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汪曾祺散文《隆中游記》

時間:2024-08-08 04:54:09 汪曾祺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汪曾祺散文《隆中游記》

  引導語: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的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大家學習過他的哪些著名文章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他的一篇散文《隆中游記》,與大家分享學習。

汪曾祺散文《隆中游記》

  往桑植,途經襄樊,勾留一日,少不得到隆中去看看。

  諸葛亮選的(也許是他的父親諸葛玄選的)這塊地方很好,在一個山窩窩里,三面環山,背風而向陽。崗上高爽,可以結廬居住;山下有田,可以躬耕。草廬在哪里?半山有一磚亭,顏曰“草廬舊址”,但是究竟是不是這里,誰也說不清。草廬原來是什么樣子,更是想象不出了。諸葛亮住在這里時是十七歲至二十七歲,這樣年輕的后生,山上山下,一天走幾個來回,應該不當一回事。他所躬耕的田是哪一塊呢?知不道。沒有人在一塊田邊立一塊碑:“諸葛亮躬耕處”,這樣倒好!另外還有“抱膝亭”,當是諸葛亮抱膝而為《梁父吟》的地方了。不過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恐怕初無定處,山下不拘哪塊石頭上,他都可坐下來抱膝而吟一會的。這些“古跡”也如同大多數的古跡一樣,只可作為紀念,難于坐實。

  隆中的主體建筑是武侯祠。這座武侯祠和成都的不能比,只是一門廡,一享堂,一正殿,都不大。正殿塑武侯像,像太大,與殿不成比例。諸葛亮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曲右膝,伸左腿那樣稍稍偏側著身子。面上顴骨頗高,下巴突出,與常見諸葛亮畫像的面如滿月者不同。他穿了一件戲臺上員外常穿的寶藍色的“披”,上面用泥金畫了好些八卦。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諸葛亮和八卦搞得難解難分,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無可奈何的事!

  正殿和享堂都掛了很多楹聯,佳者絕少。大概諸葛亮的一生功業已經叫杜甫寫盡了,后人只能在“三顧”、“兩表”上做文章,翻不出新花樣了。最好的一副,還是根據成都武侯祠復制的:“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不即不離,意義深遠。有一副的下聯是“氣周瑜,辱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把《三國演義》上的虛構故事也寫了進來,堂而皇之地掛在那里,未免笑話。郭老為武侯祠寫了一幅中堂,大意說:諸葛亮和陶淵明都曾躬耕,陶淵明成了詩人,諸葛亮成就了功業。如果諸葛亮不出山,他大概也會像陶淵明一樣成為詩人的吧?聯想得頗為新奇。不過諸葛亮年輕時即自比于管仲、樂毅,恐怕不會愿拋心力做詩人。

  武侯祠一側為“三義殿”,祀劉、關、張。三義殿與武侯祠相通,但本是“各自為政”,不相統屬的。導游說明中說以劉、關、張“配享”諸葛亮,實在有乖君臣大體!三義殿中塑三人像,是泥胎涂金而“做舊”了的。劉備端坐。關、張一個是豹頭環眼,一個是蠶眉鳳目,都拿著架子,用戲臺上的“子午相”坐著。老是這樣拿著架子,——尤其是關羽,右手還高高地挑起他的美髯,不累得慌么?其實可以讓他們松弛下來,舒舒服服地坐著,這樣也比較近似真人,而不像戲曲里的角色。——中國很多神像都受了戲曲的影響。

  三義殿前為“三顧堂”,楹聯之外,空無一物。

  隆中是值得看看的。董老為三顧堂書聯,上聯用杜甫句“諸葛大名垂宇宙”,下聯是“隆中勝跡永清幽”。隆中景色,用“清幽”二字,足以盡之。所以使人覺得清幽,是因為隆中多樹。樹除松、柏、桐、烏桕外,多桂花和枇杷。枇杷晚翠,桂花不落葉。所以我們往游時,雖已近初冬,山上還是郁郁蔥蔥的。三顧堂前大枇杷樹,樹蔭遮滿一庭。據說花時可收干花數百斤,數百年物也。

  下山,走到隆中入口處,有一石牌坊(我們上山走的是旁邊的小路),牌坊背面的橫額上刻了五個大字:“三代下一人”,覺得這對諸葛亮的推崇未免過甚了。“三代下一人”,恐怕誰也當不起,除非孔夫子。

  1984年11月7日

 

  汪曾祺散文選讀后感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智者,他擅于將生活中的瑣碎雜亂串聯成一幅幅生動別致的畫卷。汪老的筆調平淡質樸,貼近生活細節,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觀念思想的有意灌輸,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純樸,卻又意味深長。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處事淡泊、不計名利,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勞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汪先生的品行心境決定了他散文創作的獨特風格,讀汪老的散文,猶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拉家常,雖然話語平實,但饒有風趣,令人回味無窮。

  (一)汪老散文之貼近生活

  拜讀過汪先生的諸多散文之后會發現,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卻未細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對夏天景色的細微描寫,《泡茶館》對茶館里的閑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汪老從細小的視角嵌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發現不平凡的趣味。

  現代社會下的都市人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他們沉浸于工作和學習中,閑情逸致都拋之腦后,對于 身邊平凡的人或物他們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學習,他們無法體會到生活的其他樂趣,他們的世界被物欲所包圍著,周圍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與他們劃清界線,他們將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然而社會生活的喧囂與緊張唯有透過心靈的恬淡與靈靜才能得到調劑與釋放。許多讀者喜愛汪老也正是被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與關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和凈化,進而對周圍環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質樸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 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正如汪老所言,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終彌漫著平實主義風味,散文語言簡單易懂,曾有評論家評價汪老的語言十分特別,拆開來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別有一番味道。個人比較喜歡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筆調樸實,如拉家常,但卻字里行間中折射出父子之間無需言語表達的親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見大

  汪先生的散文并不是一味描寫生活瑣事,他對事物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感悟和奇妙的審美發現,擅于以小見大,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學》中談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時,最后從苦瓜想到文學創作,他說作家應該口味雜一點,不能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這種生活中的敏思與睿智,是值得我們所提倡與奉行的。“我思故我在”,不斷的思考才能迸發生命的靈感。

  (四)汪老散文之樂觀豁達

  先生的散文格調向我們展示的永遠是樂觀向上的精神與內涵,這與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關,F在的很多藝術過于浮躁,無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從汪老散文中散發出來的豁達精神對于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鼓舞,不管經歷多大挫折與磨難,堅信曙光的到來,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享受人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當我們真正以樂觀胸懷視之,我們會發現任何的困難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汪曾祺散文《隆中游記》】相關文章:

汪曾祺的散文05-23

汪曾祺的散文【推薦】05-27

汪曾祺散文的好句09-08

汪曾祺散文的賞析10-03

汪曾祺散文花園10-08

對汪曾祺散文的評價06-09

汪曾祺的散文《豆腐》07-21

汪曾祺散文《栗子》07-01

汪曾祺美食散文10-15

汪曾祺散文《蘿卜》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