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王維詩

時間:2023-07-25 15:07:45 王維 我要投稿

(合集)王維詩

  王維詩 篇1

  雜詩

  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你來的那天,鏤花窗前的寒梅花開了沒有?

  朋友你從家鄉來, 應該熟知家鄉事。 來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開花沒?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出來,一定了解家鄉人情世態;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賞析:

  王維的《雜詩》歷來被認為是一首憂郁的詩歌,認為是因思鄉而憂郁。確實,帶著一種憂傷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就會有一種濃郁的懷鄉之情。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 ,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

  但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可能還在于它其實還有另一種情緒在,或者說,詩歌包含了幾種情緒的纏結。“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可以是一種腦筋急轉彎式的游戲性問答。回答者大概會很自信,會說:當然,有什么問題,你盡管問!但是詩人當然知道,問哪些問題,對方會對答如流。詩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一問不知對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這是一個很容易的問題,那么便是相當于自問自答,明知故問。花開不開不因人事,只因氣候季節,是一種自然規律。到了時候就會按期開放,這還用問嗎?可是詩人就這么問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無非兩種答案:開了,或者未開。但直愣愣地回答,會多么無趣呀。

  想必,現實生活中的對方不會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會愣在那兒,傻半天。如果那樣,就中了詩人的妙計,引發一場大笑。

  因為,對于遠離家鄉的游子來說,倚窗前的`寒梅開不開并不是其真正的關心所在。多少詩歌讀者在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說什么詩人對于梅花的欣賞、關心在此可見一斑。這真是不懂藝術,不懂詩歌,把詩歌讀膚淺了!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難道生活中的人說話,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其實生活中有趣的時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遠離家鄉的人,對于家鄉的了解總是停留在離開家鄉的時刻。離開家鄉越久,家鄉人事世事的變動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變動會令游子高興,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變動會讓人失落或痛苦。這是每一個離鄉背井的人的常識。正因為此,詩人才不敢直接提問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問一個毫不危險的話題。無論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何,詩人都會承受得住。而且由于這個問題太過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甚至可能真的沒有留意到梅花,那樣,詩人還會得到想得到的惡作劇般的快感。

  這種快感其實大半是詩人早已預料到的,是詩人計劃中應得的心理享受。但是這種提問的效果是暫時性的,因為遠離家鄉的游子接下來必然要直面來自家鄉的人事變化、世事變化。只是詩歌要讓我們真正領略的是,我們要從這一問題的設計來體會詩人內心的復雜性。詩人為什么面對來自家鄉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這樣的問題?是詩人害怕聽到來自家鄉的某種不利的世事變遷,以此采用這樣一種提問,以便推遲片刻,好讓自己的心理準備得更為充分一些?讀者自然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經驗作多種猜想。而這正是唐詩最為令人嘆服的地方,那就是,偉大的唐詩所留的空白,總是那種能夠提供給讀者最為豐富的想象空間。

  就這樣詩歌讓我們幾乎聆聽到了詩人內心的激烈跳動。體味了到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于是詩歌在有了歡快的顯性結構的同時,下面又隱藏著更為沖突、復雜、深沉的深層結構。只是這個深層結構有多深,都留在無邊無際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讀者自己去建構。

  詩歌的空白、深層結構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詩歌雖然到此為止,接下來詩人與對方的交談內容為何,只能依靠讀者自己的經歷去填充。但是無論如何填充,這個歡快的表層結構,都對深層結構的填充想象起著界定性作用。

  因為既然詩人會如此誠惶誠恐,拐彎抹角地面對家鄉人,那么他一定是對來自家鄉的人事、世事的變遷不太樂觀,也由此表明這個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經歷,其家庭、家鄉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否則,他干嗎不急著把自己最想問、最關心的問題在第一時刻提出來?只有一個心地單純,少不更事的毛頭小子或毛丫頭片子,才會有話直說。一個遠離家鄉的人,如果真的只關心窗前的寒梅,對其他了無興趣,那么這個人就太絕情絕義了。正因為詩人對家鄉的人事世事深深地關心,才會極度害怕其中發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極其純凈的人,所以才會在緊張之余,去試圖超越這種緊張。由此我們欣賞到的正是一個舉重若輕,一個經歷雖豐富但心地卻依然純凈的成熟者的情致。

