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鑒賞家》
讀『鑒賞家』有感
『鑒賞家』,出自于汪曾祺先生筆下的一篇短篇小說,之所以吸引我想要我去閱讀,是他的題目,很簡單的很明瞭的題目,卻讓人想知道到底在鑒賞的是甚么,甚至會去幻想的是這位鑒賞家到底有甚么特殊的地方。
在這篇小說中,我覺得最可回味的段落呢,是作者描寫葉叁在各個季節賣的果子時這段,「立春前后,賣青蘿蔔。‘棒打蘿蔔’,摔在地下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入冬過后,賣栗子、賣山藥(粗如小兒臂)、賣百合(大如拳)、賣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為什么說這段最可回味呢?我讀這段落的時候,一個字一個字的讀過,腦海中卻浮現出一個又一個果子,從大小、顏色、形狀等,都可以清晰的呈現。特別喜歡作者運用的比喻,「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這類能完整呈現的比喻。而且正因為這些口語化的詞匯,賦予了生活的氣息,加上這些比喻,使得語言更生動,形象清新優美;每個時間段的順序,層次相當的清晰易懂。
而描寫最動人者呢,我覺得是葉叁,但又不單單只有他而已;季匋民,這個全縣第一大畫家,也是描寫得相當動人的。描寫葉叁,從他賣水果到挑水果再到買水果,這些段落已經細緻的刻畫出這樣勤快、精明的一個人,接著到評畫的動作,語言,「‘紅花蓮子白花藕’。你畫的是白荷花,蓮蓬卻這樣大,蓮子飽,墨色也深,這是紅荷花的蓮子。」又將葉叁的'閱歷豐富,有智慧,描寫出來,準確而又話語極少的評論中,字字是金,從中挑出了季匋民的不是,圍繞著‚鑒賞家‛來描寫葉叁,說明他真的是一個很專業的鑒賞家。又為什么說季匋民也是描寫的最動人的呢?因為我覺得在描寫葉叁的同時,季匋民也是有相對的唿應,才能襯托出葉叁的這樣的一個形象人物,所以描寫季匋民的動作,語言甚至是他的畫風,都有一定的打動人心之處。
這篇小說中,最難忘的情節,季匋民送葉叁很多畫,有時還撿起季匋民不滿意的畫,全部都收藏起來,都放在葉叁他自己的棺材里面。不只這樣,季匋民死了之后,他的畫增值了,很多人都想專門收藏他的畫,而知道葉叁手裡有很多他的畫,都跑來想要跟葉叁買,不過他卻都一一拒絕了。最后還有一個相當虔誠日本人特地遠道來找葉叁,希望能見到他收藏季匋民的畫,葉叁因為覺得他遠道而來,所以拿出畫讓他欣賞,但看完后,日本人也想買這些畫,不過最后還是被葉叁拒絕了。
我認為葉叁是個勤快、精明的人,從他買果子比他賣果子的時間要多得多這裡可以看出;而且因為這樣,所以他的閱歷也相當豐富,還可以從最后面看出,他不為了錢而賣掉季匋民的畫,說明他淡泊名利。
雖說葉叁是個賣果子的人,但整篇文章看起來一點也不會與他是「第一個鑒賞家」有任何衝突。葉叁鑒賞的能力,正是從賣果子的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而對美的純粹賞識,不追求名利的品質,正是反映了賣果子生活中的樂觀、熱情以及智慧的人生態度。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這樣,當你是從事某種職業的同時,你也在這種職業中,學習以及培養了其他職業的能力,不知不覺,或許這是兩種天差地別的職業,但一定會有共通性。我覺得這篇小說很有獨特性,因為它不像一般小說有那種清晰的線索、強烈的衝突、波瀾起伏的情節,甚至很難概括出一個故事大綱。
它只是簡單寫了葉叁的生活,和畫有關,和季匋民有關,這些小事,這種特色便是類似于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概念。我覺得對我來說是新鮮的小說結構。全篇圍繞著葉叁這名「鑒賞家」來寫,在我看來,總結了真正的鑒賞家應該具備的叁大特點:一、用最真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體驗生活,處處感悟生活中的美,多累積生活歷練且擁有超高的審美能力;二、用最簡單精練的語言去表達藝術中的美,且一定要發自肺腑,必須長期對藝術的細微觀察和沉迷研究;叁、不為了金錢而動藝術的美,淡泊名利,用最真的熱情將藝術視為生命。葉叁對美的純真的熱愛,對季匋民深厚的友誼,他身上這樣與眾不同的氣質,品質,引發我的思考,也引發我對這篇文章的熱情和喜愛,將很平凡的賣果子之人,昇華成這樣受人尊敬的對象,這是我讀這篇小說后最大的感想。
鑒賞家 汪曾祺
全縣第一個大畫家是季匋民,第一個鑒賞家是葉三。
葉三是個賣果子的。他專給大宅門送果子。到了什么節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裝。四鄉八鎮,哪個園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樹,他都知道,而且和園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親家一樣了…… 立春前后,賣青蘿卜。“棒打蘿卜”,摔在地下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后,批把。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賣馬牙棗、賣葡萄。重陽近了,賣梨:河間府的.鴨梨、萊陽的半斤酥,還有一種叫做“黃金墜子”的香氣撲人個兒不大的甜梨。菊花開過了,賣金橘,賣蒂部起臍子的福州蜜橘。人冬以后,賣栗子、賣山藥(粗如小兒臂)、賣百合(大如拳)、賣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他還賣佛手、香椽。人家買去,配架裝盤,書齋清供,聞香觀賞。
