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學實錄
引導語:《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望岳》的教學是一個好的探索實例,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望岳》教學實錄,希望對老師們有幫助。
《望岳》教學實錄 1
課前放鄧麗君演唱的《 明月幾時有》,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置身于古詩詞 演唱的氛圍之中。
一、導課
師: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藝術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浩如煙海。山川河流、花草樹本都成為詩人歌詠的對象。如我們學過的寫樹木的詩有:
生:《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無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寫山的有:
生:橫看成嶺側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寫花的呢?
生::《梅花》。
師:同學們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師:舉不勝舉,如果說古代詩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詩就是那最閃亮最璀燦的一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去聆聽詩人心靈搏動的顫音,感受詩人生命之歌的變調 。今天,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學習杜甫早期所寫的詩歌《望岳》。
展示課件一:踏歌而行覓古韻,余音裊裊仿古詩。請同覺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思鴻):唱著歌尋覓古詩的韻味,在余音裊裊中仿寫古詩。
師:對。這堂課要求把握而兩點:一是體會《望岳》詩歌意境;二是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師:《望岳》這個“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齊答“泰山”。]
師:對,是有“五岳獨尊”之稱的泰山。(老師板書“望岳”,簡單畫泰山輪廓)
老師畫的泰山象不象?
生:齊答“象”(笑)。
師:這首詩比較好懂,同學們課前做了預習,請同學來介紹杜甫及這首詩有關的內容。
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子美。
生:杜甫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杜甫被稱為詩圣。
生:齊答“杜甫的詩反映了當時歷史,稱為史詩 ”。
生:杜甫詩的風格主要以“沉郁頓挫”為主。
師:同學們介紹得很清楚,全面。同學們對詩人寫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
]生:《望岳》這首詩是杜甫二十四歲時寫的。詩人在詩篇中遠望泰山,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蕩…
師:說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學課前對《望岳》一詩進行了深入地探討。下面我們分組討論、學習這首詩。第一大組討論①、②句,第二大組討論③、④句,第三大組討論⑤、⑥句,第四大組討論⑦、⑧句。
學生互相討論三分鐘,老師參與討論并作指導。
師:請停下。請第一大組的同學來鑒賞①、②句。
生:這兩句主要寫了詩人遠望泰山。
師:從哪個地方看出詩人是遠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從“齊魯青未了 ”這一句來看。因為在泰山周圍,遠看一大片的綠色。
師:這寫出泰山什么特點?
生:齊答“寬廣”。
師:很好(老師板書“廣”)。第一大組同學說①、②句寫出了泰山的寬廣,詩人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呢?其他組同學幫忙想一想?
生:從這一問一答的句中,看出詩人非常喜愛這泰山。
生:齊說“一種喜悅的心情。”
學生看到林翠娜夸張的手勢,都笑了。
師:是啊,在寫景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情感,正應了這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
第二組的同學說說 ③、④句。
生:③、④句描寫了泰山景色秀美。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造化鐘神秀”就是說大自然把神奇秀麗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師:對,這個“鐘”解釋得好。
生:“陰陽割昏曉”說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說明泰山很高大。
師:這里哪個字用得好?
生“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開一樣。師:這個字找得好,這兩句寫出了泰山的特點:高大(師板書“高”)其他組同學對③、④句還有沒有問題?
生:還寫了泰山的秀美。
生:齊說“已經說了”。
師:噢,第二組已經說到了。很好。(師板書“美”)。第三大組說說⑤、⑥句 。
生:從這兩句看出詩人心胸很坦蕩。
師:心胸坦蕩。詩中“蕩”字是什么意思?
生:激蕩。詩人的胸懷隨著泰山之云霧繚繞而激蕩。
師:對,同學們看看語文書封面,這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生:齊說“有山,有云”。
師:對,山與云連成一片。第四大組說說⑦、⑧句。
生:就是寫詩人登上泰山的時候。
師:登上泰山了嗎?
生:齊說“沒有,是說一定要登上去”。
師:詩人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組同學剛才說了什么?
生:因為泰山很高、很美,詩人想一定要登上去。這兩句說,登上泰山頂就會覺得其它山都小了。因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廣。這樣寫,就襯托了泰山的高大。
師:覺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發出同樣的感慨。同學們知道是誰嗎?
生(陳金龍):是孔子。他說“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師:登上泰山。覺得天下都小了,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齊答“夸張”。
師:這是夸張。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還沒登上泰山,就說“一覽眾山小”,詩人這里是一種怎樣的思維方式?
生: 齊說“想象”。
師:對。寫詩就要展開想象。想象是詩歌的生命。當時詩人才二十四歲,正值胸懷遠大抱負的時候。同學們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會有何感想呢?
