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易經《太極圖》淵源研究之我見

時間:2024-11-26 13:29:49 易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易經《太極圖》淵源研究之我見

  周敦頤《太極圖》淵源問題,歷來爭訟不已。此圖是否出于道家,成為爭論的焦點。

易經《太極圖》淵源研究之我見

  周氏《太極圖》乃本漢《易》象數說而出,是“母包子” 一分為二的模式,而《太極先天之圖》則是本邵雍《先天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的模式,出于元代的一幅改造《周氏太極圖》之圖。從而否定了周敦頤《太極圖》出于 道家的說法。

  一.《太極圖》研究的歷程及瓶頸問題

  周敦頤《太極圖》先見于朱震的《漢上易傳卦圖》。圖說:“右太極圖,周敦實茂 叔傳二程先生。”其后由于朱熹對周敦頤儒學的大力推崇,《太極圖》在宋代理學中占 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此圖也就成為歷代學者研究的重點,而其淵源問題也成了爭論 的焦點。民國之后,諸國學大家,如呂思勉、陳鐘凡、馮友蘭、侯外廬等于中國哲學史 或宋明理學史等著作中,均本清初毛奇齡、黃宗炎等人的考證結果,言周氏《太極圖》 淵源于道家修煉圖。解放以來,亦有多數學者仍持此種觀點。至八十年代,如張立文、 束景南等學者仍撰文談周氏《太極圖》是“沿襲”《道藏》所載之《太極先天之圖》。 束景南則進一步說周氏《太極圖》是《太極先天之圖》與《無極圖》的合一,“他也仿 道圖作了正反順逆的解說,因此他的圖也可正反順逆看”。(1)

  時至八十年代末,王卡方于任繼愈主編的《道藏提要》中就《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 (其中包括《太極先天之圖》)指出:

  此圖原不著撰人與年代。其中圖象哲理,汲取邵雍、周敦頤之《易》學。 第二頁引山谷(黃庭堅)解《老子》之語。第三頁曰:“昔者真君在武當山進 道凡四十有二年,方升紫霄,位列仙圣,非乎龜蛇。”此所謂真君當指玄武神, 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詔封真武靈應真君。從此知此書蓋出北宋后。

  時至九十年代初,李申著《周易之河說解》與《話說太極圖》二書,對周氏《太極圖》 的淵源進了詳盡的考證。以“欲世民”字樣不避唐太宗之名諱、北宋中期以后方大講五運六 氣及萬物皆有太極、陳摶沒有在華山石壁上刻過《無極圖》等證據,明確指出:

  這個所謂唐明皇的序言也是偽造的,《經品》也不出于唐代。

  那個《太極先天之圖》肯定出于周敦頤的《太極圖》之后。

  如此,李申的考證就比王卡又前進了一步。特別是他所列舉的“在對道教文獻的考察中, 我們完全沒有發現周敦頤將《無極圖》改為《太極圖》的痕跡,卻發現了不少將周敦頤的 《太極圖》改為道教修煉圖的證據”的大量衍圖,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不是周敦頤沿襲 了道家的修煉圖而作《太極圖》,而是道家將周敦頤的《太極圖》改成了各式各樣的修煉圖。 其后,青年學者任俊華亦撰文闡明“《太極先天之圖》根本不是周敦頤之前的作品”的觀點。 韓國留學生劉承相在陳谷嘉教授的指導下,寫出頗有價值的《濂溪太極圖說探源考辨》學位論文, 引用大量歷史資料,在李申的基礎上詳盡而全面地對周氏《太極圖》的淵源進行了考辨。于是, 陳來教授于《宋明理學》一書中引用了李申的考證結果,余敦康先生則于《內圣外王的貫通》 一書中說:“即令我們通過新的考據推翻了清儒所列舉的證據,證明了《太極圖說》乃周敦頤 所自作,也用不著像古人那樣作出貶低或者推崇的結論,更不必以此來否認理學本身即是三教 合流思潮的產物這個宏觀的歷史事實。”似乎《太極圖》的淵源考證,到此已經畫上了句號。 然而,此后的數年間又有容肇祖、束景南、張其成等學者,仍撰文堅持周氏《太極圖》 是沿襲道家修煉圖的觀點。(2)其中,特別以青年學者林忠軍的文章為突出。他于《象數 易學發展史》(第二卷)和《周敦頤太極圖易學發微》(3)著述中,就王卡、李申等人所 列舉的避諱、“子明”、“希夷”、“山谷”、“沖和”等證據進行了新的考辨。結論是:

