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浣溪沙》晏殊賞析15篇
《浣溪沙》晏殊賞析1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古詩簡介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翻譯/譯文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注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賞析/鑒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全詞抒發了悼惜殘春之情,表達了時光易逝,難以追挽的傷感。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有些微微的傷感。于是詞人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都是描寫春天的,妙在對仗工整。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里傷春的感情勝于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晏殊賞析2
[宋]晏殊《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注釋:
1、過(guō):飛過。過讀平聲。
2、晚花:春晚的花。紅片:落花的花瓣。庭莎(suō):庭院里所生的莎草。莎草為草本植物,葉條形,有光澤,夏季開黃褐色小花。
3、一霎:一會兒,一陣子。
4 、“幾回”句:指一日之間好幾次下雨,雨點打在圓圓的荷葉上。此句化用五代孫光憲《思帝鄉》詞:“看盡滿池疏雨打團荷。”
賞析:
此詞寫初夏庭院池閣的小景及人在其中生活的感受,頗有閑雅幽潔之趣。作者絕不刻意經營布局,也不施以勾勒和雕琢,只以眼前所見,信手擷取入詞,將諸多有特征的景物組合成一幅天趣盎然、清氣四溢的園林風景圖畫。全篇充滿動感,是以動景為主來構圖造境的。起句,寫燕飛過簾。次句,寫花落于庭。第三句,寫闌影入池。句句是動景,遂使畫面搖曳生姿,流而不板。下片亦動態相接,連綿不斷。過片兩句,寫風生翠幕,寫雨打圓荷,將讀者的視覺和聽覺都給調動起來,同作者一起欣賞這生氣勃勃的景致。末句方才寫到人,補寫出池閣酒筵,與酒闌人散后詞人的愁情。卻原來,以上的'一連串動景的描寫,都是為了反襯盛宴之后詞人的空寂無聊的心境。
《浣溪沙》晏殊賞析3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賞析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 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在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
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北宋前期著名詞。七歲能文,被譽為神童,十四歲進京參試,與千余進士一起參考。頗受真宗賞識,御言:“殊神不懾,援筆立”,賜進士出,命為秘書省正字。真宗、仁宗兩朝間歷任光祿寺丞、尚書戶部員外郎、翰林學士、部侍郎,拜樞密使、參知政事等職。為好賢,范仲淹、韓琦、孔道府、歐修等,皆出其門。他的一生創作豐富,并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有《珠玉詞》一百三十余首,風格含蓄宛麗。有詩文集二百四十卷,編選梁陳以后的詩文一百卷,但都佚散。其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等多首,其中《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名句。他的作品以典雅華麗,抒發閑逸致見長。王灼贊曰:“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潤秀潔,亦無其比。”可見他為宋朝的長短句創作的貢獻是多么大的。他的詩為“西昆體”,詞作多用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現僅存《珠玉詞》一百三十余首,及清所輯《晏元獻遺文》。
【作品簡析】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對漸消的惋惜,這是作者的創作思緒,其間流露出作者那些淡淡的惆悵和哀愁,即含蓄又富有哲理。我們知道晏殊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十分順暢的,其個的品也較為賢明,不僅帶了一些有名的學生,在政治方面也以清廉著稱。他的一生可謂是意盎然,生機勃勃,因此對自己的事業也有所滿足。此作品中我們所見到的是他在抒發其閑逸致的心,這心當然還沒殆盡,太就落山了,再加天也要結束,故而感嘆。