  這是一個非凡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不乏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的精神風致。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躍然紙上:他是歌詠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的人生風范。

  王維詩 篇2

  王維是唐代上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的詩史上享有盛譽。他的詩最美的是蘇軾評價的“觀麼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在我看來更美的是他的詩給人心靈上的慰藉。

  讀王維的詩,可以很隨性,可以很閑適。不像讀杜甫的詩,只有在博大的胸懷之下似乎才更能了解得更深刻一些;讀李白的詩,似乎沒有那種自信與灑脫也是難以完全理解的;讀李商隱的詩,要的是豐富的知識與那種敏銳洞察力,沒了那種洞察力,李商隱的詩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還徒增傷悲……只有王維,我不論用那種態度,不論處在何時何地,都可以一讀。

  王維是將自己感情完全寄托在詩中的。詩中的每一個意象都是作者細細雕琢過的,每一個意象,都是作者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寫入詩中的。詩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這一個字當中,所描寫的場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頓時讓人覺得舒心。“春來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簡單的`一句詩,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無比溫暖的。閉上眼睛想著那個場景:春天、桃花、流水。閑適之情便自然而然流露了出來。再如“碎影入閑流”(《賦得秋日懸光》),五言詩本來字少,留給人更多的是想象。密密的樹林里透出點點陽光,剛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無意,靜靜地流淌著。不禁要驚叫出來,竟是如此的精致,挺普通的景色,卻寫得如此美。這便是王維的詩之美處。

  相對而言,王維的詩最美之處就是在這個浮華的世界背后,可以讓人找尋到一絲心靈的慰藉。好多人都說最喜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我曾以“前行山路盡,身后遠清寒”入詩,也被很多人認為與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盡是如此,水窮云起處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態了,又何嘗不好呢?忘卻暫時的痛苦,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家,把不快都釋放出去,以冷靜的心態再來面對事情,該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讀起來又是另外一種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還記得是下了一個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園里,為他人回復短信時說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沒太陽,不過空氣很好。又順便朝著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讀著王維的“明月松間照”走到了教室。這也是自己的《聽雨》的興起由頭吧。焦窗斜倚風聲細,雨打芭蕉滴漏遲。鶯鳥初啼春晚至,千紅萬紫在明時。再回過頭來說王維的山居秋暝,確實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選的意象都是明凈的,清澈的,又是新雨過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凈了才是。當思緒混亂之時,讀讀山居秋暝,應該算得上是一味良藥了。

  “天寒遠山靜,日暮長河急(《淇上送趙仙舟》)。”單看每一個景物,都選的十分悲涼,不過也是,分別之時能有多少歡歌呢?但細細將景致組合起來便能看到這樣的場景:遠遠地山脈連綿,山頂還有些許積雪,映在落日之下,聽著黃河的奔流之音。于現在這個社會而言,似乎要找到這樣的景致還不是容易的,讀者王維的詩,把心放飛到塞外,隨著詩人的視線腳步移動,體味塞外的寧靜。

  似乎王維所有的詩都是這樣,安靜,明凈,清澈……似乎一切用來形容安靜的詞語都可以放在王維的山水詩中。在這個浮華的世界里,捧一本王維的詩,給自己的心靈上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棲息地,如詩般生活。

  王維詩 篇3

  一、學習目標

  1、能夠簡要地說出王維的身分、文學史上的地位、詩歌的主要特點等。

  2、能夠正確讀寫并解釋詩中的詞語。

  3、能夠通過例子簡要說明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4、能夠舉例說明借景抒情和對比的手法。

  5、《積雨輞川莊作》、《送沈子福歸江東》二首熟讀成誦,《辛夷塢》和《觀獵》能夠背誦。

  6、能夠再閱讀10-20首王維的詩

  二、預習指導

  (一)預習任務

  1、基本任務

  ①通過注解了解王維的基本情況。

  ②通過查字典、看注解,讀準字音、理解詞語。

  ③熟讀這四首詩。

  2、擴展任務

  ①查相關資料了解王維并做一些摘錄。

  ②背誦《辛夷塢》和《觀獵》這兩首詩。

  ③試著分析每首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

  ④再讀10-20首王維的律詩絕句。

  (二)方法指導

  1、難讀難懂的詞語書下一般都有注解,同學們可以先看注解,再查字典。不過,因為以下幾個原因建議大家以查字典為主,一是并非所有難點書下都有注解,二是注解偶有錯誤,三是自己查字典印象更深。