  以唐人避諱“世民”來否定唐明皇所制的序的真實性,過于草率。

  《妙經圖》說解之文出于宋人之手,而圖卻是原來就有的。

  就其圖式而言,周氏的確是抄襲了道家的修煉圖。

  一幅《太極圖》的淵源考辨,何以竟要如此地反反復復?難道真的要成為了一個瓶頸問 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嗎?如今令人信服的證據似乎已挖掘殆 盡,那么還要從哪一方面來考辨,突破這一瓶頸呢?

  二. 分析《太極圖》內涵,辯證其淵源問題

  周氏《太極圖》及文字部分的《太極圖易說》,是以圖說《易》,是為著形象地表達 《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這一段本義而作的,這已為大多學者所認同。元代王申子的《大易緝說》和明代鮑寧為 《天原發微》所作“各類圖”中,均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生大業”等字樣直接標于 周子《太極圖》五層圖式上,并謂“《易大傳》曰:‘易有 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此言先天易也 ,此圖實盡之,故曰大哉易也”、“周子太極圖與易系辭表里相合”。即使今人林忠軍亦 于文章中專立“《太極圖》易學釋義”一節,說:

  從易學角度言之,是對《易傳》思想的闡發。……周氏《太極圖》 最上層圓圈,所表達的是“易有太極”的思想。第二層黑白三輪圖所表 達的是“是生兩儀”的思想。《太極圖說》明言“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第三層五行圖,所表達的是“兩儀生四象”的思想。《太極圖說》云: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這里的“四時” 即四象。第四層圖和第五層圖所表達的是“四象生八卦”的思想 。

  人所共知,北宋的《易》象數學是上接了漢代的《易》象數學。劉牧、邵雍、張載和 周敦頤的“太極”觀,皆是本漢儒之說而來。如鄭玄所注《易緯乾鑿度》,就是一部解釋 《易經》的書。其中有“孔子曰易始于太極”(鄭注:“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所始也。”)、 “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 八卦”、“有形生于無形”(鄭注:“天地本無形,而得有形,則有形生于無形矣。”)“有 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 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 重者下為地”諸說。而劉牧有“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4)之說、 邵雍有“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一氣分而陰陽判”(5)等說,張載有“太虛無形,氣之本 體”(6)之說以及周敦頤“自無極而為太極”(或“無極而生太極”、“無極而太極”)之 說,皆可自漢代《易緯》書中找尋到其立說的源頭。如此劉牧、邵雍和周敦頤等人以一○圖象 表示太極一氣之實有,就是北宋《易》圖書學承接漢《易》象數學的必然結果。由此看來,周 敦頤以一○圖象作《太極圖》亦不是什么難事,大可不必“沿襲”別人之圖。

  我們分析周氏《太極圖》的內涵,當將此圖“會五于一”看。明代錢一本于《像抄》中 言:“北溪陳氏謂分而為五非有欠,合而為一非有余,得意于五而會歸于一,由周子進孔子, 因孔子及周子,神明默成,俱存乎人矣。……學者須是會五于一,始為得之。”此言極是。 周氏《太極圖》,雖畫作五重○圖式,然有如一枚雞蛋一樣,外觀為一○,透視看一○ 里有蛋清,進一步透視看一○之內又有蛋黃。實則一○之圖已盡之。邵雍曰:“萬物各有太 極、兩儀、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7)實則一○太極之內既有兩儀、四象、八 卦、六十四卦(萬物),并非第一○為太極一氣,第二○為陰陽兩儀……。如此畫者,只是 為了以圖佐說而已。我們以“會五于一”的觀點來分析朱震所列周氏《太極圖》,就會從內 涵方面明了許多問題。

