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維《夷門歌》注釋翻譯與賞析
《夷門歌》是唐朝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夷門歌》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王維《夷門歌》注釋翻譯與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夷門歌
王維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
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
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
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⑴夷門:戰國時期,魏國都城大梁的東門。這首詩中所歌頌的侯嬴是夷門的守門官,故名為《夷門歌》。
⑵七雄:戰國時期七個主要的諸侯國齊、楚、秦、燕、趙、魏、韓合稱“戰國七雄”。雄雌:即勝負。
⑶紛紛:紛亂。
⑷“秦兵”二句:秦軍在長平之戰大破趙軍后,乘勝包圍邯鄲。平原君夫婦多次寫信向魏國及信陵君求救。魏王畏懼秦國,雖命晉鄙領兵十萬駐扎于鄴,但是僅僅觀望,不敢出兵相救。信陵君屢次勸諫魏王,魏王均不聽。邯鄲:戰國時期趙國都城,即今河北邯鄲。平原君:當時趙王惠文王的弟弟,戰國四公子之一,也是信陵君的姐夫。
⑸公子:即信陵君,魏王的弟弟公子無忌,也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嬴:即侯嬴,魏國的隱士,當時是魏國都城大梁的守門官。駟馬:四匹馬拉的車子。轡:韁繩。《史記·魏公子列傳》載魏有隱士名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⑹亥:朱亥。屠肆:屠宰市場。鼓刀:操刀。鼓:揮舞。
⑺抱關者:守門人。
⑻“非但”二句:寫二人幫助公子竊符救趙的豪俠仗義之舉。信陵君于魏王寵姬如姬有恩,侯嬴于是為信陵君獻計,請如姬幫忙從魏王臥室中偷出兵符,準備奪晉鄙之軍救趙卻秦。如姬果然竊得兵符。公子行前,侯嬴又說:“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使合了兵符,但是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向王請示,事情就危險了。”于是讓他的朋友大力士朱亥和公子一起去,準備在晉鄙不聽時擊殺他。侯嬴又對公子說:“我年老了,不能跟隨公子。等公子到達晉鄙軍時,我將自剄以謝公子。”公子至鄴,假稱魏王派自己來代替晉鄙。晉鄙果然懷疑,朱亥遂以大鐵椎擊殺晉鄙。公子統帥晉鄙軍,進擊秦軍,秦軍解邯鄲之圍而去。
⑼“向風”二句:寫侯嬴果然自刎,贊美他的仗義輕生,慷慨任俠。《晉書·段灼傳》:“七十老翁,復何所求哉。”
賞析:
《夷門歌》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七言詩。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王維在創作過程中既立足于詩歌本身的創作規律,又充分借鑒史書的篇章結構、春秋筆法等創作手段,使詩作達到了"詩具史筆,史蘊詩心"的藝術境界。《夷門歌》也因此成為一首久傳不衰的詠史詩絕唱。
題材的因襲,包括不同文學形式對同一題材的移植、改編,都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王維《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門歌》同樣也是故事新編式的杰作。
此詩題材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但從《魏公子列傳》到《夷門歌》,有一重要更動:故事主人公由公子無忌(信陵君)變為夷門俠士侯嬴,從而成為主要是對布衣之士的一曲贊歌。從藝術手法上看,將史傳以二千余字篇幅記載的故事改寫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敘事詩,對題材的重新處理,特別是剪裁提煉上“縮龍成寸”的特殊本領,令人嘆絕。
詩共十二句,四句一換韻,按韻自成段落。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四句交代故事背景。細分,則前兩句寫七雄爭霸天下的局勢,后兩句寫“竊符救趙”的緣起。粗線鉤勒,筆力雄健,“敘得峻潔”(姚鼐)。“何紛紛”三字將攻城殺將、天下大亂的局面形象地表出。傳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趙都)”,詩只言“圍邯鄲”,然而“益急”二字傳達出一種緊迫氣氛,表現出趙國的燃眉之“急”來。于是,與“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輕描淡寫,對照之下,又表現出一種無援的絕望感。
趙魏唇齒相依,平原君(趙國賢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無論就公義私情而言,“不救”都說不過去。無奈魏王懼虎狼之強秦,不敢發兵。但詩筆到此忽然頓斷,另開一線,寫信陵君禮賢下士,并引入主角侯生。“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信陵君之禮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圍趙之前,故這里是倒插一筆。其作用是,暫時中止前面敘述,造成懸念,同時運用“切割”時間的辦法形成跳躍感,使短篇產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文接敘救趙事時,給讀者以一種隔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感覺。