闕以音樂之美開,自己先沉浸在優美的旋律當中,再飲一杯美酒,這是多么灑脫和悠閑的時刻啊。寫作之時史說官至宰相,可見這樣的形是他當時的真實寫照,美酒配以美曲自然是讓愜意的。他的詞中很少寫到美女,與張先的大不相同,可見他的為事之端正。首兩句是寫實,簡單而流利的名字涵蓋了音樂,美酒,當時的天和亭臺,這十四個字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場面,即有景物,也有動態的音樂和,可見作者非凡的筆力。這樣的句子要比那些純粹描寫景物的`要生動的多。后一句“夕西下幾時回?”是一個轉折式的問,從閑雅興中倏忽轉為感慨。在這里我們不防想一下,類似于“夕西下幾時回?”的名句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是很多,比如“送去幾時回?”、“綠楊芳草幾時休?”等,這樣的問加重了感嘆的語,比直接感嘆要深。在這里作者是借夕落山時的景,來對自己的生進行思和追問。那美好的一生,慢慢的就要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果有“對酒當歌,生幾何?”(曹操)的感慨。這是在理智的況感慨的,而不是唯心的那種無味的感慨,在闕中便能看出作者的感慨并不是那么傷悲,它還是留有余地的。闕中的后一句,是啟下闕的。
下闕是感的延伸和遞進,層次加深了。用“花”和“燕”這兩個天中常見的生物來映襯心理,即真實可信,又能表達懷。“無可奈何花落去”就是一種理智的看法,花落了就落了,你能怎么辦?沒有能阻止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衰退,雖然“無可奈何”體現出作者的無奈,那濃重的感也融于這個詞中。所幸的是花落去了,燕子來了。這種與生沒有任何意義的自然現象,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倒富有很深的哲理。其實社會就是這樣的,你去了,還有來的,正是前已消后再來,前者去后者來,這是規律,亙古不變。作者既然能理解這樣的自然規律,自然在作品當中沒有極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在內。面對這樣的景,他不落淚,不悲傷,只是獨自一個在小園中的香徑久久的徘徊。可見作者的心是多么的開闊和豁達的。我個認為晏殊的這種事心態是極其平和的,極其理智的,并略略帶些唯物主義思想,這在那個唯心主義的時代是很難得的。他這樣衰敗的景象下,只是帶著一種沉思,而非無病*,故作嬌柔。
六句詞句,用詞簡煉,構思精巧,蘊含哲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不同”,這種輪回是在所難免的,誰也不能掙脫這自然所決定的替規律。官者也好,庶民也罷,總是要隨著時光的流轉而不斷更新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詞中亮點之筆,千古傳誦,直到今天它依然在閃爍著文學光華。這是作者感觸之筆,渾然天,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這里天里兩組典型的景物差,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具有其文學價值,即對偶,又相連接,音韻和諧,畫面生動,感真摯,有藝術的美感,是“極煉如不煉也”。
《浣溪沙》晏殊賞析4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
[譯文]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而每一回離別,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
[出自] 晏殊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注釋:
一向;一晌,片刻之間。
有限身:短暫未久的人生。
等閑:平平常常。
銷魂:魂魄飛散,形容人極度的悲痛或歡樂。
憐取:憐愛。取:語助詞
眼前人:指眼前輕歌曼舞的女子。憐取眼前人:元稹《會真記》載崔鶯鶯詩:“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翻譯: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東流,一去不返,深感悲傷。于是,頻繁的聚會,借酒消愁,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河山,突然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愛憐眼前的人。
【譯文】
年華易逝,人生是多么的短暫,一次平常的離別也會引起極度的悲傷和愁苦,還是及時行樂歡歌筵飲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頻而推辭。 登高望遠,放眼遼闊的河山,便懷思遠別的親友;看到風雨摧落繁花,更是傷感春光易逝。空念遠親和落花傷春都是徒勞無益,還不如去憐愛眼前這輕歌曼舞的美人吧。
【譯文二】
易逝的時光有限的人生,平常的離別也讓人斷腸傷心。飲宴歌舞莫要嫌它頻繁。
放眼山河徒然懷念遠方親友,看見風雨中落花紛紛更讓人傷春。不如趕緊憐愛眼前的親人。
賞析:
這是晏殊的一首離愁別緒的的詞作。本詞筆力厚重,格調遒勁。雖是抒寫傷春念遠的情懷,但詞意并不凄厲哀傷,因而使得頗為頹靡的主題也顯得豁達、明快。
