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勃的滕王閣詩鑒賞
導語: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家喻戶曉的,也正因為這篇文章的影響力太大,導致王勃所寫的《滕王閣詩》相對沒那么多人知道,但是《滕王閣詩》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詩作。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的《滕王閣詩》鑒賞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運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達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后,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云”二字有意無意地與上文的“南浦云”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里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這首詩一共只有五十六個字,其中屬于空間的有閣、江、棟、簾、云、雨、山、浦、潭影;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它們都環繞著一個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拱月的作用。
唐詩多用實字(即名詞),這與喜歡多用虛字(尤其是轉折詞)的宋詩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三四兩句中,除了“飛”字和“卷”字是動詞以外,其余十二個字都是實字,但兩個虛字就把十二個實字一齊帶動帶活了,唐人的善用實字,實而不實,于此可見。
另外,詩的結尾用對偶句法作結,很有特色。一般說來,對偶句多用來放在中段,起鋪排的作用。這里用來作結束,而且不象兩扇門一樣地并列(術語稱為扇對),而是一開一合,采取“側勢”,讀者只覺其流動,而不覺其為對偶,顯出了王勃過人的才力。后來杜甫的七言律詩,甚至七言絕句,也時常采用這種手法,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梢娡醪獙μ圃姲l展的影響。
滕王閣介紹
滕王閣與黃鶴樓、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中國古典建筑的巔峰代表之作,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為南方現存唯一一座皇家建筑。李元嬰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省 滕州故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 洪州,又筑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后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清閣頻頻遭災
自清世祖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260年間,興廢頻繁達十三次之多。其中毀于火災七次,遭兵燹兩次,自然損壞而傾圮四次。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規模均低下,采用一些民間的作法。晚清之閣有照片可考。
建筑特色:木結構,歇山重檐,黑瓦木柱,無彩繪。有牌坊式的入閣正門,頗似南方寺觀。共二層,尺寸不詳。
明閣興廢七次
興廢達七次,建筑規模均低于前朝。據記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筑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據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
建筑特色:共二層 長:7丈4尺(23.014米) 闊:7丈4尺(23.014米) 高:4丈2尺(13.062米)
元閣的修建
建于城墻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兩次。
建筑形式:似宋閣,據元代繪畫考證,較宋閣高大,長闊略遜。 長:8丈8尺(27.034米) 闊:約9丈(28米) 高:4丈4尺(13.517米)
【王勃的滕王閣詩鑒賞】相關文章:
王勃《滕王閣序》附詩及鑒賞09-15
王勃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07-31
滕王閣序王勃鑒賞06-30
王勃《滕王閣序》鑒賞08-14
王勃《滕王閣詩》與《滕王閣序》賞析07-16
王勃的滕王閣序詩10-05
王勃《滕王閣詩》 賞析02-02
滕王閣序的詩-王勃06-19
王勃《滕王閣》詩歌原文鑒賞08-04
王勃《滕王閣序》原文及鑒賞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