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和賞析
黃河遠上②白云間,
一片孤城③萬仞④山。
羌笛⑤何須⑥怨楊柳⑦,
春風不度⑧玉門關⑨。
注釋
①涼州詞:是唐大樂府《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原是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作歌詞,描寫西北方的邊塞風光和戰爭生活。
②黃河遠上:黃河的盡頭。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邊的城堡,這里指玉門關。
④萬仞(rèn):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萬仞:形容極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后常作軍樂。羌: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衛生。
⑥何須:有什么必要。
⑦楊柳:指古代的一種歌曲《折楊柳》,其中提到行人離別,常常折柳枝相贈,因“柳”與“留”諧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過。
⑨玉門關:古代西北邊關名,漢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解讀翻譯
黃河之水洶涌奔騰,仿佛來自云端,
孤零零的涼州城外是萬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楊柳》這首哀怨的思念家鄉的曲子?
春風他從來沒有吹到過這遙遠的玉門關。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守衛邊疆的將士的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評了朝廷對于他們缺乏關懷和呵護的冷漠做法。詩人沒有從戍邊將士的生活狀態入手,而是在第一句遠眺黃河上游,那奔騰的河水似乎從天際云端直瀉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氣勢,烘托了開闊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寫了邊疆將士的生存環境是在群山峻嶺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這孤獨寂寞的環境中,傳來了如泣如訴的《折楊柳》這首曲子,讓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風”比喻“封建統治者”,盡管將士們的生活環境很不好,離開家很久,非常思念家鄉,但是統治階級根本感受不到這些,詩句控訴了封建統治者對于邊疆將士疾苦漠不關心的社會現實。全詩蒼涼悲愴(chuàng),深沉含蓄,打動人心。
玉門關的傳說
相傳,在甘肅小方盤城西面,有個地方叫“馬迷途”。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hè)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就連經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
有一次,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的時候,忽然不遠處落下一只孤雁。一個心地善良的小伙子拿出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后,飛上天空,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飛來報恩,告訴商隊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后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但是商隊老板實在舍不得一塊寶玉,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一連很多天找不到水源,生命危在旦夕。那只大雁又飛來了,它警告商隊:“舍不得墨玉,絕不(www.t262.com]引路。”老板害怕了,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后,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
到了小方盤城,老板再也不貪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好最大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
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和賞析】相關文章: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及賞析09-19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及賞析10-11
涼州詞王之渙原文及賞析07-18
涼州詞王之渙原文10-18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06-28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07-07
王之渙《涼州詞》賞析05-21
王之渙的《涼州詞》賞析11-22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原文及賞析02-28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原文賞析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