問題引導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1. 趣味導入(5 分鐘)

  講述西湖的傳說故事,如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引發學生對西湖的好奇,進而導入古詩。

  2. 朗讀感知(10 分鐘)

  教師配樂朗讀古詩,讓學生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朗讀節奏,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開展朗讀比賽,評選出朗讀小能手。

  3. 詩意解讀(20 分鐘)

  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討論詩句的意思。

  小組代表發言,教師補充講解,重點講解“方好”是正顯得美,“亦奇”是也很奇妙。

  全班一起用自己的話描述西湖晴雨景象。

  4. 情感體會(15 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何發出“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感嘆,通過對比西湖與西子的美,體會詩人的情感。

  讓學生帶著對西湖的喜愛和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再次朗讀古詩。

  5. 背誦鞏固(10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詩句,逐步背誦,先兩句兩句背,再連起來背。

  布置課后默寫作業,加強記憶。

  五、教學反思

  通過傳說故事導入,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小組合作學習在理解詩意環節發揮了積極作用,學生們相互交流討論,積極性較高。但在情感體會環節,部分學生理解較淺,未能深刻領悟詩人對西湖的那種獨特情感,可能是因為引導不夠深入,缺乏與其他相似詩歌情感表達的對比。在今后教學中應增加這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古典詩詞的情感內涵。背誦環節學生整體完成較好,但默寫時還是出現了一些錯別字,反映出對字詞的掌握還不夠扎實,需要在平時加強書寫練習。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5

  一、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語言的凝練與優美。

  2. 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3. 引導學生感受西湖的美以及詩人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理解古詩中描寫西湖晴雨景色的.詩句,體會其意境。

  掌握古詩中比喻手法的運用,理解“西子”這一比喻的獨特性。

  2. 難點

  讓學生通過朗讀和想象,深入感受詩人對西湖景色的陶醉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方法

  朗讀感悟法、想象教學法、比較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5 分鐘)

  播放西湖美景的視頻短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西湖的美,然后提問學生如果讓他們描寫西湖會怎么寫,引出古詩。

  2. 初讀古詩,掃清障礙(10 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圈出生字詞。

  教師講解生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如“瀲滟”“空蒙”“淡妝濃抹”等。

  全班齊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 精讀古詩,理解詩意(20 分鐘)

  逐句分析詩句,教師提問:“水光瀲滟晴方好”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讓學生結合視頻中的景象回答。

  同樣方式理解“山色空蒙雨亦奇”,引導學生想象細雨中山色朦朧的樣子。

  講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通過展示西子的圖片,讓學生對比西湖與西子的美,理解比喻的含義。

  4. 朗讀體會,感悟情感(15 分鐘)

  教師范讀,讀出古詩的韻味和情感,學生跟讀。

  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朗讀,想象自己置身西湖,感受詩人的情感。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小組內互相評價。

  5. 背誦古詩(10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畫面感背誦,如先想晴天的畫面背出前兩句,再想雨天和比喻句背出后兩句。

  進行背誦檢查,鼓勵學生課后向家人展示背誦。

  五、教學反思

  多媒體的運用在導入和理解詩意環節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西湖景色,從而更好地理解詩句。在朗讀體會情感環節,學生通過想象和教師的引導,朗讀有了明顯進步,但部分學生在情感的表達上還是不夠自然,可能是因為對詩人的情感理解還不夠透徹。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增加一些關于蘇軾的資料介紹,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背誦環節大部分學生能較快掌握,但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方法來幫助他們,如制作背誦卡片等。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6

  一、教學目標

  1. 學生能夠正確認讀、書寫古詩中的生字詞,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能準確默寫古詩,體會古詩的韻律美。

  3. 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領略西湖的自然美和古典詩詞的藝術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理解古詩描繪西湖晴雨變化的`意境,掌握“瀲滟”“空蒙”等重點字詞的含義。