生:有一種被征服的快感。
生:是一種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祖國的山河真是美。
生:就因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邊有眾山圍著,自己就象神仙一樣。
師:說得好。李白就曾來到泰山,也寫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覺,同學們課后讀一讀。
生(吳海燕):我覺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這個世界創一番事業。
師:很好,有抱負,有凌云壯志。讀這首詩,我們感覺到的不僅是對泰山美景的贊揚,更是一種泰山精神,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時過境遷,千百年過去了,《望岳》以及詩歌體現的精神與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為寫泰山詩歌的絕唱。以后很多人來過泰山、寫過泰山,但無人能比。明代有位詩人寫到: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誰?
生:齊答“杜甫”。
師:同學們理解了詩歌內容、領悟了詩人的情感,下面再來讀一遍。
生:齊讀《望岳》。
師:讀得很有氣勢。我們說《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個人抱負的頌歌。杜甫在頌,我們想怎么樣呢?
生:齊答“歌”。
師:那好,我們討論一下,選自己熟悉的曲子來唱,可合作可獨唱。
學生討論、準備、練唱三分鐘。
生(肖奕奕、顏碧文)齊唱《望岳》。
全班同學鼓掌、笑。
師:歌聲悠揚。請問選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華》。
師:為什么要選這首曲來唱?
生(顏碧文):覺得感情比較相近。
生(肖奕奕):節奏也很接近。
生(劉愷華):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體同學笑。
師:為什么選這首曲?
生(劉愷華):覺得它很美。
生(劉廣銳):唱《望岳》(用《三國》曲)
全班同學熱烈鼓掌。
師:多么渾厚的歌聲。為什么選這首曲?
生(劉廣銳):覺得它氣勢雄壯,跟《望岳》很相配。
師:還有理由嗎?
生(劉廣銳):還有一首。
全班同學笑。
師:我問你還有什么選曲的理由?
生(劉廣銳):內容也很相近。
師:幾個同學告訴我們選曲時,要選內容相近、感情相近、節奏差不多的曲子來唱。
剛才劉廣銳天機泄露 ,說還有一首想唱,讓我們洗耳恭聽。
生(劉廣銳):唱《望岳》。(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學熱烈鼓掌。
師:男女同學的演唱各具特色。女聲甜美清脆,有一種陰柔之美;男聲高亢渾厚,有一種:
生:齊答“陽剛之美”。(笑)
師:如果一起唱不是剛柔相濟嗎?
生:齊說“一起唱”。
師:好。我們男女生一起唱,跟劉廣銳選曲的標準一樣,張勝藍、賈明、譚達聰為我們推薦了《中國功夫》這支曲。我覺得非常好。全體起立,我們一起唱,頌揚中華民族瑰寶,展示我五班男兒志氣。
師放伴奏磁帶。
學生齊唱《望岳》。
師:同學們都譜了曲。由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來唱,但你們沒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種趣味。雖未成曲調卻先有情。
這《望岳》既適合讀又適合唱,同學們想想這是為什么?
生:寫得好,節奏感強。
師:是呀,與其羨慕詩人寫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同學們寫作之前,先結合這首詩了解一下古詩詞特點。
學生討論三分鐘,探討古詩詞特點。
生(趙路遙):這首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頸聯要用對仗。
師:趙路遙給我們介紹了豐富的知識。你能說說這首詩中的對仗嗎?
生(趙路遙):詩中“蕩胸生曾云”與“決眥入歸鳥”是對仗的。句式很工整。
生(葉奕詩):這首詩是五言律詩,共八句,每句五個字。
師:嚴格說起來,這首詩是屬于古體詩,不象有些律詩要求那么嚴。
生(湯洋):這首詩押韻。
師:對。韻腳是那些?
生:齊答“了、曉、鳥、小”。
師;寫詩除了注意這些特點之外,還要善于想象。
生:(陳喬):寫詩要先描寫景物再抒發感情。
師:對,觀山觀景充滿一種情感,寫詩要充滿感情。下面請同學們互相切磋。
練習寫詩。可以單個寫,也可以一個小組集體創作。
學生寫詩練習五分鐘。
師(巡視、指導):有的同學寫了《望蓮》、《望地王》、《望蓮花山》、《望珠峰》。
師:《望蓮》,“朵朵水中蓮,片片荷葉護”。哪個同學來點評一下。
生:寫出蓮、荷葉的形狀。
師:寫好了交上來,我們展示一下。
師:《望月》。
生:齊讀《望月》。
師:《望冬》
生:齊讀《望冬》。
師:讀到顏碧文詩中“白雪如春歸”。我就想到了毛澤東的詩句。
生:齊答“飛雪迎春到”。
師:詩句中“如”怎么改會好些?
生(劉志軒):改為“送”好一些。
師:很好。杜甫寫詩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師:展示湯洋的《江湖——武林》。
生:齊讀《江湖——武林》。
師:同學們讀懂了湯洋詩歌的內容嗎?
