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下面是《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1
一、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二、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開展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獲得更深的體驗。通過課后搜集辛詞,吟誦辛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大語文”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小黑板、課前搜集有關宋詞的資料等。
五、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讀通——與文本對話:
課前交流: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的一顆巨鉆,她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語言導入:課前,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學生自由說,如這首詞的詞牌名,黃沙道是哪里,整個題目的意思,對作者的了解等)
3、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范讀。)
4、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5、師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
6、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支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奏。)
7、指名配樂朗讀,相機評價。
8、男女生比賽讀。(讀前互相鼓鼓勁兒)
(二)、讀懂——與作者對話:
教師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1、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
(2)知識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學生不理解“別枝”,相機出示:別枝:現主要有三種解釋:
1)離開枝頭;
2)斜枝、樹枝;
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筆下,它們是靜止不動的嗎?讓我們再讀,用心去體會。
指名描繪自己的所見。 “明月驚鵲”可以聯系“月落烏啼”來理解。
學生可能受插圖的誤導,認為稻子是金黃色的,引導學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揚花灌漿,會是金黃色的嗎?
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佛,傳來陣陣稻花香和哇鳴聲,仿佛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同桌試著演演說說;指名演演說說(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之類)。
小結:同學們演得真是太好了,說得真是太好了!這兒的“說”字,是青蛙在說嗎?那是誰在說?(青蛙、農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對呀,作者聞著飄于黃沙嶺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
齊讀這兩句,體會詞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聯系學過的詩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體會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
(3)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
(學生自由描述詞的大致內容,教師相機評價并指點: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才會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后一句讀出“喜”。
(5)多媒體煽情。(畫面、音樂)
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么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于這么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
2、品讀下闋
教師過渡: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準備質疑。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樣?
就是這個時候,引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3)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
(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來路轉溪橋后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回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舊時茅店后的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作者的喜悅。
指名讀,比賽讀。
(4)多媒體煽情。(畫面、音樂)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齊讀下闋。
(三)、讀透——與時空對話:
1、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2、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個美好的畫面(點擊畫面和文字),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感受,愿這美好的境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齊讀全文。
3、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份怎樣的作業呢?
學生交流(學生有的說想學習其它田園詩和辛棄疾的其它詞,有的說想把這美景畫下來,有的說想給它配上曲子唱一唱,還有的說配上意境畫,寫一篇散文……)
4、師總結:相信同學們在認真完成自己設計的作業的過程中會有更大的收獲。讓我們再次帶著欣賞的目光,有感情地讀讀這首詞,感受詞人的真摯感情和匠心獨運。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詞,讀出詞的節奏和韻味,背誦課文。
2、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詞的意思。
3、根據詞意,借助圖畫,展開想象,品味詞的意境美。
4、通過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閱讀。
二、教學重點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詞的意思。借助圖畫,展開想象,品味詞的意境美。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悠悠中華文明五千年,古代詩詞,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幾千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多讀一些古詩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而且還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提高我們的素養。
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學生自由背誦。
看來,課前,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詩詞。今天這節課讓我們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
先來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棄疾的圖片)這是誰?
對,那誰能談談你知道的辛棄疾?
辛棄疾,他出生時家鄉已被今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國家,他曾遭貶閑居江蘇上饒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風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詞——
齊讀,板書課題。
讀了這個題目,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二)初讀感悟
請大家自讀,讀準字音,聲音洪亮,讀出抑揚頓挫。
指名讀。
看來大家都預習的很充分,詞讀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嗎?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把你讀懂的地方跟大家說一說,不懂的地方請教一下周圍的同學。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結合對字詞的理解,把整首詞的意思說一說?
(三)再讀感悟
你喜歡作者描繪出來的畫面嗎?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結合相關詩句和你的想象談談想法。
是什么人在說豐年?會說些什么?豐年與稻花香、蛙聲有什么關系?是什么樣的心情?
作者看到“七八個星”“兩三點雨”時會怎樣想?怎么做?
從“舊時茅店社林邊”和“路轉溪橋忽見”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變化?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過這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當時心情怎樣?
請你帶著你的這種心情讀一讀這兩句。
(四)拓展延伸
詞人用自然樸素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鮮活逼真的田園風光,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幾幅漂亮的圖片,請你們來給配一配詩句,考驗你們的時候到了,有信心嗎?