不少深居簡出的人,是看到葉三送來的果子,才想起現在是什么節令了的。
葉三五十歲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給老爺子做壽。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門賣果子了,他們養得起他。
葉三有點生氣了:
“嫌我給你們丟人?我給這些人家送慣了果子。就為了季四太爺一個人,我也得賣果子。”
季四太爺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稱之為四太爺。
葉三真是為了季陶民一個人賣果子的。他給別人家送果子是為了掙錢,他給季陶民送果子是為了愛他的畫。
季陶民有一個脾氣,畫一張畫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葉三搜羅到最好的水果,總是首先給季匋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來就走進他的小書房——畫室。葉三不須通報,一來就是半天。季匋民畫的時候,他站在旁邊很人神地看,專心致意,連大氣都不出。有時看到精彩處,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氣,甚至小聲地驚呼起來。凡是葉三吸氣、驚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筆。季陶民從不當眾作畫,他畫畫有時是把書房門鎖起來的。對葉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這樣一個人在旁邊看著,他認為葉三真懂,葉三的贊賞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內行,也不是諛媚。
季陶民最討厭聽人談畫。他很少到親戚家應酬。實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盞茶就道別。因為席間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談闊論。但是他對葉三另眼相看。
葉三只是從心里喜歡畫,他從不瞎評論。季匋民畫完了畫,釘在壁上,自己負手遠看,有時會問葉三:“好不好?”
葉三大都能一句話說出好在何處。
季陶民畫了一幅紫藤,問葉三。
葉三說:“紫藤里有風。”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亂的。”
“對極了!”
季陶民提筆題了兩句詞:“深院悄無人,風拂紫藤花亂。”
季陶民最愛畫荷花。有一天,葉三送了一大把蓮蓬來,季陶民一高興,畫了一幅墨荷,好些蓮蓬。畫完了,問葉三:“如何?”
葉三說:“四大爺,你這畫不對。”
“不對?”
“‘紅花蓮子白花藕’。你畫的是白荷花,蓮蓬卻這樣大,蓮子飽,墨色也深,
這是紅荷花的蓮子。”
“是嗎?我頭一回聽見!”
季陶民于是展開一張八尺生宣,畫了一張紅蓮花,題了一首詩:
紅花蓮子白花藕,
果販葉三是我師。
慚愧畫家少見識,
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葉三很多畫。都是題了上款的。有時季匋民給葉三畫了畫,說:“這張不題上款吧,你可以拿去賣錢,——有上款不好賣。”葉三說:“題不題上款都行。不過您的畫我不賣。”
十多年過去了。季陶民死了。葉三已經不賣果子,但是他四季八節,還四處尋覓鮮果,到季陶民墳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畫價大增。日本有人專門收藏他的畫。大家知道葉三手里有很多季匍民的畫,都是精品。很多人想買葉三的藏畫。葉三說:
“不賣。”
有一天有一個外地人來拜望葉三,因為是遠道來的,葉三只得把畫拿出來。客人非常虔誠,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還先對畫軸拜了三拜,然后才展開。他一邊看,一邊不停地贊嘆: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買這些畫,要多少錢都行。
葉三說:
“不賣。”
客人只好悵然而去。
葉三死了。他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把季匋民的畫和父親一起裝進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汪曾祺的《鑒賞家》】相關文章:
汪曾祺鑒賞家賞析06-06
鑒賞家汪曾祺課件07-26
汪曾祺鑒賞家全文概括08-02
汪曾祺鑒賞家閱讀答案09-30
汪曾祺小說《鑒賞家》的深層解讀05-29
汪曾祺《鑒賞家》教案(精選5篇)09-30
汪曾祺的散文05-23
汪曾祺的語調07-29
汪曾祺介紹09-09
汪曾祺的詩歌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