生:齊答“笑傲江湖”。
師:我們看著湯洋詩歌有沒有要改動的地方。
學生討論。
生:沒有押韻。
師:我們幫他改一改。同學們有改的嗎?沒改出來,那好,我們課后改一改。湯洋這首詩也成為寫武林的絕唱。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把同學們的詩一一展示。課后交上來,我們編訂一本詩集。再傳閱。同學們剛才又讀了、又唱了、又寫了,其實老師也想唱。
生:老師唱一首。
師:對不起,老師唱不好。我寫了一首,獻丑了。
師:展示《感懷》一詩。
師:我解說一下“感懷”,今天講這堂課老師感觸很多。“楊柳枝,桃李詞”都代指古詩詞。“踏歌不盡心頭語”老師看到同學們又唱又寫,我很高興,說不完心中的話。“前路再和千首詩”在以后,同學們還可以寫千首、萬首詩歌。
生:學生笑,齊讀《感懷》。
師:老師唱不好,但老師也選了一首曲來唱這首詩。同學們幫老師唱一唱。
生:齊唱《感懷》。(用《中華民謠》曲)
師:謝謝。熟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學們今天又讀了、又唱了、又寫了,我們再來背一背。
生:齊背《望岳》。
師: 同學們,今天我們嘗試了一種新的方法來學習詩歌,我們對詩歌有了更深的認識。她不僅僅是形的和諧與莊重,不僅僅是聲的柔婉與渾厚,不僅僅是境的幽幻與峻奇她是一汪永不枯竭的泉,一段永不腿色的夢,
一條永不迷失的路。詩歌,就象一曲生命之歌,蕩然于天地之間,令人魂牽夢繞。同學們,我們隨著優美的樂曲,充分與詩歌、與繆斯接觸,用婉轉的歌喉吟唱出她的神韻,用純潔的心靈去感受她的靈秀。
教學總結: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的要求。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通過誦讀、理解,具體感受詩歌的形象,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以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望岳》這一課例是一個較好的探索,基本上解決了古典詩詞怎樣教、怎樣學的問題。
首先,將朗讀利用得很充分。在朗讀中感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讀書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之一,特別是短小精悍的古代文學精品,尤其應該采用此方法。本課教學,老師就是讓學生反復閱讀,從而走進青年杜甫的內心世界,感悟文本的深沉內涵。先是通過學生自讀,解決生字詞,明確詩歌朗讀節奏,再經過老師的范讀,讓學生初步把握情感;然后進行譯讀、精讀、品讀,讓學生深入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理解他此時此刻的心境,以及寫作此詩的意圖。
其次,教學思路簡潔、漂亮。這一節課運用羅山教研室提出的“板塊式三環節”語文教學模式。這是借鑒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思路,并運用杜郎口教學的理念和實質,創造出來的全新課堂教學模式。整節課分為五個板塊:“誦讀,知大意;譯讀,明詩意;精讀,悟詩情;品讀,賞名句;背讀,會運用”。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涵詠的基礎上,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品悟其凝練的語言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賞析其藝術特色。教學思路清晰,同時也融入了先進的教學理念。
第三,強調學生的自主品味、品析與感悟。在“譯讀,明詩意;精讀,悟詩情;品讀賞名句”這幾個環節中,老師并沒有喋喋不休的賞析和分析,而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自主品味、品析和感悟。在涵詠、品味作者筆下的泰山美景時,是讓學生抓住字、詞、句來品味、涵詠,教師只是適當地進行點撥,主要是學生在欣賞和品析。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一是師生之間對話較多,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習小組之間缺乏思想的碰撞。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因為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產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見解,達成新的共識。再者,新課程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學習方式的變革上,不僅只是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同時對教師恰當的引導和及時點撥藝術也要求更高。在古典詩詞教學中,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讓學生得到更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充分領悟到詩歌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這就需要老師成功的引導學生去讀、去悟、去品、去鑒賞。
于漪老師曾提出:語文課要追求“三動”境界,即動聽、動情、動心。教的有興趣才動聽,教的有感染力才動情,動聽、動情才能動心。這樣的語文課才能達到語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雙豐收。
《望岳》教學實錄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背景。
2、了解詩的內容,能準確地背誦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古詩朗誦的一些常識,逐步提高朗誦水平。
2、在反復朗讀中感受詩歌意境,品味詩中美點。
3、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會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感受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學習他敢于攀登的雄心和氣概。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意境,品味詩中美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并且通過情景想象,把握詩的景與情。
2)詩歌情景教學法。通過對詩歌大意的疏通理解,解決重點詞的理解問題,想象詩歌中構建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鑒賞的主體。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示范朗讀音頻
課 件:1、課題展示。2、《望岳》書法作品。3、泰山風光。4、老師的隨筆。
《教學結構》
這節課分兩條線進行,一是學生的誦讀賞析吟誦仿寫;二是老師的引導、點撥。整節課分為六大板塊:一、導課。二、感悟詩意。三、想象詩境。四:品味詩情。五、品析妙點。六、課堂練筆及比較閱讀。
教學流程:
一、 談話導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古人,了解一個古人,我希望,通過認識和了解,我們能親近這個古人并進而崇仰這個古人。這個人,就是詩圣杜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圣人往往用來形容那些在某項學問或技藝方面的集大成者,例如“書圣”王羲之是書法成就最高的人,“畫圣”吳道子是畫畫成就最高的人,那么“詩圣”,就是詩歌藝術成就最高的人了。中國詩壇群星璀璨,單單唐朝,就是大師云集,為什么“詩圣”的桂冠卻單單落在了杜甫的頭上呢。今天,我們通過杜甫的三首杰作,遙想杜甫的情懷,追尋圣人的蹤跡,或許,能獲得一些人生的啟悟。
一次偶然的機會,老師出去游覽了名山,而且還帶回了一組經典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欣賞一組泰山風景圖片)
師:看出是哪兒嗎?
