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與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與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一作“蜀州”。據《舊唐書·地理志》:“劍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縣置。”垂拱二年為公元686年,其時王勃已去世十年,故當以“蜀川”為是。
⑵城闕(què ):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現在的陜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雍、塞、翟三國,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輔三秦:一作“俯西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
⑶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
⑷君:對人的尊稱。
⑸宦(huàn)游:出外做官。同:一作“俱”。
⑹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中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⑺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并鄰,近鄰。
⑻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⑼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這句意思是像小兒女那般揮淚告別。
【作者簡介】:
王勃簡介與生平(本站最新考證) 王勃描寫天地山水的詩 。
【朗讀節奏劃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寫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約作于乾封(唐高宗年號,公元666年正月—668年二月)年間,是王勃為送別一位到蜀地任縣令的杜姓朋友而作,是其游蜀之前供職于長安時期的作品。
【翻譯】: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內有一知己朋友,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
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翻譯二】:
在三秦護衛著的長安城,遙望五津的風塵煙霧。
跟您離別的心情是一樣的,因為我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內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像近鄰一樣。
不要在分別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樣,一起哭得淚水沾濕了手巾。
【簡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此詩形式整齊,平仄協調,對仗工穩。首聯寫景,描繪送別時的環境;次聯點題,突出詩人自己與杜少府的共同點;頸聯是全詩的核心,強調友誼的真誠與持久,鼓勵友人樂觀對待人生,展現出詩人的寬廣胸襟;尾聯繼續勸勉朋友,壯其行色,鼓其勇氣。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詩人以樸實、洗練的語言,表達出真實、自然、親切、豪爽的感情,體現出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賞析】:
該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千古傳誦,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輔”,輔佐,這里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于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于幾席,覽千春于瞬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這首詩運用這種手法,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別詩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酒盞是不相同的。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這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開頭如千尺懸瀑,從云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一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氣象闊達,志趣高遠,表現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有的于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這首詩是采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欣賞古代詩歌,特別是象五律這樣既嚴整又短小的詩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還要領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頓挫、騰躍,變化和發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
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一股新鮮的氣息。初唐是我國古代一個強盛王朝的開端。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高峰。延續二百年左右的詩歌的大革新、大發展是以初唐為濫觴的。王、楊、盧、駱等當時的詩壇健將是較早出現的開拓者。首先,他們反對唐初那種從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的詩風。楊炯說,王勃“嘗以龍朔初歲,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病,提倡剛健的詩風的。就拿王勃的這首詩來說,該詩一洗綺麗之習,質樸雄渾,橫溢奔放,曾使那時的讀者耳目一新。這種詩風爾后就大大發展起來,成為盛唐詩壇的一種主導的風格。其次,他們對新詩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以五言律詩為例,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和盛行起來的新詩體,在王勃等人的筆下已經開始嘗試和形成了。王勃的這首詩,就是二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再讀一讀王、孟的五律,進而讀一讀李,杜的五律,就會發現這種新詩體在有唐一代的發展如大江奔流,一脈相承,而越往前去波瀾越壯闊。
詩杰王勃
王勃(649/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初唐時代的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
詩杰王勃的生平
永徽元年(650年)出生。王勃出身世家,是隋煬帝時經學大儒王通的孫子,詩人王績的侄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天下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王勃寫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數升,然后暢飲酒酣,引被覆面臥,待酒醒時“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之“腹稿”。
麟德元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劉祥道大為贊賞,向朝廷表薦,麟德三年(666年),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后任虢州參軍。王勃私匿罪奴曹達,被告發。王勃懼事泄,殺曹達,以“擅殺官奴”論死。其父受牽連貶官交趾(今越南北部)縣令。不久,王勃遇大赦,僅去官職,上元二年渡舟前去交趾省親,次年(上元三年)秋返回廣州,渡海溺水而死,一說溺水被救起,不久驚嚇而死,年僅二十七歲。許多從事漁業、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稱他為水仙王,供奉于船上、港口、河邊。
王勃的詩多描寫個人生活、抒發個人情志;也有一些抨擊時弊,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貴族的不滿之作;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工于五律、五絕,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以其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他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啟》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茍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對初唐文壇的風氣轉變起了很大作用。
詩杰王勃的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滕王閣序》
詩杰的代表作
王勃的詩文集原有30卷,現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詩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閣序》。關于〈滕王閣序〉的由來,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原來閻公本意是讓其婿孟學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憤然離席,至配室更衣,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于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另有:
《漢書指瑕》十卷
《周易發揮》五卷
《次論語》十卷
《舟中纂序》五卷
《大唐千歲歷》若干卷
《皇帝八十一難經注》若干卷
《合論》十卷
《玄經傳》若干卷
《續文中子書序詩續》若干篇
都已亡佚。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譯與賞析】相關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翻譯-賞析10-12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譯10-2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文及翻譯10-2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賞析 王勃11-28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0-1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譯賞析11-04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譯及賞析10-3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12-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