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童話的特點分析和探究
幼兒童話欣賞心理特點初探
童話作為最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文學體裁,一直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長期以來,人們對幼兒(欣賞主體)在欣賞童話作品時究竟有哪些特點缺少專門的研究,這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童話欣賞活動的盲目性、程式化和簡單化。為此,筆者以文學心理學、審美心理學以及兒童文學接受的有關理論為基礎,對3—6歲幼兒在童話欣賞過程中的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審美心理特點進行質與量相結合的研究,以期為幼兒童話欣賞教育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幼兒童話欣賞的特點
在研究中,筆者根據童話的情節發展和情感變化的結構,選擇了簡單型、重復型和復雜型三類童話(依次為《小螞蟻和豆芽兵》《會動的房子》和《白色的蛋》),讓3—6歲幼兒(每個年齡組抽樣選取20名幼兒,共60名幼兒)傾聽童話錄音。筆者隨時觀察、記錄幼兒在聽故事時的表情和行為,并要求幼兒聽完錄音后完成以下任務:
①在與故事內容有關和無關的備選小圖片中,挑選出與故事有關的人物、事件、背景圖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排列順序,再要求幼兒把聽到的故事完整地講一遍,以了解幼兒對故事內容的感知情況;
②把故事的'最后一段內容畫成圖畫,再對圖畫進行解釋,以了解幼兒在符號與表象的轉換中,為故事添加了哪些想象的成分;
③在與故事內容有關的和無關的擬人化“人物情緒臉譜圖”中,根據故事情節挑選合適的情緒臉譜圖,并用語言描述,以了解幼兒對人物情緒的識別能力和匹配能力;
④針對故事人物回答“你喜歡誰?為什么?不喜歡誰?為什么”,以分析幼兒對故事寓意的理解。通過小樣本的調查,筆者初步發現3—6歲幼兒的童話欣賞具有如下心理特點。
(一)感知的特點
筆者在“感知”項目的調查中發現:
①在對人物的感知上,3—4歲幼兒都知道作品中有哪些人物,但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為以及心理活動等細節缺乏完整把握;5—6歲幼兒對作品所有人物細節的感知才逐漸豐富起來。
②在對環境的感知上,幼兒普遍能感知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但3—4歲幼兒對環境尚不能準確把握,如在故事《小螞蟻和豆芽兵》中,他們把小螞蟻、螞蟻爸爸媽媽和螞蟻哥哥姐姐一起隨意地放進紅手套房子里;5—6歲幼兒則能按故事原文把螞蟻們擺放在各自的“房間”。
③在對情節的感知上,多數3-4歲幼兒常常只記住作品的高潮,忽視作品的開頭和結局,有的還顛倒了事件的順序;5—6歲幼兒對情節感知能力很強,能將童話的所有事件有序地、完整地講述出來。另外,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情節”感知項目上的平均分都要大大高出“人物”“環境”感知項目,這是因為幼兒往往對傳奇般的、新鮮的、刺激的故事情節發展有一種預期。同時,幼兒更易接受也更加喜歡聲音、色彩等形式美特征鮮明的童話作品,這一點在年齡越小的幼兒身上體現得越明顯。
(二)想象的特點
從調查結果看,幼兒童話想象有兩個傾向:
①自我性,即幼兒在接受作品時,往往把自我的、主觀的經驗投射到作品中,因而常常出現一些與故事無關的聯想。這些情節是原文中沒有的,但完全是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的再現,說明他們的想象帶有自我的、主觀的色彩。
②游戲性,即兒童接受文學作品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將作品中的人物轉化成手中的玩具,然后進行一場搭積木式的游戲活動。筆者在調查中觀察到,幼兒如同“搭積木”一般,把“小螞蟻”“甲殼蟲”和“豆芽兵”當成手中的玩具,邊畫邊講,邊講邊畫,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故事一一描繪出來。
(三)理解的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幼兒的童話理解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提高。一方面表現為從自我經驗層面向社會價值層面發展,具體來看,3—4歲幼兒只能從自身經驗出發進行理解,如問到喜歡誰時,多數幼兒回答喜歡小螞蟻。追問為什么喜歡小螞蟻時,有的說:“因為可以拿到手上玩。”有的說:“因為小螞蟻不咬人。”這時,他們的理解常常和作品的意蘊沒有多大關系。5—6歲幼兒開始能從社會價值層面理解作品,真正感受到作品蘊涵的所謂“人性”的東西,他們幾乎一致地選擇了“豆芽兵”,因為“豆芽兵幫助小螞蟻趕走甲殼蟲,幫助小螞蟻搬房子”。另一方面表現為從具體形象向理性抽象過渡,但仍然以形象性的理解為主。他們的理解是和作品中的形象分不開的。而少數5—6歲幼兒能離開具體形象,作出概念性的理解,如:“粗心大意不好。”“關心幫助別人是好的。”
(四)情感的特點在研究中,“情感”項目調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情感共鳴,二是情感識別。幼兒在情感共鳴方面表現出兩個特點:
①易“入”難“出”,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達到了“忘我”“入迷”的境界,幼兒忘記了這是一個虛構的、不真實的童話世界。比如他們在傾聽和復述《小螞蟻和豆芽兵》時,表情、語調和語氣一直隨著“小螞蟻”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為什么幼兒欣賞作品時情感如此投入呢?美國文學理論家喬治·普萊認為,“在他們接觸文學作品的時候,甚至不能很好地將現實生活和藝術世界區分開來,他們時常將藝術中描寫的人物、事件當作真實的現實來感知。”
②有一定的年齡差異,5—6歲幼兒比3—4歲幼兒情感反應強烈。3—4歲幼兒在傾聽和復述故事時,面部表情遠遠不如5—6歲幼兒豐富,甚至有些年齡較小的幼兒聽著聽著就走神了。在情感識別方面,3—4歲幼兒中近半數只能識別童話中大多數人物的情感模式,只有個別幼兒能識別作品中全部人物的情感模式;5—6歲幼兒中有半數以上能識別作品中全部人物的情感模式。因此,年齡較大的幼兒產生的情感共鳴也相應地要強烈許多。
【幼兒童話的特點分析和探究】相關文章:
朱自清《背影》散文主題和寫作特點分析07-17
汪曾祺散文的特點分析05-23
分析《離騷》的藝術特點07-12
背影寫作特點分析07-09
分析柳宗元傳記散文的特點06-22
童話和寓言的區別08-16
劉禹錫詠史懷古詩的類型和特點06-28
蘇軾的詩詞名句和分析11-21
分析夢游天姥吟留別藝術特點08-04
夢游天姥吟留別抒情特點分析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