詞的上片直抒胸臆,慨嘆人生苦短,光陰易逝。“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句, 橫空劈世,撲面而來。“一向”即一晌,一會兒之意,時光是多么的短暫啊,人的生命將要在有限的時光中結束,確實令人哀惋、嘆惜,但是這是人人都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誰不希望美好的年華能一直延續,生生不息呢?在晏殊的詞作中,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是他常有的慨嘆,而在本詞中,他能直接地大聲呼喊出來,因而使作品達到了撼人心魄的效果。
“等閑離別易銷魂”,緊承上句而來,句意更進一折,愁意又添一層。詞中所寫的離別,既不是生離,更不是死別,只不過是尋常的離別而已!但“等閑”二字,決不等閑。“銷魂”即“痛心疾首”之意,與“等閑”配搭,相得益彰。在短暫的人生之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并且每一次離別,都會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又怎能不叫人痛惜?詞人只能自寬自我安慰:“酒筵歌席莫辭頻”,痛苦是徒勞無益的,還不如趁這有限的人生,對酒當歌,盡情開懷暢飲。詞的`上片雖詞句短小,但各主其意,又層層相因,環環相扣。
下片緊承上片之意,結構上也與上片一脈相承。“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是詞人的設想之辭,因思念遠方之人,于是詞人想象若是登高遠眺,極目遠望,終會因相隔千山萬水,也只是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更何況眼前又遇風雨摧殘繁花的凄涼景象,自然心中不免生出無限傷悲。既如此,“不如憐取眼前人” ,這就是詞人解決生命短暫、時光永恒矛盾的最好方法,與“酒筵歌席莫辭頻”相應,表達了一種人生無奈、自尋解脫的主張。
作為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讓痛苦的懷思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因為空目念遠已是無益,與其追憶那已遠去的,不可挽回的舊日戀歌,不如好好珍惜、把握眼前的一切,接受身邊擁有的幸福。縱觀下片,詞人于無可奈何中,以一種曠達明快的襟懷來面對眼前的現實,使上下兩片融合無間,詞意境界更加高遠。
《浣溪沙》晏殊賞析5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賞析】
古代高級士大夫的優雅的生活情趣跟現代人的生活相隔很遠,要十分真切地理解它恐怕是很困難的。不過,在古詩詞中我們對此尚能有所感受,雖然不必視之為效仿的對象,卻可以從中體味到一種特殊的人生經驗。晏殊的《浣溪沙》詞便是一個恰好的例子。
晏殊的一生可以算是特別順達。他自幼就是有名的神童,14歲中進士,在仕途上不斷升遷,歷任要職,53歲時官居宰相(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晏殊不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而北宋前期政局也較為平穩,于是他就成為一位典型的“太平宰相”。雖然在政治上沒有什么突出的建樹,但在選賢任能方面很受人稱道,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宋祁等名臣均曾受到他的賞識。同時晏殊又是一位淵博的學者和富于才華的詞人,他的府第一度成為高雅之士匯聚的文藝沙龍。對古代讀書人來說,這樣的人生經歷應該說是可以感到滿足了吧。
由于這種特殊的經歷和溫文爾雅的個性,晏殊的詩詞形成一種明顯的風格,就是在清淡雅致的面貌下蘊涵著富麗之氣,溫潤圓融,雍容華貴。據記載,晏殊曾經譏刺有些人喜歡堆砌金玉錦繡字面以夸耀富貴,說那其實是“乞兒相”。他覺得自己所寫的像“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之類,才真正是富貴氣象(吳處厚《青箱雜記》)。這里面的道理是可以體會的。
《浣溪沙》詞描寫的就是那種高級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形。“一曲新詞酒一杯”,是說在家中宴飲,聽歌女演唱。宋代高級士大夫家中多蓄養歌伎以供娛樂,晏殊也不例外。與常人不同之處,是他喜歡讓歌女唱他自己寫作的歌詞,自我欣賞。“去年天氣舊亭臺”,說這個春暮時分,天氣與去年相似,園中樓臺亭閣,也是往年景象。生活是如此安閑平靜,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化。――然而,真的一切都沒有變化嗎?“夕陽西下幾時回?”又是一日將盡,太陽在黃昏中落下,盡管明天它還會從東方升起,但那不再是今天的太陽。時光不斷流逝,生命也隨著不斷流逝。
你如果明白“夕陽西下幾時回”是一個什么樣的提問,也許會突然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晏殊要說的'正是這樣一個古老的話題,只是曹操的詩句短促有力,所表達的情緒慷慨激昂,而晏殊的詞卻寫得委婉而平靜,他不愿意顯示出激動和不安的心情。在這里“去年天氣舊亭臺”一句意味深長,它并不像有些人解釋的那樣是對往昔的緬懷,而是借不變的景象寫出世界永不停息的變化,以永恒的尺度量出人生的有限。你想,一切猶如往日,可是往日到哪里去了?