四、教學反思。
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寫的是作者在夏夜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色,表達了此人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熱愛農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清新爽朗的風格,讓人不僅看到一幅鮮活逼真的田園風光,而且產生一種身歷其境的美妙感覺。
在這一課中,我設計了方法引導,理解詩意,體會意境,拓展延伸幾個教學環節,希望引導學生在疏通、理解古詞意思的基礎上,結合課下搜集整理的資料體會詞中所描繪的意境。在理解古詞意思時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這一環節基本上完成了預設,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學生基本上理解了詞的意思。但在理解“七八個星”“兩三點雨”時,我沒能及時指出這里的七八個,兩三點都是虛指,造成了錯誤,在課后也及時進行了糾正。體會意境這一環節本想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談談自己有沒有過詞人那種“路轉溪橋忽見”的感受,可是因為前面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上課時就把這部分給略過了,造成了這點沒有講透。
新課標規定,對詩詞的學習應該是由誦讀開始,到體會意境,最后在落實到誦讀,但整堂課我只在第一個環節扎實了誦讀,沒有進行誦讀的指導,還是讀得不夠。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3
一、范讀課題,自主解題
師:今天我們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讀題目時老師為什么在中間停頓一下?
生:因為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師:對!你們對課題還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黃沙是指黃沙嶺。黃沙嶺在江西上饒四十里乾元鄉。
生:題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黃沙嶺的一條小道上散步。
生:我還知道詞的上半部分叫上闋,下半部分叫下闋。
二、初讀全文,讀通讀順
(生自由讀全詞)
師:好!誰愿意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讀全詞)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見讀xiàn,不讀jiàn
師:對!為什么讀xiàn?
生:就是出現的意思。
師:請你把這一句再讀一讀。
(生讀最后一句)
師:這個xiàn,還在什么地方見過?
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師:記性真好!我們一起讀一讀全詞。
(生齊讀全詞)
三、自讀自悟,入境抒情上闋
師: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默讀上闋,不懂的地方畫上?,小組討論討論。
(生分小組學習,教師參與并指導)
師:好,剛才我發現第一組的同學先自主學習,然后各自帶著問題共同討論交流。第三組呢?
生:我們先作了分工,然后獨立完成各自的任務,最后再匯報交流。
師:看來你們挺注重合作效率。誰來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驚鵲就是鵲兒被驚醒。
生:鳴蟬是指蟬兒鳴叫。
生:老師,別枝是什么意思?
師:誰來幫幫他?
生:我知道別枝就是旁枝、斜枝。
師:那么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就是月光明亮,驚醒的鵲兒飛繞在樹枝上。清風吹來,半夜里蟬兒鳴唱。
生:老師,我不認為是明月驚醒了鵲兒,也可能是作者的腳步聲驚動了鵲兒。
師:有道理,詞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是很大的。這幅畫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師讀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驚醒的鵲兒飛離樹枝,半夜里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師:黃沙嶺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讀出這種感受嗎?一起體會一下。
生(齊):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還讀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展現的畫面是:稻花飄香,農民們在談論豐收的年景;蛙聲陣陣,吸引許多行人側耳細聽。
生:老師,我有不同的看法。
師:好!你說說看。
生:我認為這里的兩句應倒一下,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里說豐年。青蛙專吃害蟲,一片蛙聲說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蟲就少,豐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飄香又預示著豐收,因此,這里是青蛙在爭說豐收,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課件設計:PP四張抒情音樂一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齊背辛棄疾詞《清平樂村居》
2、揭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牌詞題
二、布置初讀
1、自由誦讀:字字正確、句句通順。
2、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三、初讀檢查
1、(出示課件1)指名讀,正音;齊讀。
2、質疑,引導解疑。
四、小組學習
1、用心讀,邊讀邊想畫面。
2、小組內互說,有感情地朗讀。
五、大組交流
1、自由說自己印象最深的畫面。
①引詞句。②說畫面。③作補充。④練誦讀。
2、范讀。學生閉眼想象完整畫面。
3、(出示課件2)說完整畫面。
①小組內互說。②獨立說或合作說完整畫面。
4、配樂誦讀。
①指名誦讀。②簡評。③齊誦,可變換方式。④練背。
六、補充積累
1、(出示課件3、4)補充辛棄疾詞《南鄉子》《破陣子》,師生齊誦。
板書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景情
鄉村夏夜舒適喜悅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圖畫,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學會邊讀邊想,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寫成一段話。
4、通過語言文字,感受詞中表現地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詞的大概意思。
2、背誦課文。
3、想象這首詞描繪的情景,并寫成一段話。
教學準備:
含有這首詞的'投影片。
擬訂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讀通詞句,理解詞意。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⑴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
⑶簡介作者。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國家。他曾遭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四、再讀課文,理解詞意。
1、默讀課文,思考:每句話的意思,實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說說還不明白的地方。
參考:①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里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②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③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也忽然見到。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用問題為切入口,想象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從一年級到現在學了很多很多的古詩,感受了詩歌的魅力。也積累了不少名句。能背上幾句嗎?