信陵君結交侯生事,在《史記》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繪聲繪色的描寫。詩中卻把諸多情節,如公子置酒以待,親自駕車相迎,侯生不讓并非禮地要求枉道會客等等,一概略去。單挑面對侯生的傲慢“公子執轡愈恭”的細節作突出刻畫。又巧妙運用“愈恭”“愈下”兩個“愈”字,顯示一個時間進程(事件發展過程)。略去的情節,借助于啟發讀者的聯想,得到補充,便有語短事長的效果。兩句敘事極略,但緊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復,又出人意外地詳。“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傳中人物原話。“點化二豪之語,對仗天成,已征墨妙”(趙殿成《王右丞詩集箋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態躍然紙上,頗富戲劇性。兩句妙在強調二人卑微的地位,從而突出卑賤者的智勇;同時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貴驕士的精神。兩人在竊符救趙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故強調并不多余。這段的一略一詳,正是白石道人所謂“難說處一語而盡,易說處莫便放過”,貴在匠心獨運。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后一段專寫侯生,既緊承前段又遙接篇首,回到救趙事上來。“獻奇謀”,指侯嬴為公子策劃竊符及賺晉鄙軍一事,這是救趙的關鍵之舉。“意氣”句則指侯嬴于公子至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事。其自刎的動機,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屬多余,故作者著力表現這一點。末二句議論更作波瀾,說明侯生義舉全為意氣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邁,有濃郁抒情風味,故歷來為人傳誦。二句分用謝承《后漢書》楊喬語(“侯生為意氣刎頸”)和《晉書·段灼傳》語(“七十老公復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覺,用事自然入妙。詩前兩段鋪敘、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則以“非但”、“兼將”遞進語式,把詩情推向高峰。以樂曲為比方,有的曲子結尾要拖一個尾聲,有的則在激越外戛然而止。這首詩采取的正是后一種結尾,它如裂帛一聲,忽然結束,卻有“慷慨不可止”之感,這手法與悲壯的情事正好相宜。
把一個有頭有尾的史傳故事,擇取三個重要情節來表現,組接巧妙,語言精煉,人物形象鮮明,是《夷門歌》藝術上成功之處。這首詩代表著王維早年積極進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揚眉吐氣的時代,這時出現為數不少的歌詠游俠的詩篇,決不是偶然的。《夷門歌》故事新編,溶入了新的歷史內容。吳汝綸評此詩“敘古事而別有寄托”,是很有見地的。
創作背景
此詩題材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詩人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大膽改動,巧妙剪裁,寫成一首微型敘事詩。此詩代表著詩人早年積極進取的一面。
名家點評
清人吳汝綸評:“敘古事而有寄托,意在言外,故佳。”
《王孟詩評》:顧云:容易數語,悉盡曲折。
《批點唐詩正聲》:逸氣豪俠,自是一格。
《唐詩訓解》:用段灼語,渾然如自已出。
《唐詩歸》:鐘云:取其一結(末句下)。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取其用成語渾融。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亥為屠肆”二句,太史公韻語。結用成語渾融。
《唐賢三昧集箋注》:七古句法,大約以三平為正調,平韻到底者,尤宜多用此調,句乃不平弱。顧云:太史公本傳宛轉千馀言,而此敘事數語,極簡要明盡。又嘉公子無忌之重客,亥贏之任俠,溢于言外。結尤斬絕有力量,妙甚。
《唐賢清雅集》:樸實說去,自然渾勁,何等氣骨!
《昭昧詹言》:主摩詰《夷門歌》“亥為屠肆”二句,與古文浮聲切響一法。“非但慷慨”以下,轉出波瀾議論。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一,累官至給事中。安史亂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兼通音樂,工書畫。存詩約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王維《夷門歌》注釋翻譯與賞析】相關文章:
王維伊州歌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4-21
《鹿柴》王維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0-21
王維《秋夜獨坐》注釋翻譯與賞析08-24
王維《出塞作》注釋翻譯與賞析05-04
《田園樂》王維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3-22
王維《漢江臨泛》注釋翻譯與賞析08-18
《書事》王維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1
王維鹿柴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2-28
王維《新晴野望》注釋翻譯與賞析07-27
王維鹿柴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