  2、查不同的內容要用不同的字典。查讀音請用新版《新華字典》,查詞義請用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查古漢語的詞義請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或《古代漢語詞典》,這些詞典均為商務印書館出版。

  3、了解王維的基本情況可以上網搜索,也可以查閱相關書籍,如《中國文學史》。

  4、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大致可以分三步走。一是熟讀成誦,在誦讀的過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詩人,處在某種情境中,想要表達某種情感,盡量體會詩人的情感。二是反復揣摩詩的.題目、重要的詞語及結尾的詩句,以此幫助自己把握詩的主要內容。三是考慮詩人用什么樣的方法把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可通過對比的方法體會這首詩的藝術技巧與一般詩不同或高明的地方。其實這三步在實際運用中很難分開,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

  5、推薦大家再讀一讀王維以下這些詩歌。

  《渭川田家》、《使至塞上》、《涼州郊外游望》、《送梓州李使君》、《終南山》、《漢江臨眺》、《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山居秋暝》、《終南別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出塞作》、《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雜詩》、《鳥鳴澗》、《鹿柴》、《竹里館》、《田園樂》(四首,“采菱”、“萋萋”、“山下”、“桃紅”)、《少年行》(二首,“新豐美酒”、“出身仕漢”)、《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詩 篇4

  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

  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

  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

  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

  垂釣將已矣。

  王維詩鑒賞

  這首詩又題《過青溪水作》,大約是王維初隱藍田南山時所作。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里。說明王維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黃花川游歷。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可見這一段路程雖長不及百里,但溪水隨著山勢盤曲蛇行,千回萬轉,頗為蜿蜒多姿。

  詩開頭四句對青溪作總的介紹后,接著采用移步換形的寫法,順流而下,描繪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畫面。聲喧亂石中,當溪水在山間亂石中穿過時,水勢湍急,潺潺的溪流聲忽然變成了一片喧嘩。

  喧字造成了強烈的聲感,給人以如聞其聲的感受。

  色靜深松里,當青溪流經松林中的平地時,卻又顯得那么嫻靜、安謐,幾乎沒有一點聲息。碧的溪水與兩岸郁郁蔥蔥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調特別幽美、和諧。這一聯中一動一靜,以動襯靜,聲色相通,極富于意境美。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葦。,當青溪緩緩流出松林,進入開闊地帶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泛著菱葉、荇菜,一片蔥綠,水過之處,微波蕩漾,搖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鏡般的清澈碧透,岸邊淺水中的蘆花、葦葉,倒映如畫,天然生色。這一聯,漾漾繪水動貌,澄澄描摹水靜貌,也是一動一靜,極為傳神。詩人筆下的青溪,既喧鬧,又沉靜,既活潑,又安詳,既幽深,又素凈,從不斷的流動變化中,傳達出了鮮明個性和盎然生機。

  讀后令人油然而生愛悅之情。

  青溪原是一條不太知名的`溪水,景致似也無特異之處,卻被詩人描繪得引人入勝。誠如王國維所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王維也正是從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發現了與他那恬淡的心境、閑逸的情趣高度和諧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詩人正是借青溪來為自己寫照,以清川的淡泊來傳達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這里已融合為一了。最后,詩人暗用了東漢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想以隱居青溪來作為歸宿的意愿。

  這固然說明詩人對青溪的喜愛,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這一點,寫來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這首詩,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信手拈來,而讀來韻味雋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評王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王維詩 篇5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注釋:

  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認為他主兵象,可據以預測戰事。

  ②典屬國:漢代掌藩屬國事務的官職。品位不高。

  解析:

  1“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這三類人物,寫到戍樓看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這三種邊塞生活場景。凄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嗚咽的笛聲,悲愴的將士,構成了一種寂寞悲涼的意境反映了唐代邊塞生活的艱苦。

  2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安慰關西老將的話,但實際上,引蘇武與關西老將類比,恰恰說明了關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古來如此。深化了詩的主題,賦予了它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賞析: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題目一作《邊情》。

