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閱讀及答案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平樂·村居辛棄疾》閱讀及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閱讀及答案1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詞人是如何表現自己對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熱愛的?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拓展】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溪頭臥剝蓮蓬”中“臥”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譽“(一字用得恰到好處,給全句或全詞增輝)。你同意此說嗎?為什么?
“臥”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如不同意此種說法,但能夠自圓其說,可根據具體情況考慮給分。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閱讀及答案2
(五)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2—23題。(2題,共9分)
清平樂·村居
[南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①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②?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注]①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長期未得任用,閑居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②翁媼(ǎo):老翁、老婦。
2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闋頭兩句點明環境和地點,勾畫清新秀麗的農村環境。
B、上闋三四句老年夫妻借酒相互“媚好”,表現了和諧幸福的生活場面。
C、老年夫妻的三個兒子中,小兒子最為調皮,但深受父母喜愛。
D、理想的破滅,使詞人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以此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23、有人評價這首詞“平中顯趣”,你對此是如何理解的,請結合下闕簡要分析。(6分)
答案:
22、【答案】D
【解析】D項“以此獲得精神上的解脫”為過度解讀。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23、【答案】
①詩歌語言平實(1分),場景普通(1分)。詞人用平淡的語言寫了普通農家的三個兒子勞作場景。(1分)
②狀貌生動,情趣盎然(1分,從白描角度說亦可)。三個兒子“各有所司”,勞而無怨,體現勞作(生活)之趣;大兒有擔當,中兒不偷懶,小兒調皮卻受父母喜愛,體現人情之趣;小兒“溪頭臥剝蓮蓬”,一“臥”字見出童真之趣,閑適之趣。(分析2分,結合下闕內容1分,概括出趣味1分,不苛求面面俱到,寫出一點趣味即可,但必須扣緊趣味回答,否則不得分)
【解析】這首詞淺顯易懂,沒有閱讀障礙。與教材中《插秧歌》的農家勞作畫面、《歸園田居》隱居生活和白描寫法以及詞人辛棄疾均可做一定的關聯。適合學生調動多方面的學習經驗。本題命制追求主要在學生答題規范意識的培養,表達能力要求照應第三單元寫作任務“文學短評”。重點要把握四點答題技巧,這也是文學短評的寫作技巧:
1、閱讀文本,確定觀點。就本題而言,觀點已經在題干中呈現“平中顯趣”。
2、角度集中,觀點鮮明。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平”和“趣”。平,就是平凡,指內容平凡,語言平實。趣,趣味,答題時重點關注字面表達背后的人情之趣、生活之趣、童真之趣等,答題時要有扣關鍵信息的意識。
3、敘議結合,語言精警。就本題而言,敘表現在結合下闕詞句內容;議要體現出評價的概括性,答題語言要簡潔。
4、巧妙構思,合理安排。就本題而言主要體現在分點答題的意識,先說“平”再說“趣”。
【附詞作賞析】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閱讀及答案】相關文章: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試題05-11
清平樂 辛棄疾答案05-14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及賞析04-15
清平樂·村居全文意思辛棄疾03-01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宋詞注釋翻譯賞析12-26
宋史·辛棄疾傳閱讀答案及翻譯10-31
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閱讀練習及答案(必備)03-12
辛棄疾《鷓鴣天》閱讀題答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