生:(興奮不已)是泰山,因為我看到了照片里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寫著“五岳獨尊”!
師:果然好眼力。你們知道是哪“五岳”嗎?
生:東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嵩山,西岳恒山,而東岳泰山為“五岳”之首。
師:(贊賞)學識淵博啊。現在說說泰山風光給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高大。
生:樹木繁茂,滿山的郁郁蔥蔥。
生:險峻。
師:看來,個人眼中的泰山都不一樣啊。泰山有著大家說的秀美,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大詩人杜甫就曾經登臨泰山,并寫上了一首千古絕唱《望岳》(屏顯課題)。今天,就讓我們與詩圣同行,去感受中國書法名山的魅力吧!
二、感悟詩意。
(出示視頻及音頻材料)
1、聽配樂朗誦, 2、試讀,師生點評。3、整體感知,疏通詩意。
4、師范讀,學生輕吟。組內試讀。
三、想象詩境。
自由讀詩,通過想象再現形象,把握物境。
杜甫“望”見的泰山有何特點,詩人是怎樣“望”?站在哪幾個角度?抓“鐘”“割”等字進行煉字,感悟詩意。詩人用這些字,好在哪里?該怎樣讀?
(先組內交流,再分組分句展示匯報。)
三、品味詩情。
四、品析妙點,學生練筆。
五、比較閱讀:《春望》這首詩同樣是詩圣的大作,帶給你的感覺是否相同。聰明的你,在細心品讀中是否發現了其異同。提示:詩人的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時所作,抒發了當時怎樣的.感慨呢?(先獨立思考5分鐘后小組合作探討,小結概括:憂國、傷時、念家。)
學生研討后,分組進行展示匯報-------
師:一個蘋果分開后,會變成半個蘋果;一種思想交流后,就變成兩種思想。思維要碰撞才會迸發出火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交流,讓思維產生智慧的火花吧!
(各組同學進行匯報展示)
生:全詩圍繞一個“望”字展開,詩人登臨泰山,首先望到了滿眼的蒼翠,樹木繁盛,綠色掩映著整個齊魯大地。我從“齊魯青未了”體會到的。
師:具體是哪個詞?
生:“青未了”,就是綿綿不盡的綠色,放眼望去,就是滿眼的綠色,真是生機盎然啊!
生:這是詩人遠望泰山時看到的景象,因為剛到泰山,站的遠,才看清泰山的全貌。
師:這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
生:齊答“寬廣”。(屏幕顯示“廣”)
生:詩人越走近泰山,便看到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樣的景象,所以這是詩人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的高大秀美。
師:有見解!那你是從哪個字看出泰山的高大呢?
(屏幕顯示“巍峨高大、神奇秀麗”)
生:“割”字。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現象。
生:從“割”字,我看到泰山的高與天齊。太陽的光線已經非不能投射到山的北面,才出現“山南易曉,山北猶昏”的奇景。
師:我覺得詩人的煉字功夫真叫絕。這一句里還有一個字用的妙,賦予了大自然生命力-----
生:我知道,是“鐘神秀”的“鐘”字。因為“鐘”是“聚集”之意,詩人覺得大自然也有情有義,把所有的神奇秀麗集中于泰山一身,足見其秀美。
生:這是一種擬人手法,大自然將精華集于泰山,仿佛是對泰山的偏愛。
師:是啊,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的情有獨鐘,是詩人的強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這句詩人實際上用了一種怎樣的表現手法呢?
生:虛實相生。前面是虛寫,后面“陰陽割昏曉”是實寫所見之景。
師:說得很精彩,你似乎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深處。面對泰山的神奇秀麗、高大巍峨,詩人有何感受?