  一、二兩句,先寫一位充滿游俠豪氣的長安少年夜登戍樓觀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現了他渴望建立邊功、躍躍欲試的壯志豪情。起句很有氣勢。然而,底上突然筆鋒一轉,順著長安少年的思緒,三、四句緊接著出現了月照隴山的遠景:凄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在這里服役的“隴上行人”正在用嗚咽的笛聲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說,長安少年頭腦里裝的是幻想;那么,隴上行人親自經受的便是現實:兩者的差別何等懸殊!寫到這里,作者的筆鋒又一轉:由吹笛的隴上行人,引出了聽笛的關西老將。承轉也頗頓挫有力。這位關西老將“身經大小百余戰”,曾建立過累累軍功,這不正是長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標嗎?然而老將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將,有的已成了萬戶侯,而他卻沉淪邊塞!關西老將聞笛駐馬而不禁淚流,這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這四句,是全詩的重點,寫得悲愴郁憤。關西老將為什么會有如此悲劇的遭遇呢?詩中雖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蘇武的典故,是頗含深意的。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邊上持節牧羊十九年,以致符節上的旄繐都落盡了,如此盡忠于朝廷,報效于國家,回來以后,也不過只做了個典屬國那樣的小官。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安慰關西老將的話,但實際上,引蘇武與關西老將類比,恰恰說明了關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古來如此。這就深化了詩的主題,賦予了它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清人方東樹推崇這首詩說:“起勢翩然,關西句轉收,渾脫沈轉,有遠勢,有厚氣,此短篇之極則。”(《昭昧詹言》)在十句詩中,作者把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這三種類型的人物,戍樓看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這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今日的長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隴上行人,后日的關西老將?而今日的關西老將,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隴上行人,前日的長安少年?詩的主旨是發人深省的。

  作者寫到“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這三類人物,寫到戍樓看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這三種邊塞生活場景。凄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嗚咽的笛聲,悲愴的將士,構成了一種寂寞悲涼的意境反映了唐代邊塞生活的艱苦。

  王維詩 篇6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竹里館》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畫》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相思》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雜詩三首·其二》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送別 / 山中送別 / 送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終南別業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觀獵》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送別》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送梓州李使君》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終南山》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積雨輞川莊作 / 秋歸輞川莊作》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漢江臨泛 / 漢江臨眺》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隴西行》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臨湖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渭川田家》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歸嵩山作》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秋夜曲》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雜詩三首 / 雜詠三首》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送沈子歸江東 / 送沈子福之江東》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過香積寺》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田園樂七首·其六 / 閑居》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老將行》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春中田園作》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青溪 / 過青溪水作》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酌酒與裴迪》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桃源行》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朝因折楊柳,相見洛陽隅。——《雜詩》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西施詠》

  雙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雜詩》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田園樂七首·其四》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山居即事》

  厭見千門萬戶,經過北里南鄰。——《田園樂七首·其一》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隴頭吟》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余。——《洛陽女兒行》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田園樂七首·其五》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白石灘》

  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田園樂七首·其二》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息夫人》

  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園樂七首·其三》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書事》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 送別》

  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送邢桂州》

  王維詩 篇7

  《木蘭柴》原文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柴》注釋

  ①木蘭:落葉喬木,葉互生,倒卵形或卵形,開內白外紫大花。

  ②斂余照:收斂了落日的余暉。

  ③彩翠:鮮艷翠綠的山色。

  ④夕嵐:傍晚山林的霧氣。

  ⑤無處所:飄忽不定。

  《木蘭柴》譯文

  秋日的山頂銜著半輪殘陽,很快只留下一抹余輝,晚霞把金光涂抹在每一片樹葉上,閃爍鮮亮,展露著秋天山林中斑斕的艷麗。在夕照中,倦飛的鳥兒鼓動著翠羽,鳴叫著互相追逐遁入山林,沒入薄薄的山嵐之中。

  《木蘭柴》賞析

  王維在觀照景物時,特別注意對景物的光與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過夕照中的飛鳥、山嵐和彩翠的.明滅閃爍、瞬息變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現,來表達出事物都是剎那生滅、無常無我、虛幻不實的深深禪意。

  《木蘭柴》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公元721年(開元九年)中進士第一,為大樂丞,累官至給事中。公元756年(天寶十五載),為安史亂軍所獲,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詩現存約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有《王右丞集》。

  王維詩 篇8

 

  兩首《雜詩》

  王維

  (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1)這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寫作角度明顯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2)從語言方面分析這兩首詩的特點。(4分)

