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
想要學好一篇古文,讓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是最佳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識和文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1
[宋]辛棄疾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
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
【注釋】
①作期同上。此“漫興三首”之三。上片平敘故實,以李廣和李蔡作比,影射比附,借古喻今之意甚明。下片自賦,一代英才志士,卻歸耕山林,鋤草澆園,令人浩嘆不已。結韻語出《孟子》,而反其意用之,不惟憤懣之氣溢于辭表,且是對朝廷用人政策的諷嘲。
②“千古”兩句:言漢將李廣英勇善戰,功勛卓著。據《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與匈奴戰,敵眾我寡,重傷被俘。匈奴人置廣于繩網上,行于兩馬之間。廣佯死,突然躍起奪得胡兒駿馬,南馳以整殘部。李將軍:即李廣,參見前《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③“李蔡”兩句:言李廣雖功勛卓著,卻終無封侯之賞。而李蔡人品不過下中,名聲去李廣甚遠,卻得以封侯賜邑,位至三公。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④蕓草:鋤草。蕓:同“耘”。陳根:老根。筧(jiǎn剪)竹添新瓦:剖開竹子,使成瓦狀,以作引水之具。筧:引水的長竹管。此作動詞用。
⑤“萬一”兩句:如朝廷詔令舉薦“力田”,則非我莫屬。朝家:朝廷。力田:選拔人才的科目。漢代設“力田”(努力耕作)、“孝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兩科。中選者受賞,并免除徭役。舍我其誰也:除了我,還能是誰呢?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賞析】
這首詞被鄧廣銘收集在《稼軒詞編年箋注》(編于光宗紹熙五年至寧宗嘉泰二年之間),這時辛棄疾正處于人生的低潮時期:因遭小人算計誣陷而被罷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官職,賦閑在江西鉛山縣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別墅。這首《卜算子》就是他這時寫成的。題曰“漫興”,是罷官歸田園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實則胸中有郁積,腹中有學養,一觸即發,一發便妙,不可以尋常率筆目之。此詞通篇都是在發政治牢騷抒發自己在政治舞臺上的失意,但上下兩闋的表現形式互不相同。
上闋用典,全從《史記·李將軍列傳》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西漢名將李廣四十余年中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英名遠播,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數羅列這位英雄的傳奇故事,因此詞人只剪取了史傳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斷: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廣軍敗被擒。匈奴人見廣傷病,遂于兩馬間設繩網,使廣臥網中。行十余里,廣佯死,窺見其傍有一胡兒(匈奴少年)騎的是快馬,乃騰躍而上,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歸漢。匈奴數百騎追之,廣引弓射殺追騎若干,終于脫險。斯人于敗軍之際尚且神勇如此,當其大捷之時,英武又該如何?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傳,可謂善傳英雄之神。作者從浩潮以史料中選取這一片斷,是見其匠心獨運。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史記》敘李廣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為反襯。詞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來。蔡起初與廣俱事漢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時,官至代國相。元朔五年(前124)為輕車將軍,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右賢王,有功封樂安侯。元狩二年為丞相。他人材平庸,屬于下等里的中等,名聲遠在廣之下,但卻封列侯,位至三公。詞人這里特別強調李蔡的“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一“卻”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內容——李廣為人在上上,卻終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來,筆墨十分節省。
四句只推出李廣、李蔡兩個人物形象,無須辭費,“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的慨嘆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詞人年輕時投身于耿京所領導的北方抗金義軍,在耿京遇害、義軍瓦解的危難之際,他親率數十騎突入駐扎著五萬金兵的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渡淮南歸,獻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廣之下;南歸后又獻《十論》、《九議》,屢陳北伐中原的方針大計,表現出管仲、樂毅、諸葛武侯之才,其韜略又非李廣元所能及。然而,“古來材大難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雙全的將相之具,竟備受猜忌,屢遭貶謫,時被投閑置散。這怎不令人傷心落淚!因此,詞中的李廣,實際上是詞人的自我寫照;為李廣鳴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頭是沖著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統治集團來的。
下闋寫實,就目前的田園生活抒發感慨,滿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詼諧,寓莊于諧。
