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易經讀后感600字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經之首”。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于易經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在歷史的長河里,人的一生有如白駒過隙,十分短暫。我們應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而不虛度,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下面我僅就自己初讀《易經》的膚淺認識,從人最初接受啟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時應謙虛謹慎、居安思危的發展過程進行簡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學習。
一、蒙——學習改變命運
蒙,是《易經》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說,山下有泉水,但要想發現甘泉,必須設法準確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著必須先進行啟蒙教育。君子必須行動果斷,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態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真相,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則必須要啟發,大自然依賴陽光和清風來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類本身的成長過程,就突出體現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內容,是講述如何對待幼稚和蒙昧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
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蒙開宗明義就說了出來:亨。蒙卦卦辭第一個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經》是以此告訴人們,人處在童稚蒙昧狀態,只要加以恰當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啟蒙,不斷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一無所知,到入學接受教育,再到參加工作,這個過程讓我們學到了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業務知識及社會知識,不斷的知識學習和經驗積累,漸漸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那是不是參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學習了呢?當然不是。世界在前進,環境在變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無疑會被時代所拋棄。任何一個組織和個人,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只有這樣才能不落后于時代,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學習的意識深深植根于大腦,向前輩學、向同事學、向工人學、向書本學,努力營造學習氛圍,爭做學習型員工,創建學習型組織。在學習意識的推動下,給自己搭建施展才華、展現自我的舞臺,為公司發展做貢獻。
二、需——機會在等待中出現
當我們通過啟蒙教育和自發學習學有所成時,就希望有一個合適的平臺讓自己施展才華。但每個人的機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或時機不成熟時學會耐心等待!兑捉洝分械牡谖遑——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等待的問題。
需卦的卦象是上為坎為水,下為乾為天,為水在天上之表象!断蟆吩唬“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還沒有落下來,因此不能急進,只能靜靜地等待時機。在事物的發展進程中遇到艱險時,要審時度勢,耐心地等待時機。能進則進,如果暫時不能前進,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機蛻變。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會等待,往往慌不擇路,落得一敗涂地;狹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錙銖必較,而失去了許多機會。
等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策略。古時候有唐順宗在太子的位子上等待二十六年終成正果,諸葛亮高臥隆中等來了一代明主賢君才使其才華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積蓄力量才攻滅吳王夫差,這些都是歷史上關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觀我們,消費至上的浮華世界造就了我們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態,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應該好好學習古人那種意境——在機會沒有到來之前只需飲酒作樂,何其灑脫,何其自然!這并不是要我們在機會沒有到來之際一味吃喝享樂,恰恰相反,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因此在等待過程中我們既要保持一種自然和超脫的耐心,又要時刻不忘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樂觀地投身于工作和學習之中,以昂揚的熱情和扎實的基本功迎接機會的垂青。
三、謙——滿招損、謙受益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為修養。當我們抓住機遇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的時候,保持冷靜的頭腦和謙虛謹慎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
謙,是《易經》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意思是說,高山潛伏于地下,象征著高才美德隱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君子總是損多益少,衡量各種事物,然后取長補短,使其平均。對于謙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經》六十四卦中,謙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為只有謙卦的六個爻辭中沒有一個爻辭言兇,沒有一個爻辭言害,統統吉利,處處通達。由此可見,自古以來社會對謙遜心態的重視,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養、融洽人際關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自負的青年和尚,聽說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氣,就到高僧那里去討教。高僧什么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為他斟茶,茶水溢出來了,還繼續斟。青年和尚說,大師,茶水溢出來了。大師說,是啊,杯子滿了,什么也裝不下了。青年和尚一聽,頓時開悟了:自滿和驕傲,就是一個已經裝滿茶水的杯子,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了,還能有進步嗎?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點化,開悟了,可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現實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樣的人是不少的,他們總是抱著惟我獨尊的清高心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終將被時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虛心學習,努力尋找不足,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的一項必修課。
四、既濟——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能夠健康地向前發展,是因為始終有一種憂患意識在促使其不斷自我調整,以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缺乏這種憂患意識,終將會被時代淘汰。尤其是在我們小有成就之時,更容易被勝利沖昏頭腦,忘記居安思危!兑捉洝分械诹——既濟,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成功之時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意思是說,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經成功;君子據此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弊端,采取預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為險,寓意是:雖然成功了,但危險仍高懸在頭上,稍不留神,內憂外患就會接踵而來,導致混亂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古人是以此來告訴我們,在成功的時候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易經的讀后感(3篇)易經的讀后感(3篇)。”《孟子二章》里的這句話說的是,一個國家只有始終銘記自己的內憂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來,才能逐漸走向強大。同樣道理,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應該時刻持有憂患意識,成功的時候更應如此。 因為憂患意識可以提醒我們,未來的競爭是如何殘酷;憂患意識可以引起我們的深思,可以讓我們認識到相對未來還有哪些不足,應該怎樣去做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我們惟有時時刻刻不忘用心學習,謙虛謹慎,居安思危,才能與時俱進,保證個人與公益的持續發展。
易經讀后感600字二
《易經》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是萬經之首,《易經》讀后感。它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許多人都對其充滿了好奇心。種種感情,我閱讀了。
其實,我并非直接閱讀的《易經》,我文言文水平較差,我閱讀的是曾仕強教授對《易經》的解析,間接閱讀了《易經》。曾仕強教授是臺灣的著名學者,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學者。感觸頗多,其中《胡雪巖的啟示》尤甚。
這次閱讀曾教授的解析,認為觀點都比較符合自然辯證法的!現在,許多人對易經有不少誤解,當然,更多的人是對易經不了解,盡管他們血液中有著易經的基因!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后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復復,無窮盡也。
都說是外國人提出的自然辯證法,其實不是的,也有人覺得是近代我們中國處處落后,又不求進取造成的這種想法。其實,《易經》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辯證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國早了好幾千年,并且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易經不光是辯證法,它是一個系統,一個有機的系統,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系統,比當今的網絡系統還要大,網絡的發明歸根到底也是與《易經》有關系的。
《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么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
什么叫知識?知識是會被時間否定的東西。
什么叫智慧?智慧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
外國人做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他們追求的是知識,所以,他們有那么多的專利知識產權。
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么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上У氖虑!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面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細小過失而后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個人一輩子都會生活在數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錯已鑄成,且又無法彌補,要當機立斷:吸取教訓,以后不要再犯。這種很干脆的自我警告,比放在心里悔恨更有用。
古人的智慧結晶。只能用這些來表達;我把上天所賜予的滄桑和考驗,都銘刻在這如石頭般的堅硬?倘胛业淖非,刻入我的所愛。它在一個不為人知的所在,無所不在。以一個昏昏噩噩的身影和無燈無燭夜自明的無我境界。也許到你死時也不會明白這些文字所在的光芒。千百年后人們翻開這些曾經的思想,這些在漫漫長夜中并射出的火花還在我們面前,光芒萬丈,人們無法解釋這黑暗劃過的每一道光閃,令這鑿穿倍感光芒,而那些不朽的文字。才是無邊的痛苦。
來時歡樂去時悲,空往人間來一回。我生之前誰是我。我死之后我是誰,不如不來也不往,也無歡樂也無悲。
【易經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易經講解:《易經》的數08-01
易經的奧秘:易經與家庭09-14
易經的智慧之《易經》與命運08-14
易經入門07-25
《白話易經》10-17
易經介紹10-07
易經的學問10-27
易經與風水09-17
感悟《易經》06-08
解讀易經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