  (1)這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寫作角度明顯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詩(一)是家里人(或女方)詢問船家是否有離家人(或男方)的來信;詩(二)是離家人(或男方)詢問家中情況(或變化)(4分)

  (2)從語言方面分析這兩首詩的特點。

  答:這兩首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淡到了極點,詩味反而更醇厚。從問句中可見其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4分)

  閱讀練習二:

  1.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寫作角度明顯不同,請簡要賞析。(6分)

  2.為什么詩㈡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只寫花而不寫人?(5分)

  3.這兩首詩在語言風格和句式運用上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6分)第一首詩從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筆,(1分)她見有船從江南來,便急不可耐地問船家,是否捎來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1分)。寫女方對男方的思念(1分)。第二首詩從男方立言,(1分)他見到家鄉有人來,急問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開了沒有(1分)。這是寫男方對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對故鄉的思念(1分)。

  2.詩人選取典型細節,用借代手法(1分),以花(或梅花寒梅)代指親人和家中的一切,問花是表達思親懷鄉之情(2分),這樣寫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2分)。

  3.語言風格上,質樸清新,口語入詩,平淡而雋永。句式運用上,以文句結尾,可見對親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盡而意無窮。

  作者:

  王維(701-761),字摩詰( ji),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崇信佛教,人稱詩佛,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后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詩 篇9

  竹里館

  作者:王維 年代:唐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暢以沙際鶴,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閑。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東溪玩月

  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端。萬木分空霽,流陰中夜攢。

  光連虛像白,氣與風露寒。谷靜秋泉響,巖深青靄殘。

  清燈入幽夢,破影抱空巒。恍惚琴窗里,松溪曉思難。

  賦得秋日懸清光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圓光含萬像,碎影入閑流。

  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余輝如可托,云路豈悠悠。

  清如玉壺冰

  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凈外疑虛。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余。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王維詩 篇10

 

  全文: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詩注釋

  ⑴君:對對方的尊稱,您。

  ⑵故鄉:家鄉,這里指作者的故鄉。

  ⑶來日:來的時候。

  ⑷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⑸寒梅:冬天綻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全詩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全詩賞析

  雜詩三首其二這首詩表現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于言表。本詩信手拈來,自然天成。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一句看起來是問家鄉的情況,但詩人只是籠統的以“故鄉事”來設問,可是問什么好呢?詩人心里滿腹的問題竟然不知從何問起。于是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的躊躇,對方的詫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問倒令對方感到困惑,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時梅花開沒開花?想必讀者對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這樣一問,才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詩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說起,對家鄉的思念竟在這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之中。這是詩人留給人們的空白,讓讀者去想象。

  王維詩 篇11

  1、山中 ——王維

  溪清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2、山居秋螟——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山居即事——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4、書事 ——王維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5、送禰郎中——王維

  東郊春草色,驅馬去悠悠。況復鄉山外,猿啼湘水流。

  島夷傳露版,江館候鳴騶。卉服為諸吏,珠官拜本州。

  孤鶯吟遠墅,野杏發山郵。早晚方歸奏,南中才忌秋。

  6、送錢少府還藍田 ——王維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賦,目送老萊衣。

  每候山櫻發,時同海燕歸。今年寒食酒,應是返柴扉。

  7、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8、桃源行——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山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王維詩 篇12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一顆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它的成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就象魯迅所說的:“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圣,大可不必動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凡詩歌,讀起來都會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節奏美,能陶冶人的情操,開闊人的心胸,更不用說唐詩了。唐詩是我們的文化瑰寶,不僅在我們國內,在國外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聽到外國中文課的同學們可以順口背上幾首唐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或‘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很驚喜,因為那很有一種‘根’的感動。”①從小就喜歡讀唐詩,雖然大半是讀不出詩中的韻味,但每次讀,都會覺得在情感得到了升華,特別是讀王維的詩歌。我不是很開朗的人,甚至有時會感到淡淡的哀愁和孤獨,雖說唐詩有很多詩歌都能讓人變得開明起來,如李白就是一個充滿樂觀主義的浪漫派,“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等等是多么的開闊,多么的自信,但在這種自信中難掩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不可一世,這種性格,在當時的社會里,難免要遭殃的。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自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慈悲,但難免有點悲觀,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都體現了詩圣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胸襟,但讀著會讓人有點壓抑,因為我本身就是個不開朗的人,如果在我郁悶的時候再讀杜甫的詩,眼前一堆堆的白骨,我想我心情會更加沉重的。所以和李白、杜甫等人相比,我更喜歡王維的那種內斂式的樂觀,不輕狂、不自卑。