生:心胸坦蕩。我從“蕩胸”二字體會到的。
《望岳》教學實錄 3
教學設想:這兩首詩安排在七年級上冊(語文版)第30課《詩五首》中的第三、四首,都是唐代詩人寫的,都是五言律詩,都寫景,但兩首所寫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較大差別,我想把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情與景之間的聯系。教學過程分為三個板塊:與教材對話、與詩歌對話、與詩人對話。
第一板塊:與教材對話,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注釋,理解詩意,加強朗讀和背誦訓練。
(一)學習《題破山寺后禪院》
(師板書課題后,指名朗讀題目。)
生:題破山寺/后禪院
師:停頓是否正確?
生:不正確,應該是:題/破山寺后禪院。
師:從題目推斷一下,這首寫的是破山寺還是破山寺的后禪院?
生:寫的是破山寺的后禪院。
師:好,那么你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
(生朗讀。)
師:讀得如何?
生:“曲”不讀qǔ,應該讀qū。
師:你用“”和“曲qū”分別組兩個詞。
生:歌曲qǔ,曲qǔ調;彎曲qū,曲qū折。
師:最后一聯中“磬”怎么寫的?還有“馨”“罄”“磐”
師:好!大家齊讀一面。(學生讀。)
師:下面請大家結合注釋,讀懂詩意。
(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
……
師:有問題請提出來,——
生:“禪房花木深”
師:誰告訴他這句詩的意思?
生:禪房周圍的花樹非常茂盛。
生: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樹之中。
生:“萬籟此都寂”
師:“籟”是什么意思呢?
生:聲音。
師:“萬籟”就是各種各樣的聲音。好,這句詩的意思是——
生:……
師:下面請一個同學到講臺上來講解這首詩的意思。
生:……
師:(小結)同學們對這首詩的意思理解得很到位了,大家試著背一背。(學生自由背誦。)下面我們學習第四詩
(二)學習《望岳》
(師指名朗讀,生朗讀。)
師:讀得怎么樣?
生:很好!
師:確實不錯。節奏處理得很好,前三聯的氣勢也讀出來了,只是第四聯我覺得氣勢還不足。大家把第四聯齊讀一遍。(生齊讀)很好!我們再把這首詩齊讀一遍。(生齊讀)
師:下面請大家結合注釋,讀懂詩意。
(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
……
師:有什么困難嗎?沒有——,那好,請一位同學上講臺來給大家講一講。
生:……
師:“陰陽割昏曉”,他剛才解釋為“山南山北”,孰南孰北?
(圖示)
/山南水北:陽(向陽)
///
///山北水南:陰(背陰)
//
/\______//
北/_/___/南
\___/
\___/
師:在中國文化中,“陰”和“陽”還有哪些指意?
生:男人、女人。
師:是的,說什么陽剛之氣,下一句是說——
生:陰柔之美。
生:八卦中的陰陽,陰間、陽間……
生:陰歷、陽歷……
師:篆刻中的陰刻、陽刻知道不?
生:不知道。
師:老師也不知道。誰知道后請你告訴我,好不好?——剛才他說鳥在腳下,是吧?
生:不對!
師:為什么?
生:……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四聯“會當”是“定要”的意思,說明他還沒有登泰山,是說將來有一天“定要”登上泰山。
師:確實。大家再看看詩的題目是“望岳”而不是“登岳”,你看,前三聯都是寫“望”中所見,第四聯寫的是“望”中的“愿望”。
師:(小結)對這首詩的意思,同學們都清楚了吧——,好!大家試著背一背。(學生自由背誦。)
第二板塊:與詩歌對話,這個板塊以學生探究為主,體會兩詩的思想感情。重點明確寫景詩中景與情之間的聯系。
師:今天我們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來學習,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寫景。(板書:寫景)
師:兩首詩所寫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嗎?
生:一寫山中,一寫山外。
生:……
師:寫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要表現景物的特點?這兩首詩都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生;《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徑……
師:還有呢?
生:禪房、花木、鳥、人……
師:還有呢
生:(笑。)?
師:鐘磬音。
生:這也是景物?
師:這也是景物!前三聯都寫的是視覺形象,這一句寫的是聽覺形象。前三聯為什么沒有寫到聲音呀?
生:因為沒有聲音,很幽靜。
師:第四聯,寫了聲音,那就不“幽靜”了吧?
生:……
師:這是以聲襯靜的寫法,不是有一句詩說“鳥鳴山更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這一聯還是寫靜,靜得只有“鐘磬音”了。
師:(小結)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幅幽靜的畫面。誰來說說《望岳》?
生:就是寫泰山。
師: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呢?