轉入下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晏殊深感自得而千古傳誦的名句。其美妙之處可以從好幾個層次來解析:從對偶技巧來說,兩個單句本身都是淺顯而接近口語的,并無特別雕琢之處,而形成對仗卻工整而精巧;從所表現的內涵來說,它既寫出了眼前的實景,又蘊含了耐人尋味的哲理。花總是要落去,時光的流逝無從阻止,生命必然走向衰殘,這是無可奈何的;但盡管美景不再,“繁華有憔悴”,也并不意味著這之后只剩下虛空和荒蕪,燕子依舊翩翩歸來,呢喃作語,給人以另一番欣慰。理性的作用使詞人不致一味沉溺在人世無常的空幻感中,而是同時也看到萬物常新,為之欣然有喜。這種兼天然與工麗、寫實與暗喻于一體的對句,最能顯示漢語的魅力,十分難能可貴。
終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是一個沒有結束的動作,它把詞人愛惜歲華、流連光景的情愫以緩慢的節奏延展開來,形成悠長的余韻。
在這首詞中,沒有描述任何特殊的事件,也沒有抒發任何令人激動的情感,它表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閑愁”。這種“閑愁”和強烈的哀愁不同,它不是由實在的原因所引發,無關生理的痛苦,也不牽連重大的現實利害關系,而只是一種無端而來的惆悵的傷感,帶著輕柔而縹緲的氣質。但它往往升起于心靈的深處,和生命的根本缺憾相關聯,所以它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古典詩詞中的“閑愁”常常是很優美的,因為它在述說生命的缺憾時,更多地關注著世界的美好,令人對他們在世間所得到的有限時光有更多的憐惜。
當然,“閑愁”也是優越的生活境遇和敏感的心靈的產物。性情粗莽的人只有大喜大悲,不能從美麗的事物中品味人生的憂郁,而憂念饑寒的人首先要解脫現實的愁苦,哪里“閑”得起來?
【晏殊的其他作品】
玉描喜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了亍縷。
天壓地角有時窮,只有相思無盡處。
清平樂
紅蔓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藏。
踏莎行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采桑子
紅英一樹春來早,獨占菁時。
我有心期。把酒攀條惜絳蕤。
無端一夜狂風雨,暗落繁枝。
蝶怨鶯悲。滿眼春愁說向誰。
浣溪沙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氈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永遠山長處處同。
《浣溪沙》晏殊賞析6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
宋代:晏殊
楊柳陰中駐彩旌。芰荷香里勸金觥。小詞流入管弦聲。
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雨條煙葉系人情。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譯文
在楊柳的綠蔭中彩旗飄飄,空氣中彌漫著陣陣荷花的香氣,主人殷勤地勸客人多飲幾杯,在悠揚的樂曲中一同欣賞歌女婉轉的歌唱。
只有醉中的吟唱可以寬慰離別愁恨之心,不要早早晚晚急著踏上歸程。絲絲細雨,柳葉含煙,似乎都在牽系著離人的難合之情。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駐:車馬停止不前。彩旌(jīng):插于車上的彩色旗子,此代指車輛。
芰(jì)荷:菱角花與荷花。勸金觥(gōng):勸酒。觥:酒杯。
醉吟:飲醉而后吟詩。寬別恨:使充滿別恨之心得以放寬。
雨條煙葉:象雨絲一樣的枝條,象煙霧一樣的`葉子。指楊柳的枝葉。系:聯綴、牽動。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賞析
上片寫柳陰宴別。夏日楊柳飄拂的時節,綠陰深處,送別友人,暫時挽留行人車騎,在荷花香郁的水邊設宴送行,荷花芳香之中舉杯暢飲,筵席上吟詞配曲歌唱,酒宴間有管弦與小詞助興。“楊柳”,贈別之象征物,開頭便暗點題旨。“駐彩旌”,中途駐車設宴餞別。
下片寫深情話別。詞人對朋友的感情之真、之深,以及他們之間離情別恨,頗有動人心魄之處。“只有醉吟寬別恨,不須朝暮促歸程”,與劉夢得《赴連州途經洛陽諸公置酒相送張員外賈以詩見贈率爾酬之》的“如今暫寄尊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人勸慰行者,多飲酒能夠紓解別恨,旅程中要放寬心情,不要朝暮惦記著歸程。結尾總束一句,煙雨?濛中的柳枝、柳葉,都牽系著離別的情思。煙雨楊柳無邊,離思也就漫無邊際,那密如雨絲的煙葉柔條已經牽系住了人們的離情別緒。
在寫法上,此詞將景、事、情融合在一起來抒寫,最后繳足“惜別”的題旨。楊柳為古詩詞中贈別、惜別的象征物,此詞即用之作為貫穿首尾的抒情線索。開篇即寫在楊柳陰中暫駐車馬,中間鋪敘楊柳陰中開設的餞別酒筵,以及筵上的感情交流;末尾移情于楊柳的“雨條煙葉”,使之成了離愁別恨的負載物。這樣寫,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含蘊無窮,耐人尋味。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秋,晏殊將離開商丘回京時。天圣五年(1027年),三十七歲的晏殊因其剛峻的性格被免去了樞密副使之職,以刑部侍郎貶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次年晏殊被召回京,拜御史中丞。在回京之日的離筵上,金觥頻勸,詞人即席作詞,令營妓奏樂歌唱。
《浣溪沙·楊柳陰中駐彩旌》作者介紹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浣溪沙》晏殊賞析7
【原文】
浣溪沙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體裁:詞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注釋】
①浣溪沙:詞牌名。分上下兩闕,各三句,共計四十二言。
②去年天氣舊亭臺:天氣、亭臺和去年一樣。
③無可奈何花落去:意為春光無法挽留,一切該逝擊的都留不住。
④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
【譯文】
傍晚時分,聽著小曲獨自飲酒,悵然排遣著心中的愁緒。去年的時節,去年的天氣、去年的亭臺依然如故,不知何故,如今卻要感時傷懷,心中無端浮生起歲月年華易逝難留的淡淡哀愁,面對西下的夕陽發出幾時才能回來的感嘆。
看著繁花落盡,看著屋檐下似曾相識的歸燕,傷春嘆老之情才下了眉頭,驟然又襲上心頭。一個人獨自徘徊在小園落花飄零的'小路上,怎么也無法排解心中的失落、惆悵、孤獨與寂寞。
【賞析】
這首詞的妙處在于不作態,不用典,不做作,通過時間和景物對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見。尤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人稱道。
