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美”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再別康橋》的“美”
徐志摩在中國現代詩壇上影響深遠,他的詩歌是美的象征,“美”是其詩歌的精髓和生命。
1928年一個夏天的夜晚,故地重游的詩人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歸國途中,詩人用《再別康橋》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詩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生活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雋永,給讀者展現了詩歌的意境美、意象美和音樂美。
一、意境美
品味《再別康橋》,最先使人感受到的是詩歌中優雅柔美的意境。整首詩歌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等起筆,接著用虛實相生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建構起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眼前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全詩給人描繪了一幅抒情的動態畫面:在燦爛的夕陽、瑰麗的云彩映照下,一個深懷依戀之情的年輕學子,舉手勞勞、別情依依地與母校道別。他難移寸步,久久地、靜默地立在校園的小河邊,從西天的云彩移目到河畔的柳枝,從河中的水波透視到河底的水草,心中生出無限的留戀與感慨。他時而移情于母校的一草一木,時而暢想學子時代的歡樂時光,面呈幸福與微笑,陶醉在昔日的自我之中。但現實的自我是那么無奈,他的神情一下子變得嚴肅凝重,在傍晚時分的靜寂之中,凝視人生。在猶豫、徘徊、一步三回頭后,抒情主人公終于再次舉手,輕揮一下,與母校告別。畫面中的抒情形象顯得孤獨、落寞而且心事重重,體現出悵惘、郁悶的情感。第四節在全詩居于核心地位,詩人的真情實感在本節中充溢:“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短短四句詩勾勒出一個寧靜的夕陽晚照下的場景,為作別營造了恰如其分的氛圍。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艷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再如,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表現出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讀者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飄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那樣優雅靜謐,切合著康河的寧靜之美,陷入了一片寧靜和諧的意境之中。
二、意象美
作為一位富有浪漫氣息的詩人,徐志摩對自然的偏愛比前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詩歌意象大都是一些輕盈、纖巧、空靈、飄逸的自然意象,如,風、云、月、星、雪、蓮等。尤其是輕靈變化的“云”,在其詩中出現率極高,詩人的筆下有過“云彩”“白云”“黃云”“烏云”“云影”“紫云”“緋云”“褐云”“云濤”“云潮”等意象,可謂是在五彩斑斕的云海中云游,直至最終消失在生命的云端。
除“云”之外,《再別康橋》中還有“金柳”“青荇”和“榆陰下的一潭” 三個極具特色的意象。作者把岸邊夕照下的柳樹稱之為“金柳”,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這一體現色彩的生動描繪,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艷影”“蕩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第三節詩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而平靜。“青荇”的招搖不僅沒讓人覺得做作,反而讓詩人覺得這更惹人愛憐,他甚至愿意融入其中,做一條水草。物我合一,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留在這康河,“生于斯,長于斯”。那“榆陰下的一潭”被詩人比作是天上的彩虹,還沉淀著彩虹一樣的夢。這五彩斑斕的潭之美,美到讓作者墜入“夢”中,充滿了夢幻的色彩。“夢”是作者作別康橋時選擇的一種寄托:有樹蔭的存在,使潭水上呈現出并不整齊的影子,所以說是破碎的;它雖已破碎,卻更讓作者把對康橋的依依不舍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詩人通過借景抒情來貫徹新月派“理智節制情感”這一詩歌原則的體現,而且通過景物意象突出了畫面感,也是對“繪畫美”的成功實踐,充分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的藝術主張與風格。
三、音樂美
《再別康橋》中依依惜別的深情和美妙的韻律節奏絲絲入扣地結合在一起,“音樂美”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詩歌每節兩韻,節節轉韻,所采用的韻腳多是發聲綿長的復韻母,形成一種既韻味悠長又瀟灑靈動的聽覺效果。“輕輕地”“悄悄地”這類疊詞的使用,也奠定了詩歌舒緩輕柔的調子,流露出詩人依戀之時惆悵、傷感的情緒。詩歌外在的“建筑美”也精心構造,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每一小節句式整齊且類似,音節和諧,節奏感強,回環復沓,構成一種反復循環的吟唱效果。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一圈圈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特別是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就好象是一首描寫他“詩化人生”的歌曲,完美地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的“美”】相關文章: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美”07-10
《再別康橋》的意境美08-21
再別康橋的繪畫美10-15
再別康橋 繪畫美08-03
《再別康橋》三美08-09
解析《再別康橋》的意境美07-20
《再別康橋》的延展美讀09-29
賞析《再別康橋》的意象之美10-30
《再別康橋》11-05
再別康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