生:高大雄偉。
師:你把寫泰山高大雄偉的句子念一面。
生:(念)“齊魯青未了”,“陰陽割昏曉”……
師:這兩句詩雖然都寫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其實各有側重,請大家具體分析一下。
生:“齊魯青未了”從占地面積之廣,說明大;“陰陽割昏曉”說明高。
師:分析得很好。其實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兩首詩都抒發了什么情呢?
生:寧靜。(師板書“寧靜”)
生:壯志凌云。(師板書“壯志凌云”)
生:豪邁氣概。
師:《題破山寺后禪院》因環境的幽靜產生心境的寧靜;《望岳》見高大雄偉的泰山頓生凌云壯志。同學們我們可不可把這種感情進行一下重組?
生:不可以。……
師:(小結)情因景生,“觸景生情”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板塊:與詩人對話,這個板塊以學生探究為主,觸摸詩人情感。
師:景和情是通過哪句詩關聯起來的?
生:“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生:“蕩胸生層云”
生:“蕩胸”
師:“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中“人心”和“胸”顯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們再讀一讀詩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將會出現一位怎樣的詩人形象?
(學生朗讀,交流。)
……
生:《題破山寺后禪院》歌頌隱逸生活。
生:兩首詩都可以看出作者是熱愛大自然的。
生:《望岳》表現詩人積極進取的豪情壯志。
……
師:(總結)今天我們的探究就到這里,這兩首詩都是唐朝名詩,可以探究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說,寫景的順序,《題破山寺后禪院》用移步換景,《望岳》則是定點觀察,等等。
(下課)
《望岳》教學實錄 4
第一課時
T: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題目是《望月》。
(板書:望月)和我一起寫課題,注意“望”的第三筆是豎提。齊讀課題。(生齊讀)
T:課文預習了嗎?讀了幾遍?
S:七遍。
S:五遍。
T:這篇文章寫誰在哪兒望月?
S:寫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輪上望月。
T:一定是作者嗎?
S:寫課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長江江輪的甲板上望月。
S:還寫了他們一起背古詩,一起談論月亮的事。
T:課文讀了五六遍,能有這么多收獲,就很可以了。
[自評:學生預習了,對課文內容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通過交談是為了了解學生掌握得怎么樣。這也是讓學生初步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老師出示生字:甥、瞳、爍、斑、沐、仁、喻、絮、鎖、呵、欠)
T:這課的生字比較多,同位互相讀讀聽聽,看誰預習得好,讀得準,都認得。
(同位的同學互相讀給對方聽,互相糾正。)
T:請班長讀一讀。(師指生字,班長讀。讀得很正確。)不愧是班長。——誰再讀?(接著又對班長耳語一番,由他指定幾位同學讀,無一錯誤。)預習得真好,每課都能這樣預習嗎?
[自評:因為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請班長指定部分學困生來讀。他們認得了,其他學生問題就不大了。我經常說,教學一定關注學困生。]
S:老師說,您要給我們上課,所以要求我們好好預習。
T: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為你把“好好”說得特別實在,特別重。(笑聲)
S:我們平時也是這樣的預習的,都是“好好預習”的,當然這次更認真一點。(笑聲)
T:實話實說。如果我是你們中的一員,我也會像你們一樣比平常多讀幾遍。為什么?為了給班級爭光,為了讓于老師滿意呀!養成預習這個習慣非常好。課文讀得怎么樣?
S:我能流利地讀下來了。(該生是男同學)
T:那我就請你,你再邀請兩位同學一起讀課文,好嗎?(該生邀請了兩位男同學)
T:你不能都請男生,也要給女同學一次機會嘛。再換一位女同學——咱們不換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學好嗎?
[自評:當時我想,不能換!否則被換下的男同學也會不好受的。于是決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學生應體現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學生感受更真切。]
(該生又請了一位女生。老師為他們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從頭至尾讀了一遍。個別讀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糾正,有些句子還領讀了一下。初讀課文很實在。)
[自評:著名教育專家張慶、高萬同老師常說,閱讀教學要“強化初讀,延遲開講”;還說,“課文不讀熟不開講”。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是基礎,是“保底工程”。書面語言是怎么學來的?是讀。語感是怎么培養的?還是讀。在這方面花時間是值得的。在初讀中,我不放過任何一點錯誤,不達到正確、流利的目標,決不罷休。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只要我們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多多鼓勵,人人都可做到。]
T:聽我讀一遍行嗎?——請聽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認為讀得好,值得你學習,哪些地方讀得不好,你認為不可取。(老師把課文范讀了一遍,老師讀得繪聲繪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讀完,掌聲雷動。)
[自評:范讀我都是選擇在學生“嘗試”過之后。美文要美讀。我體會到,教師讀好了,就會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富有生氣。不但使教學有成就,而且省力氣。]
T:我備課時,至少讀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讀得還不太好,有兩個地方讀得不連貫。大家為我鼓掌是鼓勵我。同學們,課文讀好了,真是一種享受。大家再讀讀看。(學生讀書的興致十分高漲。)
[自評:學生是很愛自己的老師的。我對學生表達的對我的愛,一定向學生發出“我知道,而且領情”的信息。此外,還是表示感謝,因為師生是平等的。我范讀過之后,學生的讀書熱情總是很高漲的。聲情并茂的范讀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學生頓悟的作用。]
T:下面還有點時間,請全班同學把生字寫一寫。先在書上,把生字描紅一遍。然后拿出寫字本來仿影、臨帖。
(學生按要求寫字,最后,老師強調了“甥、瞳、鎖”三個左右結構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課休息)
第二課時
T:下面我找同學讀課文1、2兩段。
(一學生起來后開始讀,讀完課題后被叫停。)
T:讀完課題以后要注意停頓,讀課題聲音要響亮一些,你再讀一下。(該生按要求讀了,然后請那位學生繼續讀課文。)
T:讀得正確、流利。——你讀了幾遍?