  第一層圖式

  無論《太極圖易說》的首句是“自無極而為太極”,還是“無極而生太極”、“無極而 太極”,從周敦頤認為“太極”是一氣的實有觀點來看,渾淪一氣的太極只能是源生于無極, 即是漢儒“太極元氣”與“有生于無”觀點的具體表現。《漢書·律歷志》曰:“太極元氣, 函三為一。”鄭玄注《易緯乾鑿度》“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雖含此三始,而猶 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 邵雍所謂“混成一體,謂之太極”(8), 亦是據此而發。 如果把“有生于無”視為老子的知識專利,說漢儒或宋儒用來闡明宇宙演化就 是與道教同道,這未免有些偏激。應該說這是無視中國傳統文化三教合流的宏觀事實的門戶 之見。周敦頤對世界的理解與老子相通,正說明這是歷代學者的共識,并不在于誰是儒家誰 是道家。邵雍說“《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老子,知《易》之體者也”,又有 “無極之前”說,(9)這是他對老子學問的認同,誰能就此說他的《皇極經世》是源于道 教呢?《三五歷紀》有“天地渾沌如雞子”之說,可見以渾淪一氣為太極的思想及畫一○以 圖示太極,是有其歷史根源的。陸九淵以“無極二字出于《老子》”為證而攻《太極圖易說》 為“老氏之學”,是有其時代背景的。南宋偏安于一隅,道教空前發展,儒道兩家的門戶之 爭日漸激烈,與鄭玄、邵雍、周敦頤所處時代背景不同。今人議論當從周敦頤所處時代背景 出發,不能以一言而定其學問性質。

  第二層圖式

  此圖亦是一○太極之圖,所詳者不過明太極“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而已。周敦頤的太 極模式是“母包子”,與邵雍天圓地方的《先天圖》方圓六十四卦七百六十八爻為“太極全 體”的模式一樣。《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之說,《易傳》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之說。劉牧“一氣所判,是曰兩儀”之說及邵雍“太極既分,兩儀立矣”之說,與周敦頤之 說一樣,皆是表達了前人的天地生成論而已。周敦頤以此圖表達陰陽動靜和陽中有陰、陰中 有陽之義,與邵雍所謂“得陽之多者為天,得陰之多者為地”同義,絕無圖示離、坎二卦之 意。此圖下標“陽動”上標“陰靜”是本漢人之說。《易緯乾鑿度》曰:“陽始于亥形于丑 ,陰始于巳形于未。”鄭玄注:“陽氣始于亥生于子,陰氣始于巳生于午。”下為子位,上 為午位,“陽動”標于下即明陽氣生于子,“陰靜”標于上即明陰氣生于午。邵雍就《先天 圖》亦有“朔易之陽氣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盡,謂變易循環也”之說,而“陽動”即邵雍 《先天圖》所謂“天根”處,“陰靜”即邵雍《先天圖》所謂“月窟”處。

