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辛棄疾踏莎行進退存亡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10-09 14:45:53 煒玲 辛棄疾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辛棄疾踏莎行進退存亡原文及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辛棄疾踏莎行進退存亡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辛棄疾踏莎行進退存亡原文及賞析

  《踏莎行·進退存亡

  作者:辛棄疾

  賦稼軒,集經句。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

  小人請學樊須稼。

  衡門之下可棲遲,

  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

  東西南北之人也。

  江沮桀溺耦而耕,

  丘何為是棲棲者?

  賞析

  “末藝”,兩者不可相提并論。然而,性格豪放不羈

  是存是亡,都合于正道。“行藏用舍”,則是對《論語·述而》載孔子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云云的概括。即是說,倘若受到統治者的信用,就出仕;倘若為統治者所舍棄,就隱居!靶∪苏垖W樊須稼”,亦用《論語》。該書《子路》篇載孔門弟子樊須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孔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須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以上三句實際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即自己現在既不為朝廷所用,那么不妨遵循圣人之道,退居田園,權且做他一回“小人”,效法樊須,學稼學圃。接下去“衡門”二句,著重寫自己歸耕生活的樂趣。上句出《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薄昂忾T”,謂橫木為門,極其簡陋,喻貧者所居!皸t”,猶言棲息

  孔子去衛,事在“遭桓司馬”之后。作者這里將“去衛靈公”句置于前,可能與《史記》不屬于“經”,用此與題例不合有關。

  衛,過宋時“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不得不改換服裝,悄悄出境!皷|西南北之人也”一句,為《禮記·檀弓上》所載孔子語,蓋謂己周游列國,干謁諸侯,行蹤不定。這里故意用孔子一意從政但卻四處碰壁的故事,以引出下文所要表達的意思。“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這兩句亦全用《論語》。上句見《微子》篇:“長沮

  一生為之奔走呼號而其道不行的孔子,實是詞人歸耕前之自我形象的寫照。訕笑孔子,正所以自嘲也。其中不知有多少對于世路艱難的嘆慨,對于自己懷才不遇

  “長沮”二句天生七字,不勞斧削:“衡門”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濟南市歷城區)人。有《稼軒長短句》即《稼軒詞》傳世,存詞六百二十余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辛棄疾生于宋高宗紹興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時,祖上為狄道人,自始祖辛維葉時遷居濟南歷城。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后“累于族眾”,無法南下,遂仕于金朝。盡管如此,辛贊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他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辛贊對辛棄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兩次讓辛棄疾至金都燕京參加進士科考試,借機偵察金人形勢,以圖恢復。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反金歸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欲滅亡南宋,統一江南。這時金朝統治下的中原地區,賦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調,紛紛起義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毅然“鳩眾二千”,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負責起草書檄文告,參與機密。

  根據其時形勢,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與南宋軍隊配合作戰,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領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耿京命辛棄疾和賈瑞等人奉表南歸,宋高宗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接見了他們,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天平軍掌書記,并讓他們回山東向耿京傳達南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棄疾與朝廷接洽成功,準備返回軍中的時候,義軍內部卻發生了重大變故。叛徒張安國、邵進等謀害耿京,帶領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棄疾等人行至海州(今江蘇東海附近),聞訊,即約海州統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馳赴金營,其時張安國正與金將酣飲,辛棄疾等人出其不意襲進金營,抓獲張安國,在五萬金兵中帶著張安國,擺脫追敵,急馳而歸,獻俘行在,后張安國在臨安被斬首示眾。辛棄疾這一機智勇敢的行動,在南宋朝野引起極大的震動,正如洪邁所云:“壯聲英慨,儒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毙翖壖埠髞砘貞涍@段少年時的壯舉,感慨道:“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步入仕途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辛棄疾名重一時。宋高宗任命作為“歸正人”的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二十三歲。

  不久,宋孝宗即位,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重用主戰派人士張浚,進行宋室南渡以來的第一次主動北伐(參見詞條“隆興北伐”),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后,由于主將之間的嫉功害能,導致符離大敗,隨后金宋簽訂“隆興和議”。在此情況下,主和派勢力又占了上風,但二十六歲的辛棄疾不為所動,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又稱《御戎十論》),客觀地分析了宋金雙方的形勢,提出了周密詳盡的恢復大計和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以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議》,再次陳述他的抗金方略。辛棄疾希望以此喚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熱情,堅定他們抗戰必勝的信念。但是,在逐漸偏安成風的情況下,他的滿腔熱忱并未引起統治者的重視,經過深思熟慮的恢復中原大計如石沉大海,這使辛棄疾陷入極度的悲憤和苦悶中。