  體會詩人對西湖的贊美之情以及比喻手法在詩中的精妙運用。

  2. 難點

  引導學生從古詩中體會詩人對自然景觀的獨特審美感受,并能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運用類似的描寫手法。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情境教學法、讀寫結合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1. 圖片導入(5 分鐘)

  展示多幅西湖在不同天氣下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描述看到的景象,然后引出古詩。

  2. 字詞學習與朗讀(10 分鐘)

  教師板書古詩中的生字詞,講解讀音、寫法和意思,如“宜”字的寫法。

  教師領讀古詩,學生跟讀,注意節奏和韻律,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學生分組朗讀,互相糾正讀音和節奏。

  3. 詩意理解與想象(20 分鐘)

  以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如“晴方好”好在哪里?“雨亦奇”奇在何處?

  讓學生結合圖片,想象自己是詩人,描述西湖晴雨時的景色,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講解“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比喻意義,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分別扮演詩人和友人,討論為何這樣比喻。

  4. 情感體會與朗讀升華(15 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情,體會詩人對西湖的喜愛與贊美。

  學生帶著情感再次朗讀古詩,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如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等。

  5. 背誦與拓展(10 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詩句的對仗關系背誦,如“水光”對“山色”,“瀲滟”對“空蒙”等。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仿照古詩,寫一首描寫自己家鄉美景的詩,實現讀寫結合。

  五、教學反思

  圖片導入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力。在字詞學習和朗讀環節,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但在朗讀的情感投入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通過角色扮演理解比喻手法,學生參與度較高,但部分學生在討論中的思維不夠活躍,可能是問題設置不夠開放。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重問題的引導性和開放性。背誦環節學生通過對仗關系背誦效果較好,而課后的讀寫作業對于部分學生有一定難度,在評價時應注重鼓勵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同時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7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西湖在晴雨兩種天氣下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對西湖的由衷贊美。

  2.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能進行簡單的詩句賞析。

  3. 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理解古詩中描寫西湖景色的字詞和詩句,如“瀲滟”“空蒙”“淡妝濃抹”等。

  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之美。

  2. 難點

  深入體會詩人將西湖比作西子所蘊含的獨特情感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感悟能力。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法、遷移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1. 音樂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悠揚的古典音樂,同時展示西湖的全景圖,讓學生在音樂和美景中進入學習狀態,引出古詩。

  2.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10 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教師檢查朗讀情況,糾正錯誤讀音,然后全班齊讀,讓學生對古詩有初步的整體印象。

  3. 理解詩意,感悟意境(20 分鐘)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西湖晴天波光粼粼和雨天山色朦朧的圖片,對照詩句講解“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晴雨之美。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含義,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總結補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西湖的高度贊美。

  4. 朗讀提升,體會情感(15 分鐘)

  教師先范讀古詩,讀出古詩的韻味和情感,然后讓學生模仿朗讀,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如重音、停頓等。

  讓學生再次朗讀古詩,思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通過朗讀將情感表現出來。

  5. 背誦古詩,拓展延伸(10 分鐘)

  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背誦,如填空背誦、接龍背誦等,幫助學生快速記憶。

  讓學生課后收集其他描寫西湖的詩詞,與這首詩進行對比閱讀,體會不同詩人筆下西湖的不同魅力,實現知識的遷移。

  五、教學反思

  音樂和圖片的結合導入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初讀環節能較快進入狀態。在理解詩意時,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對西湖景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小組合作探究比喻句含義時,部分小組討論不夠深入,可能是引導不夠到位。在朗讀提升環節,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情感的表達還不夠細膩,需要更多的朗讀訓練和情感引導。背誦環節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能較好地完成任務,而課后的拓展延伸任務對于部分學生可能有一定難度,在后續教學中可組織小組分享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拓展閱讀任務并深入理解。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09-30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8-09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設計09-06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9-09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06-25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8-07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2-10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06-08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