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涼州詞唐王之渙

時間:2024-08-24 14:38:00 王之渙 我要投稿

涼州詞唐王之渙

  王之渙的涼州詞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全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涼州詞唐王之渙,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涼州詞唐王之渙 篇1

  涼州詞①

  黃河遠上②白云間,

  一片孤城③萬仞④山。

  羌笛⑤何須⑥怨楊柳⑦,

  春風不度⑧玉門關⑨。

  ——唐·王之渙

  注釋

  ①涼州詞:是唐大樂府《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原是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作歌詞,描寫西北方的邊塞風光和戰爭生活。

  ②黃河遠上:黃河的盡頭。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邊的城堡,這里指玉門關。

  ④萬仞(rèn):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萬仞:形容極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后常作軍樂。羌: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衛生。

  ⑥何須:有什么必要。

  ⑦楊柳:指古代的一種歌曲《折楊柳》,其中提到行人離別,常常折柳枝相贈,因“柳”與“留”諧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過。

  ⑨玉門關:古代西北邊關名,漢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解讀翻譯

  黃河之水洶涌奔騰,仿佛來自云端,

  孤零零的涼州城外是萬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楊柳》這首哀怨的思念家鄉的曲子?

  春風他從來沒有吹到過這遙遠的玉門關。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守衛邊疆的將士的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評了朝廷對于他們缺乏關懷和呵護的冷漠做法。詩人沒有從戍邊將士的生活狀態入手,而是在第一句遠眺黃河上游,那奔騰的河水似乎從天際云端直瀉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氣勢,烘托了開闊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寫了邊疆將士的生存環境是在群山峻嶺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這孤獨寂寞的環境中,傳來了如泣如訴的《折楊柳》這首曲子,讓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風”比喻“封建統治者”,盡管將士們的生活環境很不好,離開家很久,非常思念家鄉,但是統治階級根本感受不到這些,詩句控訴了封建統治者對于邊疆將士疾苦漠不關心的社會現實。全詩蒼涼悲愴(chuàng),深沉含蓄,打動人心。

  趣味閱讀

  玉門關的傳說

  相傳,在甘肅小方盤城西面,有個地方叫“馬迷途”。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hè)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就連經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

  有一次,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的時候,忽然不遠處落下一只孤雁。一個心地善良的小伙子拿出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后,飛上天空,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飛來報恩,告訴商隊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后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但是商隊老板實在舍不得一塊寶玉,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一連很多天找不到水源,生命危在旦夕。那只大雁又飛來了,它警告商隊:“舍不得墨玉,絕不引路。”老板害怕了,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后,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

  到了小方盤城,老板再也不貪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好最大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

  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

  涼州詞唐王之渙 篇2

  涼州詞(其一)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人介紹】: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詩用詞十分樸實,但是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王之渙的個性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還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

  【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評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像一條絲帶蜿蜒飛上云端。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越發顯得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這兩句的地理描寫為后面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第三句詩人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戍邊士卒身處荒涼之地,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楊柳: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

【涼州詞唐王之渙】相關文章:

《涼州詞》 唐 王之渙01-21

涼州詞王之渙10-11

《涼州詞》王之渙08-13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06-28

王之渙《涼州詞》譯文09-05

涼州詞王之渙注音05-28

王之渙涼州詞的故事08-21

淺談王之渙的《涼州詞》11-02

涼州詞的詩意王之渙11-25

《出塞(涼州詞)》王之渙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