  人生起落

  朝廷雖對北伐反應冷淡,但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頗有感興趣。從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棄疾先后擔任過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職,在平定了賴文政領導的茶商軍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成為封疆大吏,后歷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頻頻的調動與升遷并沒有使辛棄疾感到滿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馳騁沙場,收復失地。但辛棄疾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后來,辛棄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闊斧地整頓、創置“飛虎軍”等事,妨礙了權貴們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被交章彈劾,以“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等罪名(臺臣王藺語),罷去所有職務。

  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再知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撫使時,辛棄疾便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在被罷官時,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棄疾的好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于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后,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在此期間,他還與鄭汝諧、楊民瞻、韓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極論世事,或長歌相答,情意深長。同時,他還與朱熹建立了較深的友誼。

  紹熙三年(1192年)至紹熙五年(1194年),辛棄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等職,其間一度歸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罷官奉祠。同年夏,辛棄疾回到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鉛山(今江西鉛山東南)期思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云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慶元四年(1198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沖佑觀之職。

  壯志未酬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次年(1204年)差知鎮江府。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

  嘉泰四年(1204年),他晉見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被加為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并奉朝請。不久后,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

  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開禧元年(1205年)三月,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沖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后,他還被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棄疾趕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再次辭免,回到鉛山。

  一連串的打擊使辛棄疾心力交瘁。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逝世,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身故之后,家無余財,僅留下生平詩詞、奏議、雜著、書集。

  朝廷聞訊后,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紹定六年(1233年),追贈光祿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經謝枋得申請,宋恭帝追贈辛棄疾為少師,謚號“忠敏”。

  主要影響

  文學

  詞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后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后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棄疾詞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戰斗精神。辛詞的愛國思想與戰斗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被分裂的北方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贊揚上。他詞里不但經常出現“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長安”等句子,還強烈表現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在《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詞中說:“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比較突出地表現這種思想。他青年時期曾直接參加北方人民的抗金斗爭后來在詞里還經常想起這種“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的戰斗生活。而且每每以“整頓乾坤”的豪情壯志鼓勵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韓元吉、陳亮等。在歷史人物方面,他稱贊為中國開創長期統一局面的“西都人物”,鄙薄茍安江左的“王謝諸郎”,贊揚廉頗、李廣、鄧禹、馬援等為國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清談誤國的王衍,同樣是這種思想精神的表現。其次表現在他對南宋茍安局面的強烈反感上。他譏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殘山無態度”(《賀新郎·把酒長亭說》),是“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諷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學人言語得人憐”的秦吉了(《千年調·庶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甚至還罵他們為瑟縮在堆的凍芋與寒瓜,比他們為透過一線壁縫所看到的在陽光里飛舞的灰塵。這不但揭露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本質,對歷史上一切沒落的統治階級說,都有它的典型意義。他在隱居帶湖、瓢泉時熱愛陶淵明的詩,但他并不像一些封建文人那樣稱許他為司馬氏一姓守節,而特別看重他和當時沒落王朝士大夫不合作的倔強性格。他的《水調歌頭·九日游云洞》詞:“今日復何日,黃菊為誰開?淵明漫愛重九,胸次正崔巍。”他的《賀新郎·題傅巖叟悠然閣》詞:“晚歲凄其無諸葛,惟有黃花入手,更風雨東籬依舊。陡頓南山高如許,是先生拄杖歸來后!边@是陶淵明“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這一面性格的夸張,同時更好地顯現了作者的精神面貌。第三表現在他志業、才能上的自負和懷才不遇、有志無成的不平上。辛棄疾是在對敵斗爭中鍛煉出來的人物,他自寫青年時的氣概是“橫槊氣憑陵”(《念奴嬌·雙陸和陳仁和韻》),是“橫空直把曹吞劉攫”(《賀新郎·韓仲止判院山中見訪》)。他晚年寫的《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詞更羨慕夏禹的“悠悠萬世功,兀兀當年苦”。可是由于他的志業、才能在南歸后一直不能實現和發揮,這就不能不在詞里表現他的憤慨和不平。他和湯朝美的兩首《水調歌頭》詞:“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未應兩手無用,要把蟹鰲杯!薄岸虩舴,長劍鐵,欲生苔。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清杯!闭沁@種思想感情的表現。而象“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等詞句,雖然對現實政治流露了消極情緒,依然含蘊著作者滿腹的牢騷,反映封建社會一些有志之士在飽受打擊后的精神狀態。

