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時間:2024-08-03 22:49:30 汪曾祺 我要投稿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合集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什么樣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合集15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他是一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驗全都傾注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后,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朱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一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嘗了幾口后,果真如此!后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在吃完小龍蝦后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跑報警”,這一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為那里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閑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連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五大本,共20xx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平,作者心態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是變得平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或許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總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平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后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恒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里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苦味則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咖啡美味,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么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輔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里也愛吃咸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里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咸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境等方面。這里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參、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咸菜的味覺描寫:“不咸,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這些細致的描寫,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咸、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光,異常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菜——閩菜!

  我的家鄉菜,無論我品嘗過什么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以風趣的筆法戲謔的語言記敘了當年西南聯大里的一個重要的日常生活組成部分——跑警報。

  文章背景是抗戰時期的昆明,由于華北地區的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就在昆明繼續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但日本的軍事力量已經深入到西南重鎮——昆明,經常派出飛機對昆明進行轟炸,所以空襲警報在昆明城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的聲音。為了躲避轟炸,每當拉響警報的時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轉移,學生們也不例外,大家把這稱作“跑警報”

  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報的侯姓同學,提著手提箱跑警報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報留在學校洗頭和煮蓮子的同學。作者還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出現的有意思的事,跑警報時變成熱鬧集市的古驛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學必會拿傘在校門口等候,將傘借給她們,以及跑警報時留下的經典的對聯……

  在作者的筆下,原本緊張的躲避空襲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還帶有一些樂趣的事情——跑警報。作者以仔細的觀察,細膩的筆法去描述每一件發生在身邊的趣事,并把他們放大,反映了中國人民樂觀的態度。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帶回了童年月光下媽媽在大樹底下給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帶進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看他書令你身在煩囂的鬧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 ——其實我也挺喜歡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的產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死掉的,大多數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說做人一門學問,做事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看了這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9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侑很多人認為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應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情緒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關于誠信的名言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了以前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以前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說說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堅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容。《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并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可以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來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鄉的那些描寫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后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可以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必須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寶貴的地方和意義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鄉的人應該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故鄉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

  一間古樸的屋舍中,一張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著頭,意態悠遠。

  他在回憶往事,那些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有對家鄉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大的光輝追憶,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這,都是純粹的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我最喜歡《我的家鄉》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鄉是水鄉,碧波蕩漾的水上,偶爾有一只,兩只打魚的小船劃過,只需兩點竹篙,便可到達。汪老那時看打魚、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樂乎。黃昏時,最打動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時分,江邊一帶的船,都點起橘紅色的燈,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正如沈從文說的那樣,這里真是一個圣地!好山好水好風光!

  汪曾祺的散文中總有水,那水是平靜而雅致,歡快并無拘束的,平平淡淡卻又令人回味無窮,正如他家鄉之水。他的`文章就如清澈之泉,飽含了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令人讀起來舒雅閑適……

  或許我們都是匆匆生命中的過客,在辦公室中兩眼緊盯著電腦,接打著無休止的電話,開著無窮盡的會議……這些,竟將人與自然隔離,無法留心那些純粹的美。但無論怎樣,請保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一顆純粹自然的心!

  不覺間,耳邊傳來了慈祥的聲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啊!摸摸它,像不像天上撒下來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2

  我和汪曾祺雖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間那種熱情和幸福,我讀起來也能感同身受,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很愛生活。讀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北京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紅葉,可是汪先生卻還寫到了北京秋天的雞冠花、鳳仙花、秋海棠、黃櫨、爬山虎……他筆下北京的秋海棠尤其可愛“銀星海棠,大葉甚堅厚,上灑銀星,桿亦高壯,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壯,一點兒不像秋天萬物凋敝的`樣子。汪先生寫完北京的秋海棠話鋒一轉,回憶起他家鄉“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親生病過世后,不知道是誰在他母親曾居住的小屋門口種了兩三棵秋海棠。這秋海棠雖然花色蒼白,卻在秋天也能開花。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會想到他的母親。讀到這里我很感動,這秋海棠就猶如他的母親,潔白而讓人哀傷,雖然離開了,但還在他的心里,時時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節我也買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寫的,它也是四個花瓣。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嬌嫩的花瓣微垂在綠油油的枝葉上。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連澆水也格外小心。我聽賣花人說它喜陽,就把它放在窗前。可是即使是冬天的陽光,曬了半天時間,它的花就落了、葉子也開始卷了。我趕緊把它轉移到沒有陽光直射的書桌上,天天澆水,一周后才恢復生機。海棠花真是很嬌弱,但我會照顧好它,因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樣,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幾代人的回憶,以及對先人的思念。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5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動人的是他的語言文風。他的文字質樸簡練,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讓人感到一種親切、一種情調,含蓄雋永,極簡卻有灑脫詩意。他寫人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可愛;他寫景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他對每一寸山河的熱愛;他寫美食的'時候,你仿佛也能感覺到那舌尖上的快樂。

  他所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等,他所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馬鈴薯等。可就是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也都變得活波、可愛、生動起來。

  《我的家鄉》中有一段描寫:“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啪啪作響。”看似平鋪直敘的白描,卻構成了一幅極富動感的風景、風情和風俗畫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說: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質樸的語言,如話家常,讀來讓人十分放松。在這喧囂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繪的悠然閑適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朋友緩緩敘舊般,讓人放松。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偶爾停下來,欣賞這個世界的細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的散文05-23

汪曾祺散文花園03-26

汪曾祺散文的好句11-11

汪曾祺散文的賞析05-30

對汪曾祺散文的評價01-21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05-29

汪曾祺的散文《豆腐》07-21

汪曾祺散文《花園》03-23

汪曾祺散文國子監03-23

汪曾祺散文《國子監》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