  王維是盛唐詩歌的一個偉大詩人,按稱號來稱,他是“詩佛”,因為他的詩中包含很多禪宗思想,他的詩中多“空”字,包含許多出世入世的句子就其作品而言,是蘇軾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曾被唐代宗稱為天下文宗。可見,雖然王維在詩歌的成就沒有李白、杜甫的大,但也是在詩歌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王維的'詩歌涉及面很廣。

  一、真摯感人的送別詩

  王維送別詩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以樸實的語言,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惜別之情,而后被一唱三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的首二句點明送別的時令、地點、景物;三、四句寫惜別。前兩句為送別創造一個愁郁的環境氣氛,后兩句再寫頻頻勸酒,依依離情。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唐時即被譜成《陽關三疊》,歷代廣為流傳。“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因為飽含深情、對友誼真誠中肯,在送別的時候殷殷勸酒,依依惜別,幾許悲壯,幾許蒼涼!酒是離別的曲,在離別之際,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只好借助“酒”來代替“我”的千叮萬囑。“西出陽關無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是知己。“無故人”既是說朋友走了,沒有了“我”這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惋惜自己得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離別,離別了,誰還能像我們理解彼此一樣理解對方呢?所以學過這句詩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被它的魅力所感染。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送別》“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表現了“我”和友人的共同點:心胸坦蕩,志趣高雅,胸懷開闊。“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送別詩都深入人心,無論是哪個階層,哪個職位都會對這些感人的詩歌大加稱贊的。

  二、曠逸豪放的邊塞詩

  《隴西行》“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送別詩都寫出了詩人的豪氣。確實,詩人是一個曠逸豪放的詩人。透過這些詩歌也可以看到盛唐人胸懷寬廣,充滿自信,思想活躍的。

  三、美如畫卷的山水詩

  最能代表王維風格的莫過于他的山水詩了,他的山水詩真的是文清似水,詩美如畫,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高揚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力。

  和孟浩然的身心俱隱不同,王維是個亦官亦隱的隱士,是心隱,在仕隱間只一步之遙,他信奉佛教,內心平和,很多詩歌都充滿了禪理,難怪被稱為“詩佛”。隱士文化古來有之,對隱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很多文人志士的追求。如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等就是一個追求隱士生活的杰出代表。王維雖然沒有身隱,但卻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于后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我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其中,寫鄉村景物和農家生活的田園詩充滿著牧歌情調,表現他閑逸蕭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適的心境。他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豐采上都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維的山水詩顯著標志是在于自覺追求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和以形寫神的創作方法。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詩寫作者歸嵩山之所見所聞,充滿空明鏡界和寧靜之美,充分表現其歸隱山林生涯的悠然,和不再與聞世事之悠然。整首詩的基調是昂揚情思、明朗基調,不纖弱,不低沉、不頹廢的。這點跟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有相似之處。一陣新雨后,山上變得更加清明幾凈,一切都顯得是那么明亮,富有生命力。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照耀在松林間,泉水從石頭處緩緩流出,那些浣女、漁夫工作了一天,得到滿足后快樂地哼著歌。最后才點明詩人的意思——歸隱。這首詩有遠景近景,仰視俯視,冷色暖色,人聲水聲,把繪畫美、音樂美與詩歌美充分地結合起來,創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詩境。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精神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真是一幅美如畫卷的圖畫。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中著意描寫了作者獨處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陽的斜暉,透過密林的空隙,灑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紛繁的自然景物中,詩人捕捉到最引人入勝的一瞬間,有簡淡的筆墨,細致入微地給出一幅寂靜幽清的畫卷,意趣悠遠,令人神往。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王維早年對功名也充滿熱情和向往,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只不過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對統治者、官場失望,才有意于禪宗,想借以擺脫俗世的煩擾,不過這也倒沒有使他消沉、頹廢,而是以一種沖淡的態度面對這一切。

  王維還有很多山水詩,這里就不一一述說。

  很多詩人描寫山水詩。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是個身心俱隱的人,是真正的隱士,但有點消極避世的意味。