  辛棄疾的作品表現了中國封建社會一些要求振作有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同時形成他在詞史上的杰出地位。辛棄疾的思想感情在當時統治集團里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對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上英雄人物時,就不能不激發他的豪情壯志。因此他的登臨懷古之作特別擅長,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兩首詞中可見他這方面成就的一斑。

  辛棄疾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流連詩酒、嘯傲溪山,表示與世相忘的作品,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其中有部分描寫農村景物和農民生活的小詞,如《清平樂·村居》。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辛棄疾的獨特成就是他創造了一種恢宏蒼茫和闊大的詞境,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辛詞雄渾蒼茫的意境相對應的是其意象的壯觀飛動與充滿生命的活力。這方面最成功、最得心應手的是他筆下的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同時他的婉約詞也寫得獨到精致、典雅嫵媚。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在辛棄疾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己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并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泄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沖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從開頭起,一路寫想象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發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發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栗震動。

  辛棄疾《南鄉子》詞意圖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采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采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于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辛棄疾以文為詞,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等。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此外,其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詞,如《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青玉案·元夕》等,寫得含蓄蘊藉,言短意長。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于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還善于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眳呛庹铡渡徸泳釉~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詩

  辛棄疾的詩,據辛啟泰所輯《稼軒集抄存》收詩111首。鄧廣銘輯!缎良谲幵娢某妗非宄`收,增補遺漏,得詩124首。其后,孔凡禮的《辛稼軒詩詞補輯》又新補詩19首,F存辛詩,共133首。辛詩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可與其詞相證,其中《送別湖南部曲》,自寫政治遭遇,可與《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對讀;“有時思到難思處,拍碎欄干人不知”(《鶴鳴亭絕句》),感嘆英雄失意,也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嵬”《同杜叔高祝彥集觀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飲兩日且約牡丹之飲》,與《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合拍。正是置閑期間所反復詠吟的歌詞題材!笆O诧L情筋力在,尚能詩似鮑參軍”(《和任師見寄之韻》),辛棄疾以鮑照自許。他的詩風格俊逸,在當時“江西”“江湖”兩派之外,自有掉臂游行之致。而且,他的某些抗戰詩,悲壯雄邁,也未必在其抗戰詞之下,但是,辛棄疾畢竟是以詞之余作詩,其詩作成就,自然無法與詞相比擬。

  文

  除去詩詞方面的成就之外,辛棄疾的文筆勢磅礴,充滿豪情,頗為值得稱道。辛棄疾的文,據鄧廣銘所輯,計17篇其中除幾篇啟札和祭文外,多為奏疏。這類奏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時所存在的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并系統地陳述了辛棄疾對于抗金、恢復事業的見解及謀略,充分體現了他經綸天下的“英雄之オ”和“剛大之氣”。辛棄疾曾明確宣稱:“論天下之事者主乎氣。”(《九議》其二)辛棄疾其文,猶如其人,世充滿著虎虎生氣。所謂“筆勢浩落,智略輻輳,有權書衡論之風”(《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正體現了辛文的特色。后人視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只是為詞名所掩,不為人熟知。

  書法

  辛棄疾手跡《去國帖》

  辛棄疾有《去國帖》,今藏故宮博物院。紙本,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于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

  《去國帖》曾經過元人趙孟頫,明人黃琳、項元沛及清人永瑆等鑒藏,《書畫鑒影》著錄。

  軍事

  軍事活動

  辛棄疾不僅是詞中高手,同時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為將,可沖鋒陷陣,有萬軍之中勇擒張安國之壯舉;為帥,可指揮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軍之功績。后力排眾議,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

  軍事思想

  辛棄疾的軍事理論主要體現在《美芹十論》中!睹狼凼摗酚置队质摗,是辛棄疾的一篇軍事政論文。該書從第一論以至于第十論,無一不是精辟之論,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同時,這也是一部很好的軍事論著,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

  辛棄疾身處南宋王朝偏安江左、積弱已久、怯戰求和的時代。面對朝廷內外一些人的懼戰之聲,他從宋金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諸方面進行考察,指出“短長易勢”的可能性,以卻疑去駭,增強軍民的必勝信心。他詳論了預有準備、重點設防的備戰方案與力爭主動、出奇制勝的作戰原則。強調“惟預備乃為無患”“兵不預謀不可以制勝”,反對無準備的浪戰。論述了“藏戰于守”“聚則勢雄,分則氣沮”之理。贊成厚集兵力于主要戰場、積極抗擊、聲東擊西、出敵不意的戰法。在軍隊建設上,他提出寓兵于農、組訓民兵的自強自立之策,以補宋朝常備軍量少質差之不足,并根據各地情形區別對待,做到既能守衛鄉土,又能不廢農事。還提出延請“識虛實兵務者”充實作戰決策機構、廣開才路的建策。有關軍務大事,主張廣集群議,擇善而定。為彌補武將多勇寡謀的弱點,建議每軍置參謀,“陪計議,觀形勢”,為之謀劃,以利戰守等。