S:二三遍。
T:“二三遍”不順嘴,改為“兩三遍”,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不容易。文中的這段文字,寫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寧靜,你能不能試著把這種寧靜的感覺讀出來。不要快,要體會“寧靜”。全班同學都練一練。
(學生練讀,人人聲音很輕。)
T:(指著一個練讀時表情特別好的男同學)你的表情特別好,能到講臺前讀一下嗎?
(該生動情朗讀,眾鼓掌。)
T:這兩個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詞語嗎?
S:“蘆蕩”
T:誰知道?
S:江邊長了很多蘆葦。
T:應當再加三個字——江邊長了很多蘆葦的地方。
S:什么叫“剪影”?
T:剛開始我也不太明白,后來看了幾幅照片,特別是到了雁蕩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請同學們看幾幅雁蕩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畫面,兩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樹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嗎?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輪廓,真像用黑色的紙剪下來貼在遠處似的。
[自評:“剪影”是個實詞,對于類似的詞語,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達的客觀事物戰士在學生面前,或者通過敘述,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圖象。]
T: 詞語理解了,我想你們會讀得更好。剛才讀書的那位女同學再讀一下好嗎?(指第一位學生)
(該生有感情朗讀,讀得比第一次更好。)
T:大有進步。于老師讀讀可以嗎?謝謝大家給我這次機會。
(師配古箏音樂朗讀。生熱烈鼓掌。)
T:這兩個自然段寫的是(板書:?月)什么月?請你思考。看誰能把這兩個自然段讀成幾個字。
S:明月。
S:亮月。
T:你們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S:用眼睛看到的。
T:對,這兩節寫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問號,在橫線上板書:“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評: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聽一位老師執教這一課。評課時,我們把這一部分概括為“眼中月”。老師們覺得有點道理。于是我在執教這一課時,就引導學生這樣去概括。概括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但不是課課都這樣訓練,要因文而異。]
T:這部分寫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讀3—12自然段,思考一下這一部分寫的是什么月。 (學生朗讀)
T:讀懂了嗎?
S:懂了。
T:我們暫不討論這個問題。先找同學來讀讀這一部分,找兩個人分角色讀。
(找同學分角色讀“對詩”那一部分。)
[自評:概括能力雖然很重要,但較之朗讀,還是次要的。所以我還是讓學生朗讀。]
T:接下去,齊讀第12段。 (學生齊讀。讀完,老師又動情地復述了一遍:“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
[自評:語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一個“情”字上。讀要有情,說也要有情。]
T: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來當文中的“我”,誰來當我的外甥?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眾笑)
T:誰能做我的外甥,請你(師指一名男同學)推薦一下。
(學生推薦一位男同學到前邊和于老師分角色讀。師生讀得都有感情。同學鼓掌。)
[自評:我之所以充當文中的“我”,一是從年齡上考慮的,二是從情趣上考慮的。師生融為一體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T:(對“外甥”)今天月色這么好,我們來對詩好嗎?可以用書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須是寫月亮的詩句。
S:好。
T:你先說。
S: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T: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眾笑)
T:你們笑什么?
S:你們背的是一首詩里的句子。
T:可以嗎?
S:可以,都有月。
S: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T: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S: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T:梨花園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風。
S:老師背的句子中沒有月!不能算。
T:沒有?“溶溶夜”,說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嗎?
S:有!
T:你再接下去背。
S: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T:月兒彎彎照樓臺,樓高又怕摔下來。
(生大笑,說不是古詩,是老師胡編的!)