“一曲新詞酒一杯”,以聽歌、對酒開篇,格調閑雅,欲抑先揚,構思獨特,令品讀者以為是一首書寫詞人內心愉悅之情的詞作。接著品讀下去,情緒就不由自主地隨著詞人的筆端蒙上了些許淡淡的哀愁。雖然擺在眼前的還是那些與去年一樣的時節,一樣的天氣,一樣的亭臺,不足為哀,但是與詞人年事已老聯系起來;詞人那心中的哀愁就不難理解了。緊接著一句“夕陽西下幾時回”點破了其中蘊含的深意,時光易逝難回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依然是對眼前環境事物的描繪,春天要隨落花去了那是毫無辦法,好在還有“似曾相識”的燕子又飛回來了,姑且可以聊以自我安慰,然而詞人已隨著歲月流年帶走的東西無奈是追不回來了。“似曾相識燕歸來”看似聊以自我安慰,實則內心愁苦更加強烈。“小園香徑獨徘徊”,詞人面對落花歸燕,觸目傷懷,抑郁難解,孤獨寂寞之中,只有徘徊香徑,在記憶中尋回逝去的年華而已。
通觀全詞,我們不難看出,作品始終貫穿著一種對時光年華易逝難留的愁苦與無奈,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在警醒后人,應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給自己留下日后的無奈和哀愁。
《浣溪沙》晏殊賞析8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字詞解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翻譯: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閱讀答案:
試題:
(1)這首詞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這樣寫有何表達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2)“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寓情于景,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
(1)詞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兩句構成“新”與“舊”的對比,下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構成“來”與“去”對比。表達作用:舊的亭臺和新的詞的對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悵情懷;“去”的是落花,“來”的是燕子,兩者對比,增加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發了詞人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嘆惜年華將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創作背景:無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賞析: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 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在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 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個人資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浣溪沙》晏殊賞析9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得深思,給人以哲理性得啟迪和美得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得篇章。全詞抒發啦悼惜殘春之情,表達啦時光易逝,難以追挽得傷感。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得現境。從復疊錯綜得句式、輕快流利得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得感情,帶著瀟灑安閑得意態得,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得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得“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得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得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得暮春天氣,面對得也是和眼前一樣得樓臺亭閣,一樣得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得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得東西已經起啦難以逆轉得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得歲月和與此相關得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得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得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有些微微得傷感。于是詞人從心底涌出這樣得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得,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得流連,對時光流逝得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得微茫得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得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得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得,只能寄希望于它得東升再現,而時光得流逝、人事得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得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得紆細心態。