  辛棄疾的兵論說理透徹,論據充足,多為朝野抗金志士所首肯。可惜沒有得到宋朝廷的充分重視,失去了對抗金斗爭發揮積極指導作用的機會。

  歷史評價

  蔡光:“子之詩則未也;當以詞名家。”(《懷古錄》引)

  朱熹:“辛幼安亦是一帥才,但方其縱恣時,更無一人敢道他,略不警策之。及至如今一坐坐了,又更不問著,便如終廢。此人做帥,亦有勝他人處,但當明賞罰而用耳!保ā吨熳诱Z類》)

  陸游:“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天山掛斾或少須,先挽銀河洗嵩華!保ā端托劣装驳钭斐罚

  陳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動,不知須鬢之既斑,庶幾膽力無恐。呼而來,麾而去,無所逃天地之間;撓弗濁,澄弗清,豈自為將相之種。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為天寵也!保ā缎良矖壆嬒褓潯罚

  范開:“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事清曠,果何意于歌詞哉,直陶寫之具耳!保ā都谲幵~序》)

  劉宰:“命世大才,濟時遠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壺。十載倦游,飽看帶湖之風月;一麾出鎮,迥臨越嶠之煙霞。上方為克復神州之圖,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撫辛待制》)

  辛棄疾隱居生活

  劉克莊:“□建炎省方畫淮而守者百三十余年矣,其間北方驍勇自拔而歸,如李侯顯忠(李顯忠)、魏侯勝(魏勝),士大夫如王公仲衡(王希呂)、辛公幼安,皆著節本朝,為名卿將。辛公文墨議論尤英偉磊落。乾道紹熙奏篇及所進美芹十論、上虞雍公九議,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秾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晏幾道)、秦郎(秦觀)之下。”(《辛稼軒集序》)

  徐元杰:“摩空節氣,貫日忠誠。紳綬動色,草木知名。陽春白雪,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保ā都谲幮凉潯罚

  周輝:“《稼軒樂府》,辛幼安酒邊游戲之作也。詞與音葉,好事者爭傳之!保ā肚宀▌e志》)

  汪莘:“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于淫,謂不淫非詞也。余謂詞何必淫,亦順宮意如何爾。余于詞,所喜愛三人焉。蓋至于東坡而一變,其豪妙之氣,隱隱然流出言外,天然絕世,不假振作。二變而為宋希真,多塵外之想,雖雜以微塵,而清氣自不可沒。三變而為辛稼軒,乃寫其胸中事,尤好稱淵明。此詞之三変也!保ā逗H諛菂测n》引筆記)

  岳珂:“稼軒以詞名,有所作輒數十易稿,累月宋竟,其刻意如此。”(《桯史》)

  劉克莊:“長短句眆于唐,盛于本朝。余嘗評之:譽卿有教坊丁大使意態。美成頗偷古句,溫、李諸人困于掲撦。近歲放翁、稼軒一掃纖艷,不事斧鑿,高則高矣,但時時掉書袋,要是一解!保ā额}劉叔安感秋八首》)

  元好問:“坡以來,山谷、晁無咎陳去非、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性情,留連光景,清壯頓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語意拙直不自緣飾、因病成妍者,皆自坡發之。”(《新軒樂府引》)

  謝枋得:“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全軀保妻子之臣,乘時抵瞞之輩,乃茍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一少年書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歸,閔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結豪杰,志斬虜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無位,猶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過老從官,在外不過江南一連帥。公沒,西北忠義始絕望,大讎必不復,大恥必不雪,國勢遠在東晉下。五十年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義,無責焉耳。”(《宋辛稼軒先生墓記》)

  劉辰翁:“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保ā缎良谲幵~序》)

  王惲:“幽思耿秋堂,蕓香風度?椭镣允胭e主。一篇雅唱似與朱經細語;幸赡蠞咀鴵]談麈霽月光風,竹君梅侶。中有新亭舊如雨。力扶王略,志在中原舉。丈夫心事了,驚千古!保ā陡谢识鳌づc客讀辛殿撰樂府全集》)