T:是古詩!這是京劇《望江亭》中的楊衙內做的詩!后面兩句是:“今天遇見張二嫂,給我送條大魚來。“楊衙內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聲不止)
[自評:我是故意背楊衙內的歪詩的,不是為了別的,為了讓學生感到有意思。這種調侃,相信老師們也會接受。——至于學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會長時間不忘的。課后,他們圍著我,說上我的課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這個班上課了。)俗而不傷大雅,這是我“幽默“的底線。一旦學生喜歡老師,喜歡上我的課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S:……
T:他被我的歪理邪說搞得有些暈頭轉向,背不出了。剛才我也有點暈頭轉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詩來的。說實話,這位同學很不簡單,大庭廣眾之下,應對得這么好。下面我們同學分兩部分,這一半當“舅舅”,那一半當“外甥”。來個比賽好嗎?(師把全班學生分成兩部分,比賽背詩。)
(學生背誦踴躍。因為太快,記不下來。)
T:第一輪,“舅舅”敗了,因為沒接上茬兒。再給一分鐘時間準備,然后再比。
S:能不能背山水類的?
T:可以。
(兩部分學生爭相背山水詩,氣氛更活躍。因速度更快,也沒記下來。)
T:(發現一個學生背詩吐字不清。)請你到前面來,你雖然剛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會的詩很多,很活躍,你能不能認真背一首?
(學生認真地、有感情地背一著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聲。)
T:這一輪比賽,不分上下,棋逢對手,平起平坐。同學們,如果說1、2兩段寫的是“眼中”的月,那么這一部分寫的是什么月?(板書:?月)
S:(異口同聲)詩中月!(師擦掉問號,在橫線上寫上“詩中”。)
T: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樣子,那么詩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詩中月更美。
[自評:這兩句話是對一、二部分的概括。課后有老師說,于老師,您的語言很美,應了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我說,有些關鍵的話,比如對一、二部分概括的話,我是備課時就想好了的。]
下面請同學讀課文后一部分,看看這一段又寫的什么。
(學生讀課文,然后進行交流。)
S:想中月。
S:幻中月。
師“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為了和上邊的一致,非說成三個字不可。這是寫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說想象中的月。(板書:幻想中的月)
[自評:眼中月,詩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來的。]
T:這一部分能讀好嗎?
S:能。 (學生練讀。)
T:先找個男同學來讀。
(學生朗讀,教師相機指導,尤其強調人說話時的語氣。)
T:同學們注意,“不假思索”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S:“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腦思考的意思。
T:對的。注意不要寫錯這個字。大家把這個詞書空一下。“假”和“加”讀音就不一樣,只要讀準了,就不會寫錯。再齊讀一下。(生齊讀“不假思索”。)
[自評:中學語文老師常常對我說:于老師,您教的學生進了中學,作文錯別字較少,字寫得較端正,我們就感謝不盡了。是啊,小學語文老師干什么?不就是教學生認字、寫字、讀書、作文嗎?這些基本功扎實了,真是功莫在焉!]
T:小外甥的話該怎么讀,他說月亮困了,實際是表示什么呢?該用什么語調呢?大家練一下。
(學生用心練讀。練讀過之后再請那位男生讀,讀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T:我們一聽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覺了。再找一位女同學與前面的男同學比賽。(一女生讀第三部分。)
[自評:指導朗讀也應該而且能讓學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們讀沒讀好,會不會啟發。]
T:(讀到“又冒出了一個問題”打斷讀書女同學)為什么說“又”冒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用“又”呢?
S:因為他前面提過問題了。
T:那為什么用“冒”?
S:他突然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T: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提得怎么樣?
S:更有價值,更讓人沒想到。
T:對了,所以說“冒出了一個問題”。——接著讀。
(該生讀完。)
[自評:實際上我是告訴學生讀書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應。但我沒直說。有時候,直說反而不如不說。]
T:讀得真好,把我們帶到了童話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學把最后一節讀完。)
T:讀得真是有夢幻的感覺。你們也幻想一下,閉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學生閉目想。片刻之后——)你們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這篇文章與了眼中月、詩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們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學分角色讀第三部分。)
T:文章寫得美不美?
S:美!
T:寫得美,讀得也美。大作家羅丹曾經說過一句話:“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我們的眼睛來說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從古至今都是這一個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詩人筆下的月亮為什么都不一樣,都那么美呢?今天作業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學們觀察一下月亮,再觀察一下周圍的景物:山、樹、人、房屋都是什么樣。你仔細觀察,用心幻想,你的筆下一定會有一篇篇優美的文章誕生。于老師期待著。
[自評:有句諺語叫“燈不撥不亮”(過去點油燈)。學生們潛能很大,但需要點撥、需要激發。]
(下課)
【《望岳》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望岳教學實錄09-15
《望岳》教學實錄03-06
望岳的教學實錄08-16
(實用)《望岳》教學實錄05-03
杜甫《望岳》教學實錄09-27
唐詩《望岳》教學實錄11-20
望岳名師教學實錄10-12
望岳鄭慧教學實錄09-05
《望岳》教案實錄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