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望廬山瀑布古詩鑒賞
《望廬山瀑布》全詩融情于景。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洋溢著詩人昂揚激進的思想,蘊含著他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切感情。詩人豐富獨特的想象,使全詩的字里行間飄蕩著浪漫主義的色彩。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首為蘇東坡稱贊的“仙詞”。
一、“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部,因其峰尖圓,狀如博山香爐,加上峰頂終年云霧如香煙繚繞,頗具香爐之神。這句詩是寫香爐峰的奇麗景色,為瀑布勾勒一幅壯美雋逸的背景圖畫。香爐峰上之山石多為紫褐色,兼有云母頁巖,山頭常年云霧升騰,在陽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因此遠遠望去會有“紫煙”繚繞之感。這里的“香爐”、“紫煙”無疑是景物名稱的偶然巧合,但是經過詩人似乎漫不經心的一筆巧借、點化,卻增添了動感。這里的勾勒環境,其實并不單純為了描繪美景,而是借此來寄情托意,將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煙縹緲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唯其如此,才更能顯示出“謫仙人”李白那飄逸、豪放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在這句中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靜態的描寫了太陽照在云霧繚繞的香爐峰上呈現出紫色的云彩的景象。在這句中用了動詞“生”字應理解為生成、化作的意思。
二“遙看瀑布掛前川”
把遙望中開先瀑布的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里的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突現了遠望中瀑布的靜態感、其燦若珠簾、潔如白練的壯美感。這樣,在雄闊的背景中勾出珠簾垂空、直瀉潤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詩歌景中有聲、以靜顯動的氣韻。這句中用了一個動詞“掛”字靜態的描寫了遙望中的瀑布,很形象的把垂直而下的廬山瀑布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 飛流直下三千尺”
詩人扣緊瀑布的噴涌, 通過“飛流”、“直下”兩個極有氣勢的動詞和“三千尺”這個富于夸張的數量詞,把瀑流之湍急、沖力之猛烈、聲勢之宏大,展現于讀者眼前。在這突如其來的氣勢面前,第四句妙筆的生發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句中的動詞“飛”字動態的描寫了廬山瀑布,把奔騰跳躍、騰空直下的瀑布很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四、“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人巧借銀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飛動的氣勢。此處的“疑”字分外傳神,它既真切地傳達了詩人仰觀飛瀑時一剎那間的心靈感受,又符合開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實際。它在青玉峽之上游約二華里處,位于香爐峰之左前側,其正后方沒有峰巒遮擋,瀑流自開先峰脊直瀉而下,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來”的感覺。李白是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大師,這首詩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精神、激奮的愛國熱情和橫空飄逸的才氣。詩人積極浪漫地調動想象、夸張、比喻等藝術手法來突現廬山開先瀑布的變幻多姿和雄奇壯觀,把瀑布描繪成了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
這首山水小詩,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發著人們對廬山風光的向往和祖國山河的熱愛;而廬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隨同這首詩,宛如天上皎潔明亮的銀河,在作者眼前閃閃發光,永不消逝。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總體而言,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夸張瀑布的壯觀,可以說字字珠磯,無一虛設。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望廬山瀑布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望廬山瀑布》鑒賞11-24
古詩《望廬山瀑布》10-07
《望廬山瀑布》古詩10-02
望廬山瀑布古詩07-14
望廬山瀑布古詩07-19
李白《望廬山瀑布》鑒賞07-15
望廬山瀑布古詩的詩意11-06
古詩《望廬山瀑布》的解釋10-18
《望廬山瀑布》古詩原文10-13
《望廬山瀑布》古詩翻譯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