下篇仍以融情于景得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都是描寫春天得,妙在對仗工整。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得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得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得原因。但更值得玩味得倒是這一聯所含得意蓄。花得凋落,春得消逝,時光得流逝,都是不可抗拒得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得并不只是無可奈何得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得重現,那翩翩歸來得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得舊時相識。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得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得象征意味。惋惜與欣慰得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得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得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得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得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啦。滲透在句中得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得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里傷春得感情勝于惜春得感情,含著淡淡得哀愁,情調是低沉得。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得原因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得現象,卻有哲理得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得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晏殊賞析10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代: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譯文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東流,一去不返,深感悲傷。于是,頻繁的聚會,借酒消愁,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河山,突然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愛憐眼前的人。
鑒賞
該詞是宴會上即興之作。下片首兩句雖然仍是念遠傷春,但氣度較大,從放眼河山到風雨惜別,引出眼前人,并與上片別宴離歌前后呼應。
詞中所寫的并非一時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觀的一個側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慨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難以逾越,慨嘆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在山河風雨中寄寓著對人生哲理的探索。詞人幡然感悟,認識到要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來,語甚警煉。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緊接“等閑”句,加厚一筆。詞中所寫的,不是生離,更不是死別,而只不過是尋常的離別而已。“等閑”二字,殊不等閑,具見詞人之深于情。在短暫的人生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而每一回離別,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詞人唯有強自寬解:“ 酒筵歌席莫辭頻”。痛苦是無益的,不如對酒當歌, 自遣情懷吧。這句寫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
上片起調不做任何鋪墊,直言年華有限,稍縱即逝,以精煉的語言表達富有深度的哲理,讓人不覺為之一振。緊接著,詞人將離別看成是平常事,可見人的一生離別之多,因而“易銷魂”,但詞人轉而又寫“酒筵歌席莫辭頻”,表達人生短暫,莫為離別傷神,應當及時行樂的思想。
過片二語,氣象宏闊,意境莽蒼,以健筆寫閑情,兼有剛柔之美。兩句是設想之辭。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的河山,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語本李嶠《汾陰行》:“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作者不欲刻意去傷春傷別,故要想辦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如憐取眼前人。”意謂去參加酒筵歌席,好好愛憐眼前的歌女。作為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讓痛苦的懷思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憐取眼前人”,也只是為了眼前的歡娛而已,這是作者對待生活的一貫態度。
下片抒情。起首兩句為空想之辭:到了登臨之時,放眼望去盡是大好河山,不禁徒然思念起遠方的友人;等到風雨吹落繁華之際,才發現春天易逝,不禁更生傷春愁情。這兩句詞意境開闊、遼遠,表現出詞人對時空不可逾越,消逝的事物不可復得的感慨。結句中,詞人以“不如”一詞轉折,再次表達了自己及時享樂的思想:與其徒勞地思念遠方的親友,因風雨搖落的花朵而傷懷,不如實際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誼。這也是詞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這首詞又是《珠玉詞》中的別調。大晏的詞作,用語明凈,下字修潔,表現出閑雅蘊藉的風格;而在本詞中,作者卻一變故常,取景甚大,筆力極重,格調遒上。抒寫傷春念遠的情懷,深刻沉著,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種溫婉的氣象,使詞意不顯得凄厲哀傷。
《浣溪沙》晏殊賞析11
【年代】:宋
【作者】:晏殊——《浣溪沙》
【內容】: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賞析】:
本詞為晏殊的名作,是悼惜花落春殘,感嘆年華易逝之作,表現了士大夫的一種一淡淡的哀愁,情致纏綿,凄婉雋麗,其中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主為傳誦,膾炙人口。
闕以音樂之美開,自己先沉浸在優美的旋律當中,再飲一杯美酒,這是多么灑脫和悠閑的時刻啊。寫作之時史說官至宰相,可見這樣的形是他當時的真實寫照,美酒配以美曲自然是讓愜意的。他的詞中很少寫到美女,與張先的大不相同,可見他的為事之端正。首兩句是寫實,簡單而流利的名字涵蓋了音樂,美酒,當時的天和亭臺,這十四個字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場面,即有景物,也有動態的音樂和,可見作者非凡的筆力。這樣的句子要比那些純粹描寫景物的要生動的多。