1、名句背誦。
師:我還記得一句“稻花鄉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知道是誰寫的嗎?(南宋詞人辛棄疾)相信大家對辛棄疾并不陌生,了解這位偉大的詞人嗎?
2、簡介辛棄疾,知背景:
3、揭示課題:
而“稻花鄉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我們就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遨游吧!
理解題目:(“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山道中是詞的內容。)
教師介紹黃沙道
黃沙,就是指黃沙嶺。辛棄疾當時隱居在江西上饒帶湖,那里有一個黃沙嶺,高約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農田十多畝。黃沙嶺一帶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很好
二、整理學習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用問題為切入口,想象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三、自主學習
1、請看屏幕,指明讀“學習任務”,齊讀“自學提示”。
2、學生自學。
3、檢驗:
(1)指明讀詞語,齊讀詞語。(評價)
(2)解釋詞語
(3)檢查朗讀:(評價)
四、合作探究
1、分組讀“學習任務”、“溫馨提示”。
2、教師巡視指導。
五、展示評價,點撥啟發
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
生1:詞人看到了明月當空,喜鵲正在枝頭歡叫,驚飛……(隨機出示句子)
板書:看:(學生寫)明月清風驚鵲鳴蟬
聽:(學生寫)鵲聲風聲蟬聲
師:誰還從這一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生2
師:明月無語,但流瀉的是清幽的月光;樹枝不動,但鵲兒飛起,引起枝兒搖曳;它飛到另外的枝頭,甚至邊舞邊鳴。明月之夜,清風無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來,令人神清氣爽;蟬兒一改酷暑的喧囂鳴叫,或許是被枝的顫動驚醒,送來幾聲悠長而又涼絲絲的蟬聲。)
師:多美的月夜啊,詞人深情地贊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引讀)
師:多美的月夜啊,我們深深地贊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
師: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烏啼”的場面,讓我們再次感受詩句——
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引:還看到、聽到或聞到了什么?
板書:聞:(學生寫)花香聽:蛙聲人聲
A、此時此刻,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耳聽著水國的驕子們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詞人擁有怎樣的心情?為什么(板書:愉悅、與民同樂)
師引:作者行走在黃沙嶺的道途之中,沐浴著清風、明月,嗅著晚風送來的稻花的清香,那種輕松與愉悅之情已經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從心湖之中溢出來,流淌出來。
他會想些什么呢?(課件)板書:想
(如:“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這樣的贊嘆!)
師:是啊,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內心的喜悅溢于言表。就讓這種喜悅通過你的朗讀傳遞出來吧!
B、朗讀詩句生1
評:讀得怎樣?(生評)
誰再來吟一吟?生2齊讀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千古名句,讓我們也感受了豐收的喜悅。
過渡:還有另外的發現嗎?
3、“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板書:雨聲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掛著幾顆星星,聽到了雨的聲音。
師:誰也從這句聽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這里詞人采用了什么手法?(對偶)
(師引導:“天有不測風云”幾顆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著眼睛,小雨沙沙送來夜的清涼。這是無聲中的有聲,這是不動中的悄動。)
B、師:讓我們再次詩意地讀——
4、“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過渡:還看到了、聽到了什么?
A、從這句詩,你想到了哪句詩?(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詩人此時此刻有怎樣的心情?(轉急為安、興奮不已、激動萬分……)
C、你是從哪里發現的?