“蕓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二句對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雙儷句,其精彩如寶帶在腰。“蕓”,通“耘”。“筧”,本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處用作動詞,謂截斷竹管,剖作屋瓦。既根除園中雜草,又修葺鄉間住宅,詞人似乎準備長期在此經營農莊,做“糧食生產專業戶”了。于是乃逗出結尾二句:“萬一朝家舉力田,舍我其誰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鄉官名,掌管農事。兩漢時行推薦制,凡努力耕作、成績顯著者,可由地方官推舉擔任“力田”之職。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復漢代官制,選舉“力田”,看來是非我莫屬了!話說得極風趣,不愧幽默大師,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是含著淚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雖大言不慚,卻充滿著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說得何等壯觀!到得詞人手中,一經抽換前提,自負也就變成了自嘲。盡管詞人曾說過“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見《宋史·辛棄疾傳》)的話,并不以稼穡為恥,但他平生之志,畢竟還在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旌旗萬夫,揮師北伐,平定中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呵!豈僅僅滿足于做一“農業勞動模范”呢?讀到這最后兩句,我們真不禁要替詞人發出“驥垂兩耳兮服鹽車”(漢賈誼《吊屈原賦》)的嘆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于金,終亡于元,非時無英雄能挽狂瀾于既倒,實皆埋沒蒿萊之中,不能盡騁其長才。千載下每思及此,輒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異時,程度不同而已。觀辛棄疾此詞,其認識價值就在這一方面。
本篇的寫作特色是,上闋使事,就技法而言為曲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則是正面文章;下闋直尋,就技法而言為正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卻是在正話反說。一為“曲中直”,一為“直中曲”,對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闋“李蔡為人在下中”、下闋“舍我其誰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記》原文為“蔡為人在下中”,詞人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經,都恰到好處,后句與“萬一朝家舉力田”這樣的荒誕語相搭配,尤其顯得戲謔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詞人視“經、史中生硬字面”為詞中大忌(見沈義父《樂府指迷·清真詞所以冠絕》),殊不知藝術中自有辯證法在,化腐朽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經、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詞,甚至可以作到全詞即因此生輝。本篇就是一個雄辯的例證。
此前詞人隱居江西上饒帶湖之時,也曾作過一篇與此內容大致相同的《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該詞為長調,末云:“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風格頗見蒼勁悲涼。本篇則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卻呈現出曠達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觀。這充分說明,藝術大匠在構思和創作同題材作品時,不僅非常忌諱炒古人的冷飯,并且不屑重復自己,無怪乎在他們的筆下總是充滿著五光十色,新鮮活潑。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2
[宋]辛棄疾
柳暗清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千里瀟湘葡萄漲,人解扁舟欲去。又檣燕、留人相語。艇子飛來生塵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鳴櫓。
黃陵祠下山無數。聽湘娥、泠泠曲罷,為誰情苦。行到東吳春已暮,正江闊、潮平穩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劉郎今重到,問玄都、千樹花存否。愁為倩,么弦訴。
注釋:
作品賞析:
【注釋】
①作于淳熙七年(1180)暮春,稼軒已在湖南安撫使任上。按:去年秋,稼軒又由湖南轉運副使改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兼湖南安撫使。詞送友人舟赴臨安。上片描敘送別場景。雨過水漲,正宜舟行。雖燕語人歌,眷戀無限,但波催征棹,人終離去。下片設想友人一路舟行情景,實神馳千里之筆。結韻一筆折回,抒發離愁。
②凌波路:指江邊堤路,語出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③瀟湘:瀟水、湘水,在湖南零陵合流后,也稱瀟湘。葡萄:形容水色碧綠。此句化用杜甫《發潭州》詩意:“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檣:船上桅桿。
④“艇子”兩句:歌女飛舟來到,唱我新詞為之送行。生塵步:形容女子嬌美輕盈的步態,見注②所引《洛神賦》語。番:通“翻”,依舊譜,寫新詞。歐陽修《玉樓春》詞:“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唾花寒:不詳,疑即作者新詞中語。
⑤“波似箭”兩句:謂江流疾速,催舟早發。
⑥“黃陵”三句:設想友人此去舟泊黃陵,傾聽湘妃奏瑟。黃陵祠:即二妃祠。傳說帝舜南巡,娥皇、女英二妃從征,溺于湘江。民尊為湘水之神,立祠于江邊黃陵山上(《水經注·湘水》)。山在湖南湘潭縣北四十五里處。湘娥曲罷:屈原《遠游》:“使湘靈鼓瑟兮。”