  趙文:“近世辛幼安跌蕩磊落,猶有中原豪杰之氣,而江南言詞者宗美成州言詞者宗元遺山,詞之優劣未暇論,而風氣之異,遂為南北強弱之占,可感已!队駱浜笸セā肥,陳亡;《花間》麗情盛,唐亡;清真盛,宋亡,可畏哉!保ā秴巧椒繕犯颉罚

  張炎:“辛稼軒、劉改之作豪氣詞,非雅詞也。于文章余暇,戲弄筆墨,為長短句之詩耳!保ā对~源》)

  袁桷:妖雛殂江,八方沸騰。手提模糊,仗義南興。閩越荊湘,是鎮是繩。智名勇功,蔑如浮云。屢尼之,耳若不聞。聲裂金石,湛厥心君。運有南北,孰言一之。時有未完,矢詞窒之。卒全其歸,莫能躓之。帶湖維居,喬木郁新。目光背甲,佩兮振振。審象式瞻,宛其不泯。(《辛稼軒畫像贊》)

  脫脫:“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于是而已。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宋史》)

  楊慎:“宋人如秦少游、辛稼軒,詞極工矣,而詩殊不強人意。疑若獨藝然者,豈非異曲分派之說乎。”(《詞品序》)

  俞彥:“唐詩三變愈下,宋詞殊不然。歐、蘇、秦、黃足當高、岑、王、李;南渡以后,矯矯陡健,即不得稱中宋、晚宋也。惟辛稼軒自度粱肉不勝前哲,特出奇險為珍錯供,與劉后村輩俱曹洞旁出,學者正可欽佩,不必反唇并捧心也!保ā峨紙@詞話》)

  愛新覺羅·玄燁:“君子觀棄疾之事,不可謂宋無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駕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漢光武,其功業悉止是哉!”(《御批通鑒綱目》)

  愛新覺羅·永瑢、紀昀等:“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于翦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觀其才氣俊邁,雖似乎奮筆而成,然……則未始不由苦思得矣!保ā端膸烊珪偰刻嵋罚

  周濟:“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故往往鋒穎太露。然其才情富艷,思力果銳,南北兩朝,實無其匹,無怪流傳之廣且久也。世以蘇、辛并稱,蘇之自在處,辛偶能到。辛之當行處,蘇必不能到。二公之詞,不可同日語也。后人以粗豪學稼軒,非徒無其才,并無其情。稼軒固之大才,然情之處,后人萬不能及!保ā督榇纨S論詞雜著》)

  李慈銘:“稼軒以附會開禧用兵,稍損名節,然其拔賊自歸,固無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滿腔忠憤,幡際天地間,如聞三呼渡河聲矣!保ā对娇z堂讀書記》)

  陳廷焯:“稼軒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機會不來,正則為郭、李,為岳、韓,變則為桓溫之流亞。”(《白雨齋詞話》)

  江順詒:“稼軒仙才,亦霸才也。”(《詞學集成·附錄》)

  錢基博:“撫時感事,慨當以慷,其源出于蘇軾,而異軍突起。蘇軾抗首高歌,以詩之歌行為詞;棄疾則橫放杰出,直以文之議論為詞。蘇軾之詞,雄矯而臻渾成,其筆圓;棄疾之詞,恣肆而為槎丫,其勢橫。詞之棄疾學蘇,猶詩之昌黎學杜也。周邦彥隱栝唐詩入詞,棄疾則隱栝經子語、史語、文語入詞,縱橫跳蕩,如勒新駒,如捕長蛇,不可捉摸!保ā吨袊膶W史》)

  陳振(主編):“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保ā吨袊ㄊ贰罚

  胡適:“(辛棄疾)是詞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氣縱橫,見解超脫,情感濃摯。……他那濃厚的情感和奔放的才氣,往往使人不覺得他在那里掉書袋。”(《詞選》)

  鄧廣銘:“胸懷中燃燒著炎炎的烈火轟雷,表面上卻必須裝扮成一個淡泊冷靜、不關心時事和世局的人。”(《辛棄疾傳》)

【辛棄疾踏莎行進退存亡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踏莎行·夜月樓臺》辛棄疾翻譯賞析07-29

晏殊《踏莎行》翻譯賞析08-12

晏殊《踏莎行》宋詞賞析04-12

晏殊《踏莎行·細草愁煙》原文賞析04-15

《踏莎行》秦觀05-09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原文與翻譯10-26

古詩踏莎行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7-05

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殘梅》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4-20

歐陽修《踏莎行》詩詞翻譯賞析04-11

晏殊《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