(“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夜來飛雨,并沒有使作者懊惱、掃興,相反,更增加了詞人的興致。)板書:驚喜
D、請你帶著詩人此刻的心情,再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興奮、激動)
師:是啊,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齊讀這一句——
六、當堂達標——品讀詩歌,讀中悟情,欣賞詩歌意境
先配樂,后畫面展示
師:這樣的一個夜晚,不僅是一首詞,也是一幅優美的畫,這幅畫你可以用語言來描繪。咱們再默默地讀一讀這首詩,體會一下詩歌的意境。
1.仔細品讀,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時此刻,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2、配樂寫話
師:此時此刻,老師知道你們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請你拿起筆,靜靜地想,靜靜地寫。寫下那動人的畫面。(師巡視指導)
3、展示畫面
(1)師:你能給自己的畫配上一個動聽的名字嗎?盡量用精煉的語言。
(若有困難,小組討論,比一比哪組的小標題最美。)
(江南夏夜圖、山村夏夜美景圖、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
4、課件展示部分譯文,一生朗誦
(1)學生補白
(2)譯文展示:(師范讀)
夜晚走在鄉村的小路上
月兒出來驚動了樹枝上的鵲兒,
輕輕吹拂的夜風中不時送來陣陣蟬鳴。
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預示豐收),
駐足聆聽那一片蛙聲,
好似在為人們的豐收而歡唱著……
你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
轉眼山前便灑落了兩三點雨。
大雨將至,趕緊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頭轉彎處,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師朗誦
師:簡直是一幅優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盡管詞人沒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筆下的一幅幅藝術畫面,卻流露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太平生活的珍愛。讓我們再次把詞人這種情、這種愛讀出來吧!會背的可以背誦。
板書:珍愛生活
5、齊讀(或背)整首詞,整體感知(師生共讀)
師:我又一次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七、拓展延伸,對比欣賞
在這首詞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怎樣的文筆,怎樣的風格?(清新歡快,豪放)但是由于詞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風格沉郁頓挫,悲壯激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也是最優秀的愛國詞作之一,有人甚至稱此詞為辛詞之首。全詞表達了詞人堅決主張抗金,而又反對冒進輕敵的思想,抒發了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敗,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同屬豪放派,與蘇軾相比,辛棄疾少了一份曠達、一份雄邁,多了幾許悲涼、幾許蒼勁。)
師生共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詞的節奏、韻味,背誦課文。
2.抓“明月、驚鶴、鳴蟬”等詞語進行品味,扣“說豐年”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并在誦讀中感悟作者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詞句的意思。在讀中理解、想象詞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
學習準備:學生課前了解詞人辛棄疾及創作背景;預習課文。
教學準備:收集辛棄疾的相關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區別詞與詩的形式,解題
1.出示《靜夜思》《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學生區別詩與詞的大致形式。(題目、字數……)
2.解題。
二、檢查預習,讀通字詞
(一)檢查預習情況。出示詞語。
出示詞語:(明月、清風)抽讀。
出示詞語:(驚鵲、鳴蟬、蛙聲)抽讀。
出示詞語:(七八個星、兩三點雨)抽讀。
(出示句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抽讀指導讀準確;老師示范讀、學生齊讀。
(出示詞語:忽見)抽讀(正音,為什么讀現呢?“見”是一個古今字,讀“現”的音,是出現的意思。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是一樣的。)
(二)檢測讀文的情況。
三、再讀詩詞,體會音韻
(一)劃出節奏。
請同學們拿著筆,輕輕讀這首詞,試著劃一劃這首詞的節奏。
(二)讀出韻味。
押的是an韻,而這些句末押韻的字叫做這首詞的韻腳。一起來讀讀這些韻腳。
四、品讀詩詞,感受意境
(一)品讀夏夜的清幽
(出示句子)“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明月、驚鵲、清風、鳴蟬
(1)抓住詞中的意象“驚鵲”“明月”“清風”“鳴蟬”感受夏夜的美。
(2)抓“鳴蟬”體會以動襯靜的寫法。
2.品讀“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出示句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在“稻花香”中體會豐收的喜悅
(2)換角色,體會豐收的喜悅
(二)品讀沉醉的喜悅
1.體會天色的變化。
(出示句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2.體會景美醉人。
(出示句子: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五、鏈接背景,感悟情感
(一)感悟情感
1.出示背景資料。(出示辛棄疾生平)
2.師:一位愛國詞人,因為光復祖國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勇,奮發而為詞,辛棄疾才會痛首疾呼:“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還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3.誦讀全詩,升華情感。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背誦并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能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理解這首詞的意思,并能背誦。
教學難點:
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出示課題,學生齊讀。
3、同學們,讀了題目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自由說)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總結:“西江月”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才是詞的題目。
4、簡介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他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他被免去官職以后閑居在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這首詞就是他那里生活時寫下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說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實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4、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1)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上闕詞義。(明亮的月亮升起來驚動喜鵲飛離樹枝,清爽的夜風伴隨著蟬的鳴叫。聞到稻花的香氣,聽到青蛙的叫聲,讓人想象出一派豐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下闕詞義。(很遠的天空閃爍著七八個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瀝瀝的雨點滴落。舊時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轉過了一個彎,在小溪的石橋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讀中感悟
讀課文,體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讓學生試著背誦這首詞。(注意詞的節奏)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詞通過寫鄉村夏夜月明風清,稻花飄香,蛙聲和蟬鳴,顯示了豐收在望的喜悅,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農村生活的熱愛。
六、作業
背誦并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相關文章: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教案03-29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教案03-2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03-24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04-07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教案04-11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經典教案04-12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堂教案04-1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完整教案03-2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教案04-0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教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