  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流露出儒家思想,但和王維沖淡不同的是,柳宗元“機心”未忘,并由此帶來憂傷與悲憤,這是柳詩中常見的意境。

  李白的山水詩《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去,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物我合一的藝術思維,還充滿逍遙游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濃厚的游仙色彩,這是和王維的現實觀點不同的。

  好的詩歌能陶冶人的情操,開闊人的胸襟。一個人感覺到空洞的時候,拿起詩歌讀一讀,會對我們的身心有莫大的好處,特別是王維的詩歌,詩滲禪意,流動空靈。

  王維詩 篇13

  《伊州歌》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的深切感情,我們一起來看看《伊州歌》的原文及作者簡介。

  《伊州歌》原文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馀。

  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

  《伊州歌》注釋

  伊州歌:樂府曲調名。王維的這首絕句是當時梨園傳唱的名歌,語言平易可親,意思顯豁好懂,寫來似不經意。這是藝術上臻于化工、得魚忘筌的表現。伊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

  “清風”句:此句《樂府詩集》作:“秋風明月獨離居。”以樂景寫哀,雖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圓”。只能給獨處人兒增添凄苦。苦:極甚之詞。苦相思:相思之極。

  蕩子:指丈夫。

  從戎(róng):從軍。

  十載馀(yú):極言其從戎之久。

  征人:丈夫。

  數:屢次,常常。

  附書:《樂府詩集》作“寄書”。

  《伊州歌》譯文

  在清風明月之夜,我想念你極了。浪蕩的人啊,你從軍十多年了。

  你出征時,我再三囑咐過你了,當鴻雁南歸時,你千萬要托它捎封家信回來啊!

  《伊州歌》賞析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馀”兩句,展現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遠征丈夫的情景。詩句使人想起古詩人筆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的`意境。這里雖不是春朝,卻是同樣美好的一個秋晚,一個“清風明月”的良宵。雖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給獨處人兒更添凄苦。這種借“清風明月”以寫離思的手法,古典詩詞中并不少見,王昌齡詩云:“送君歸去愁不盡,可惜又度涼風天。”到柳永詞則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意味雖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虛設”等等意思,在王維詩中表現更為蘊藉不露。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別就是十來年,可見“相思”之“苦”。但詩中女子的苦衷遠不止此。

  “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兩句運用逆挽(即敘事體裁中的“倒敘”)手法,引導讀者隨女主人公的回憶,重睹發生在十年前一幕動人的生活戲劇。也許是在一個長亭前,那送行女子對即將入伍的丈夫說不出更多的話,千言萬語化成一句叮嚀:“當大雁南歸時,書信可要多多地寄啊。”“殷勤囑”,要求是“數(多多)附書”,足見女主人公盼望期待之急切。這一逆挽使讀者的想象在更廣遠的時空馳騁,對“苦相思”三字的體味更加深細了。

  末兩句不單純是個送別場面,字里行間回蕩著更豐饒的弦外之音。特別把“歸雁來時數附書”的舊話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頻有家書寄內,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郵遞條件遠不那么便利;最初幾年音信自然多一些,往后就難說了。久不寫信,即使提筆,反有不知從何說起之感,干脆不寫的情況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況就更難說了。可見,那女子舊事重提,不是沒有原因的。“苦相思”三字,盡有不同尋俗的具體內容,耐人玩索。

  進一步,還可比較類似詩句,岑參《玉關寄長安主簿》:“東去長安萬里余,故人何惜一行書”,張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云間一紙書”。岑、張句一樣道出親友音書斷絕的怨苦心情,但都說得直截了當。而王維句卻有一個回旋,只提叮嚀附書之事,音書阻絕的意思表達得相當曲折,怨意自隱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此詩藝術構思的巧妙,主要表現在“逆挽”的妙用。然而,讀者只覺其平易親切,毫不著意,娓娓動人。這正是詩藝爐火純青的表現。

  《伊州歌》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公元721年(開元九年)中進士第一,為大樂丞,累官至給事中。公元756年(天寶十五載),為安史亂軍所獲,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詩現存約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有《王右丞集》。

【王維詩】相關文章:

王維的詩10-20

王維詩07-28

王維的詩全集11-03

王維田園的詩10-25

王維的詩相思03-10

雜詩王維08-23

王維送別詩07-20

王維的贈別詩12-25

王維的送別詩03-21

王維寫的詩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