⑦“行到”三句:謂船近臨安,遠遠可以望見京都殿閣。金雀觚(gū姑)棱:飾有金鳳的殿角飛檐。班固《西都賦》:“設璧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棲金爵。”《文選》注云:“觚棱,闕角也。角上棲金爵(雀),金爵,鳳也。”
⑧“前度”兩句:用劉禹錫桃花詩意,見前《新荷葉》(“人已歸來”)注④。指友人重返京都,兼有問訊京都故人之意。
⑨“愁為”兩句:滿腹離愁,惟憑弦絲傾訴。倩(qiàn欠):請。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因最細,稱幺弦。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3
[宋]辛棄疾
老病那堪歲月侵。霎時光景值千金。一生不負溪山債,百藥難治書史淫。
隨巧拙,任浮沈。人無同處面如心。不妨舊事從頭記,要寫行藏入笑林。
【注釋】
①不寐:未眠,或欲眠不成。詞寫不寐之思。上片自我抒懷明志。“一生不負溪山債”,生動明快,涉筆成趣,是天生好言語。下片由己及人,念及庸人世態。結韻語帶詼諧嘲謔,卻又筆鋒犀利,入木三分。
②“老病”兩句:言人到老病之時,尤覺光景之珍貴。霎時光景值千金:極言時間之珍貴。光景:景同“影”,本指日月之光輝,后即指時光、光陰。蘇軾《春宵》詩:“春宵一刻值千金。”
③“一生”兩句:謂一生惟好二事:游山玩水,讀書研史。不負溪山債:不欠山水的`債,意謂遍游名山勝水。書史淫:嗜書入迷。《晉書·皇甫謐傳》:“謐耽玩典籍,忘寢與食,人謂之書淫。”
④“隨巧拙”三句:言俗人隨機應變,逐波沉浮,心地難測。面如心:《左傳·襄公十三年》記子產的話:“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⑤“不妨”兩句:如為他們寫生平行狀,大可歸入《笑林》一類。行藏:本意為出仕和退隱,后亦泛指生平行事。《笑林》:專寫笑話的書。后漢、唐、宋三代都有《笑林》,現僅存后漢邯鄲淳所撰《笑林》三卷中的一卷。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4
[宋]辛棄疾
老病忘時節,空齋曉尚眠。
兒童喚翁起,今日是新年。
【注釋】
①老病情懷,寫來平易質樸,真切自然。前兩句以老病忘時,空齋曉眠襯托鋪墊,后兩句切題,于蕭索落寞中喚出一縷春之生機,不可純以嘆老嗟病視之。
②齋:屋舍,多指書房,學舍。此突出一“空”字,言孤獨寂寞之狀。曉尚眠:天色已亮,猶自臥床未起。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5
[宋]辛棄疾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負君赤手縛于菟。
觀書到老眼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萬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風雨破吾廬。
【注釋】
①部曲:部屬。據劉克莊《后村詩話·后集》:“辛稼軒帥湖南,有小官山前宣勞,既上功級,未報而辛去。賞格不下,其人來訪,辛有詩別之。”按:稼軒于淳熙六年(1179)秋,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次年冬即調江西,并于淳熙八年冬被劾罷職,歸居上饒帶湖。詩當作于此時。詩對部曲的“賞格不下”深表歉疚。一結既祝友人此去萬里云霄,亦自我明志,寧困勿屈。劉克莊云:“此篇悲壯雄邁。”(出處同上)
②“青衫”兩句:追憶帥湖南時的戎馬生涯。按:稼軒于湖南安撫使任上創置飛虎軍,雖屢經波折,但“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宋史》本傳)。兩句或指此。急急符:指公文往來緊急。漢代公文常以“急急如律令”結尾,謂令到即行。宋代則書“符到奉行”,亦本此義。
③“愧我”句:謂己橫遭讒害,即指淳熙八年冬被劾罷職事。明珠成薏苡(yìyǐ意以):據《反漢書·馬援傳》,“援在交趾,嘗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及卒后,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后指涉嫌被誣謗者,稱薏苡之嫌。薏苡:植物名,果仁謂薏米,可食,亦可入藥。
④“負君”句:謂友人受己牽累,有功無賞。君:即指湖南部屬。赤手:空手。于菟(tú屠):虎的`別名。赤手縛虎喻立戰功。
⑤“觀書”兩句:謂到老猶自眼明膽壯,論事無所顧忌。
⑥“萬里”句:扣送人之題。萬里云霄:喻仕途暢達。
⑦“不妨”句:謂己何懼風雨破廬,指倔強不屈,殊不以罷黜隱退為懷。語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化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6
[宋]辛棄疾
仄月高寒水石鄉。倚空青碧對禪床。白發自憐心似鐵。風月。使君子細與平章。
已判生涯筇竹杖。來往。卻慚沙鳥笑人忙。便好剩留黃絹句。誰賦。銀鉤小草晚天涼。
【注釋】
①再用前韻:前此,詞人有《定風波》(“山路風來草木香”),詞序為:“用藥名招婺源馬荀仲游雨巖,馬善醫。”偕醫友游雨巖,月夜抒懷。詞大量隱括藥名入詞,雖跡近文字游戲,卻也不無嵌入融化之技巧,并略見辛詞體裁之豐富。或稱之為“藥名體”。
②“仄月”兩句:高山流水,月照禪房。仄月:謂月光斜照。按:寒水石、空青為藥名。
③“白發”三句:老來情漸薄,風月之事留待閣下品評吟詠。君:即指友人善醫者馬旬仲,其人事歷未詳。按:憐(蓮)心、使君子為藥名。
④“平昔”三句:整日游賞山水,沙鳥亦笑我無事奔忙。按:辛詞《鷓鴣天》:“倦途卻被行人笑,只為林泉有底忙?”意同此。筇(qióng窮):竹名,可為手杖。按:慚(蠶)沙為藥名。
⑤“便好”三句:晚天涼爽,請友人吟賦詩詞,并以高妙的小草書法揮寫之。黃娟句:即“黃娟幼婦,外孫虀臼”八字,為“絕妙好辭”之隱語,見前《沁園春》(“杯汝知乎”)注③。銀鉤:狀書法筆姿之遒勁。《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飄若驚鸞。”按:留(硫)黃、小草為藥名。
【辛棄疾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相關文章:
空囊(唐 杜甫)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05-23
郊行(宋 王安石)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03-01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8-24
浣溪沙宋·晏幾道全文注釋及原著賞析09-15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及注釋翻譯09-27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注釋翻譯08-09
柳永全文及原著賞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