  第三層圖式

  此圖亦是一○太極之圖,所詳者不過明“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而 已。此圖之畫亦據漢人之說。《易緯乾鑿度》曰:“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 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又曰:“木德也主春生,金德也主秋成,火德也主夏長,水德也主 冬藏。”秦、漢學者以天地為兩儀、四季為四象,因而有“播五行于四時”或“分土王四季” 之說。此則是陰陽五行說和五德終始說的發揮。認為天地形成之后,陰陽二氣交感而生五行 之氣,春為木氣、火為夏氣、金為秋氣、水為冬氣,而土為中和之氣。因而劉牧有“交接乎 天地之氣成就乎五行之質”說。此圖一小○內之木象春,一小○內之火象夏,一小○之內金 象秋,一小○之內水象冬,而中一小○之內土則為“中和之氣”。以線連接四方者,則表示 “分土王四季”之義。以數看,木數三,王土數五則為八;火數二,王土數五則為七;金數 四,王土數五則為九;水數一,王土數五則為六。此則脫胎于漢人之說,《易緯乾鑿度》曰: “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鄭玄注:“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動而退, 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所謂“五氣順布”,則是土—木—火—土—金—水—土,是一個 中和之氣—春氣—夏氣—中和之氣—秋氣—冬氣—中和之氣“四時行焉”的循環模式。可見, “五氣順布”必須是“分土王四季”。至于最下一小○,則表示“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 與“二五之精”之義。火為陰二,木為陽三,合之為一五;水為陽一,金為陰四,合之為一五。

  第四層圖式

  此圖亦一○太極之圖,所詳者不過明“四象生八卦”而已。所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則是本《說卦》乾坤三索而生六子說。其一○圖內隱含八卦,只是省略而已(后來鮑寧于圖 內加之)。

  第五層圖式

  此圖亦一○太極之圖,所詳者不過明“大業”(六十四卦萬物)而已。

  我們分析周氏《太極圖》內涵之后可知,周敦頤建圖說《易》有一固定模式——母包子。 從“易有太極”說到“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個“一分為二”的 過程。至南宋林至于《易裨傳》中列“太極變圖”,亦是“母包子”的一變而二、二變而四、 四變而八的模式。我們從圖象內涵的模式方面與《太極先天之圖》相比較,即可明了其圖的出 世時間。

  三 .分析《太極先天之圖》內涵,辯證其出世時間

  《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曰:“擬明眾妙之要道,可萃諸經之善言,言真元之教, 明于天下。天垂其圖,十有二焉。”實列五圖:第一《虛無自然之圖》,第二《道妙惚恍》 之圖,第三《太極先天之圖》,第四《三儀冥有之圖》,第五《氣運之圖》。(余七圖在 《上方大洞真元陰陽陟降圖書后解》中。)其第一圖即《道藏·易數鉤隱圖》之“太極第一” 圖,第二圖即《道藏·周易圖》之《太極圖》(亦即楊甲《六經圖》所列“舊有此圖”,實為 《道藏·周易圖》所列陳摶《帝出震圖》與范諤昌《四象八卦圖》之衍圖),第四圖則為《道 藏·易數鉤隱圖》“三才第四十五”圖之衍圖,第五圖乃以五運雜五音、五色、納甲構造之圖。 余七圖,第一《陰陽陟降圖》乃十二月卦圖衍圖,有邵伯溫所謂“復姤小父母”說,又有脫胎 于《觀物外篇》之“乾始生于子而坎終于寅,坤初產于午而離畢于申”說。第二《四象之圖》 乃《道藏·周易圖》所列《卦配方圖》之衍圖。第三《五行推移之圖》乃《道藏·易數鉤隱圖》 所列“洛書五行生數第五十三”與“洛書五行成數第五十四”之合一圖。第四《八卦六變之圖》 乃《道藏·易數鉤隱圖》所列“震為長男第三十七”至“兌為少女第四十二”六圖之合一圖。 第五《九宮七元之圖》乃《道藏·大易象數鉤深圖》所列《河圖數圖》之衍圖,圖說有“希夷 處士”語。第六《修仙煉真之圖》與第七《臣朝金闕之圖》乃為人物圖。總之,雖曰“天垂其 圖”,然多數為《道藏》中所見《易數鉤隱圖》、《大易象數鉤深圖》和《周易圖》之衍圖。 其中《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之第三圖——《太極先天之圖》,與《道藏·周易圖》所列 《周氏太極圖》相似。難道有諸圖皆出于宋代而惟有此圖出于唐代的可能嗎?是與不是,我 們還得從分析圖的內涵得出結論。