后一句“夕西下幾時回?”是一個轉折式的問,從閑雅興中倏忽轉為感慨。在這里我們不防想一下,類似于“夕西下幾時回?”的名句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是很多,比如“送去幾時回?”、“綠楊芳草幾時休?”等,這樣的問加重了感嘆的語,比直接感嘆要深。在這里作者是借夕落山時的景,來對自己的生進行思和追問。那美好的一生,慢慢的`就要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果有“對酒當歌,生幾何?”(曹操)的感慨。這是在理智的況感慨的,而不是唯心的那種無味的感慨,在闕中便能看出作者的感慨并不是那么傷悲,它還是留有余地的。闕中的后一句,是啟下闕的。
下闕是感的延伸和遞進,層次加深了。用“花”和“燕”這兩個天中常見的生物來映襯心理,即真實可信,又能表達懷。“無可奈何花落去”就是一種理智的看法,花落了就落了,你能怎么辦?沒有能阻止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衰退,雖然“無可奈何”體現出作者的無奈,那濃重的感也融于這個詞中。所幸的是花落去了,燕子來了。這種與生沒有任何意義的自然現象,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倒富有很深的哲理。其實社會就是這樣的,你去了,還有來的,正是前已消后再來,前者去后者來,這是規律,亙古不變。作者既然能理解這樣的自然規律,自然在作品當中沒有極其消極的心理因素在內。面對這樣的景,他不落淚,不悲傷,只是獨自一個在小園中的香徑久久的徘徊。可見作者的心是多么的開闊和豁達的。我個認為晏殊的這種事心態是極其平和的,極其理智的,并略略帶些唯物主義思想,這在那個唯心主義的時代是很難得的。他這樣衰敗的景象下,只是帶著一種沉思,而非無病*,故作嬌柔。
六句詞句,用詞簡煉,構思精巧,蘊含哲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不同”,這種輪回是在所難免的,誰也不能掙脫這自然所決定的替規律。官者也好,庶民也罷,總是要隨著時光的流轉而不斷更新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詞中亮點之筆,千古傳誦,直到今天它依然在閃爍著文學光華。這是作者感觸之筆,渾然天,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這里天里兩組典型的景物差,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具有其文學價值,即對偶,又相連接,音韻和諧,畫面生動,感真摯,有藝術的美感,是“極煉如不煉也”。
《浣溪沙》晏殊賞析12
[宋]晏殊《(浣溪沙·宿酒才醒厭玉卮)》原文、注釋、賞析
宿酒才醒厭玉卮,水沉香冷懶熏衣。早梅先綻日邊枝。 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風悠飏欲來時。小屏閑放畫簾垂。
注釋:
1、宿酒:隔夜猶存的酒醉。玉卮(zhī):玉制的'酒杯。
2、水沉香:香名,用沉香木之心材所制,又名沉香,沉水香。《梁書·林邑國傳》:“沉木者,土人斫斷之,積以歲年,朽爛而心節獨在,置水中則沉,故名沉香。”
賞析:
本篇敘寫晏殊這位富貴閑人在冬末時節的生活感受。其情感內容雖無什么可以稱道之處,但全篇寫景明麗,敘事細致,抒情安雅,且能融人事、天時和自然景物為一體而營造出詞境,頗見作者嫻熟老到的藝術功力。此詞像作者一貫的做法那樣,從眼前景、身邊事閑閑起筆,信手拈來,組織成篇。詞中用字造語均極尋常,并無任何驚人之語和奇警之句,但處處盡合分寸,通篇渾成完好,且具有深約之美。比如開頭兩句,寫冬日隔夜酒醒時特殊的生理、心理感受,就寫得十分細致和微妙:酒而曰“宿”,則知是昨夜醉倒;醒而曰“才”,則知是酒困初解;因此遂厭再飲;繼而因病酒而畏寒,故以“香冷”示天寒;因初醒而感倦,故以“懶熏衣”示身倦。十四個字包含如此多的內容,足見作者語言藝術之高超。
《浣溪沙》晏殊賞析13
作品原文:
浣溪沙
晏殊
一向①年光有限身②,等閑③離別易消魂④,酒筵歌席莫辭頻⑤。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⑥取⑦眼前人。
作品注釋:
①一向:一晌,片刻。
②有限身:意思是人生短暫。
③等閑:平常,一般。
④消魂:靈魂離開肉體。意思是極度悲傷、痛苦,或極度快樂。
⑤頻:多次。
⑥憐:珍惜,憐愛。
⑦取:語助詞。
作品譯文:
年華易逝,人生是多么的短暫,一次平常的離別也會引起極度的悲傷和愁苦,還是及時行樂歡歌筵飲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頻而推辭。登高望遠,放眼遼闊的河山,便懷思遠別的親友;看到風雨摧落繁花,更是傷感春光易逝。空念遠親和落花傷春都是徒勞無益,還不如去憐愛眼前這輕歌曼舞的美人吧。
作品賞析:
此詞慨嘆人生有限,抒寫離情別緒,所表現的是及時行樂的思想。全詞在章法結構上下關合:下片“滿目”句照應上片次句,因離別而念遠;“落花”句照應上片首句,因慨嘆人生短暫而傷春。結句借用《會真記》中的詩句,即轉即收。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來,語甚警煉。“一向”,即一晌,一會兒。片刻的時光啊,有限的生命!詞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誰不希望美好的年華能延續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這雖是《珠玉詞》中常有的慨嘆,而本詞中強烈地直接呼喊出來,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緊接“等閑”句,加厚一筆。詞中所寫的,不是生離,更不是死別,而只不過是尋常的離別而已!“等閑”二字,殊不等閑,具見詞人之深于情。在短暫的人生中,別離是不只一次會遇到的,而每一回離別,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詞人唯有強自寬解:“酒筵歌席莫辭頻”。痛苦是無益的,不如對酒當歌,自遣情懷吧。“頻”,謂宴會的頻繁。葉夢得《避暑錄話》載,晏殊“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日以飲酒賦詩為樂,佳時勝日,未嘗輒廢”。“酒筵歌席”,即指這些日常的宴飲。這句寫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過片二語,氣象宏闊,意境莽蒼,以健筆寫閑情,兼有剛柔之美,是《珠玉詞》中不可多得的佳句。兩句是設想之辭。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的河山,徒然地懷思遠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語本李嶠《汾陰行》:“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作者不欲刻意去傷春傷別,故要想辦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吳梅《詞學通論》特標舉此二語,認為較大晏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勝過十倍而人未知之。吳氏之語雖稍偏頗,而確是能獨具慧眼。此處“滿目山河”二語,“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僅此而已。
