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望岳》杜甫生平簡介

時間:2024-03-14 14:07:15 雪桃 望岳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望岳》杜甫生平簡介

  引導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這就是《望岳》里面的句子,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望岳》作者杜甫生平簡介,歡迎大家學習。

《望岳》杜甫生平簡介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翻譯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注釋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fā)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diào)疑問語氣。如何:怎么樣。

  ⑵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nèi),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qū)。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⑶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⑷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蕩胸:心胸搖蕩。曾:同“層”,重疊。

  ⑹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

  詩歌體制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作品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賞析

  杜甫的“望岳”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岳泰山的。

  詩以“望”入題,贊嘆東岳泰山,謳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希望有朝一日能會當凌絕頂,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 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滌。最后兩句寫望岳而生登臨峰頂之意愿。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這首《望岳》詩。

  內(nèi)容講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樣呢?(乍一見泰山高興的不知如何形容的驚嘆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蒼翠的青色。(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寫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zhuǎn)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么渺小。

【《望岳》杜甫生平簡介】相關(guān)文章:

杜甫 《望岳》11-18

杜甫的望岳02-14

杜甫生平的簡介04-10

杜甫《望岳》教案11-08

杜甫《望岳》賞析10-30

杜甫望岳詩文06-19

望岳杜甫的譯文06-20

望岳杜甫譯文06-08

杜甫望岳譯文06-08

杜甫望岳原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