  首先,是圖將“陰靜”二字標于第一○層太極圖左右,此則有取邵雍“太極不動,性 也”之說。

  其次,是圖將“陽動”二字標于第三層太極圖上一小○之內,乃是沿襲《道藏·周易圖》 之誤。“陽生于子”,“陽動”二字本應標于第二層一○太極圖之下。

  第三,是圖第三層太極圖取“五行相生”說,水繞過中土與木連,則是有取于朱熹改造之 《太極圖》。與周敦頤所謂“五氣順布”之義相悖。

  第四,是圖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八字標于第三層太極圖左右,而不是標于第四層太 極圖左右,則說明所本模式不同。邵雍曰:“老子,知《易》之體者也。”在邵雍看來,《系 辭》“易有太極”一節說的是《易》之體,而其模式是《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萬物”。因而他將八卦看作是“天之四象”與“地之四象”。此圖所標,即本此模式, 以八卦與四象同屬之于第三層太極圖。

  第五,是圖將“萬物化生”四字標于第四層太極圖左右,亦是本于“三生萬物”模式。而 其第五層一○太極圖就不再表示“八卦相錯”生六十四卦,以象萬物之義。

  第六,《太極先天之圖》之圖說“萬物皆有太極、兩儀、四象之象”,則是直接采自《觀 物外篇》的邵雍語錄。其“四象八卦具而未動,謂之太極”之說亦原于邵雍“太極一也,不動 生二”說。

  總之,此圖是以邵雍《先天圖》模式及《觀物外篇》之說而構建,其原圖則是本于《道 藏·周易圖》。《周易圖》成書于南宋末年,所列《周氏太極圖》是朱震圖與朱熹圖之演變 圖。從周敦頤原圖“母包子”的“一分為二”模式看,此《太極先天之圖》雖本邵雍“先天” 之說,以老子說道的模式加以演變,然其圖卻雜有朱熹“母生子”模式。因而其第三層太極圖 并不能表達“四象”與“八卦”的“二生三”結果。其出世的時間,當在南宋以后。確切地說, 據圖說有“時師消遙”、“雍也”、“消遙門下”之名推斷,是圖造于元代無疑。

  結語

  說周敦頤《太極圖》源于道教的最大證據就是這幅《太極先天之圖》。今從內涵方面證得 周敦頤《太極圖》是本漢《易》象數說而出,而證《太極先天之圖》是出于元代的衍圖,則其 它“證據”亦自不待再重復考辨。如果從唐人避諱方面與林忠軍新的考證商榷,則可舉《舊唐 書》卷四有“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并不須諱”的皇帝令為證,然而遇有“世民”兩字 連續者,就必須避諱。又所舉“虎”、“淵”、“顯”、“隆”、“基”等字,皆為《易經》 中不須避諱之字。而“隆基”又是二字連續者,則“依《禮》,二名不偏諱”,單言“隆”或 “基”都是可以的。因此,所謂“為后人所改”說似有商量。

  筆者贊同余敦康先生之說,不會持門戶之見而對周氏《太極圖》作出貶低或推崇的結論。 然而現實情況畢竟是還沒有完全“推翻清儒所列的證據”。繼李申等人考辨之后,仍有人就周 氏《太極圖》問題爭訟不已。筆者行此拙文,試圖另劈蹊徑,探討著從圖象的內涵方面求得答 案,以就教于方家。

【易經《太極圖》淵源研究之我見】相關文章:

易經講解:《易經》的數08-01

易經的奧秘:易經與家庭09-14

易經的智慧之《易經》與命運08-14

易經入門07-25

《白話易經》10-17

易經介紹10-07

易經的學問10-27

易經與風水09-17

感悟《易經》06-08

解讀易經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