“不如憐取眼前人!”意謂去參加酒筵歌席,好好愛憐眼前的'歌女。作為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讓痛苦的懷思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憐取眼前人”,也只是為了眼前的歡娛而已,這是作者對待生活的一貫態度。本詞是晏殊的代表作。詞中所寫的并非一時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觀的一個側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無常;慨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難以逾越,慨嘆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在山河風雨中寄寓著對人生哲理的探索。詞人幡然感悟,認識到要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這首詞又是《珠玉詞》中的別調。大晏的詞作,用語明凈,下字修潔,表現出閑雅蘊藉的風格;而在本詞中,作者卻一變故常,取景甚大,筆力極重,格調遒上。抒寫傷春念遠的情懷,深刻沉著,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種溫婉的氣象,使詞意不顯得凄厲哀傷,這是本詞的一大特色。
詞牌簡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詞牌名之一,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作品格律: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中仄中平中仄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作者簡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約派詞人之一。漢族,撫州府臨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后到秘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并《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寫景重其精神,賦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他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詞,大部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136首。他既是導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江西詞派的領袖,還是中國詩史上的一位多產詩人。《全宋詩》中收其詩160首、殘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于世。世稱“撫州八晏”(晏殊、晏幾道、晏穎、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浣溪沙》晏殊賞析14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閑離別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作品賞析
【注釋】
①一向:即一晌,一會兒。
②等閑:平常。
③憐取眼前人:元稹《會真記》崔鶯鶯詩:“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評解】
這是宴會上即興之作。下片首兩句雖然仍是念遠傷春,但氣度較大,從放眼河山到風雨惜別,引出眼前人,并與上片別宴離歌前后呼應。
【集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為傷別之作。起句,嘆浮生有限;次句,傷離別可哀;第三句,說出借酒自遣,及時行樂之意。換頭,承別離說,嘹亮入云。意亦從李嶠“山川滿目淚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說明懷念之深。末句,用唐詩意,忽作轉語,亦極沉痛。
《浣溪沙》晏殊賞析15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下面我們來看看浣溪沙晏殊翻譯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作者: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注釋
①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已秋日傷感》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③夕陽: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
⑤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⑥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⑦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⑨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譯文
聽著一曲詩詞喝著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還是這種樓臺和亭子。
天邊西下的夕陽什么時候才又轉回這里?
花兒總要凋落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舊時的相識。
在彌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獨自地走來走去。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里傷春的感情勝于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浣溪沙》晏殊賞析】相關文章:
《浣溪沙》晏殊賞析06-03
晏殊《浣溪沙》賞析01-01
《浣溪沙》晏殊賞析07-15
晏殊的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2-01
《浣溪沙》晏殊原文及賞析06-03
《浣溪沙》晏殊賞析佳作04-16
晏殊《浣溪沙》翻譯及賞析10-28
[優]《浣溪沙》晏殊賞析08-01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8-04
浣溪沙晏殊譯文賞析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