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讀后感(通用18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題西林壁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
前幾天我們學了一首古詩《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蘇軾在1084年5月和朋友在游廬山西林寺的時候所寫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啊!廬山的景色多么雄奇壯觀呀!雖然我沒去過廬山,但我已經感覺到了廬山,感受著廬山的千姿百態,讓人目不暇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讓我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那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分析事物。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2
這幾天,我學了一首詩,名叫——題西林壁,它是蘇軾寫的詩這首詩是描述廬山的'景色,描寫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從正面看廬山像山嶺,從側面看像山峰,從遠處看,從近處看,從高處看,從低處看的景色各不相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不知道廬山的真正樣子,因為人們站在這座山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明白了看一個東西或想一件事,一定要從各方面來看,不能只單純的看一個方面,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3
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長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景象。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緣故。
我游覽樂山大佛時,首先坐船順江而下,從側面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山,當船行至山的正面時,大山變成了一座臥佛。
1、任何事情都具有多樣性,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說明了一個道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4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使人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形狀,因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廬山的樣子也不一樣。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
有的`人也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但是他在廬山里看廬山,卻怎么也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有的人站在廬山頂峰看景色,不僅看得遠,而且看得很全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生活中,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更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5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世界地圖引出的一課,這篇課文我受的啟發最大。我認為課文中的魏格納非常矢志不渝,鍥而不舍,因為教授都叫他不必為此事枉費心機了,可是他的心卻毫不動搖,堅持不懈,不輕易改變自己想。后來他勤奮鉆研,在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和對比中進行考察,又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大陸漂移證據。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哪!魏格納成功地證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做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并提出了關于大陸漂移的假說,引起了地質界的震動。我要好好學習魏格納這種永不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精神。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6
今天,我又研讀了一遍蘇軾的《題西林壁》,心中頗有一番感觸。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婦孺皆知的詩,我在今天,又讀出了他新的內涵,新的韻味。
東坡先生身處廬山之中,四周層巒疊嶂,已辨別不出此刻究竟身處何處。四周的山巒變幻莫測,從各個方向呈現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無盡的藝術構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這世界幻化成他筆下的各種神造,波瀾壯闊,氣韻迭起。而人,在這其中,就如滄海一粟,或許功成名就,或許一文不名。但是,身陷蒼茫的人間,個人,究竟是多么渺小!
東坡先生一生風云跌宕,但他的文學成就宛如一座豐碑。他那飄逸灑脫的文風,一如他的處世風格,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深思的理念。他有如一名哲學家,看穿世事變遷。他說人對世界,應該是這樣的人生態度“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度!他已經忘卻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離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來觀察這世間。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每天,學習壓力,生活壓力,與心之向往將我苦苦的.纏繞,沉重的壓制著我那顆年輕飛揚的心。心一旦被世俗所累,人難免心情惆悵。但是,我也可以把自己抽離出來啊。東坡先生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是要告訴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世間,我們一定不能僅僅禁錮于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長遠。要站在超脫的角度想想自己。如果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這番磨礪必將是為以后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那么也許我看到的就不是“遠近高低各不同”了吧。也許,我看到的就會是:殊途同歸。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7
我們五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有一首古詩《題西林壁》,作者蘇軾。他借景說理,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形容住在廬山的人卻不知道廬山的雄偉壯觀,而第一次見到廬山的人卻從心底稱贊廬山的美,這就是因為住在廬山里的人,天天見到這樣的景物,不以為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記得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貼子:有一個貧困山村的小孩子,因為家里很窮而讀不起書,結果他在教室外面站了整整一年多,望著他那光著的'腳,存在破破爛爛的衣服,專注地望著黑板,渴望讀書的神情,我感動了……。今天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我卻不珍惜,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卻心不在學習上,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學習完這首古詩,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的分析。所以我一定要刻苦努力的學習,珍惜我們今天的學習機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才。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8
當我們問起老師,地獄與天堂哪個好些時,老師卻回答說:“在我眼中天堂就是地獄,地獄就是天堂,只有活著才是幸福!”有錢是幸福嗎?有吃有穿是幸福嗎?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當看到病房里,一個個生命垂危的病人是,這時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時這些,也需要活著和生命。在電視里看到某個病人急需錢的時候,我們會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
曾記得這樣一個人,他是我們學校的,患有白血病,家里本來就不寬裕,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學校開展了募捐活動,對于我們來說,這幾塊錢并不算什么,但對于他是卻是生命的延續。
老師曾經說過,春天能聽到鳥的歌唱,這是幸福;夏天能聽到蛙鳴,這是幸福;能坐在教室上課,這是幸福;能夠助人為樂,這是幸福。幸福是有規律的.心跳,有節律的呼吸。幸福不是要奢侈,而是平平凡凡的過每一天。
幸福既平淡,又厚重;既簡簡單單,又真真切切;這或許就是我對幸福的想法。生活中,有人說自己找不到幸福或沒有什么幸福可言,在茫然的前行時,可能忘了體味生活中點點的溫暖,小小的快樂,細微的滿足……其實我覺得這就是幸福。為什么我們對幸福沒有體會呢,是因為“只緣身在幸福中”!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9
《題西林壁》宋路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記得首次讀《題西林壁》應該是在小學吧,具體是幾年級記不得了。當時雖然經過老師的細心講解,但也還是有些似懂非懂,渾渾噩噩的過來了,沒多大體會。一路風雨兼程,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參加工作一年。算算到如今已有十余年光景,再次身臨其境,卻又感觸頗多。
開弓沒有回頭箭!是目標也好,是無奈也罷,過去既已成事實,就不可能回頭了。只是以后的路還很長,大丈夫應該有所作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任何一個職業都是一個圍城,進來的想出去,還有的想擠進來!這恰恰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謀而合。你已經站在那個高度,你當然可以說那個高度不怎么高,可是在很多人看來,你的`高度已經是高不可攀了!
人生重要的是一種生活的思維方式!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0
讀過蘇軾寫的《題西林壁》之后,再經過鄭老師的認真講解后,我終于體會到了詩中的道理。
《題西林壁》是作者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題的一首詩,當年蘇軾去了廬山,卻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又為什么說“只緣身在此山中”呢?我在細細品味之后,才懂得詩中說得很有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我們覺得自己做得的事很好,但在他人眼里可能就不一定是那么好,應了那句俗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要想自己做得更加完美,我們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問題,仔細檢查出自己的缺點,就拿我們平時考試來說吧,做完考卷,檢查了一遍又遍,都檢查不出錯的地方,總以為自己做得全對,能考個滿分,就交了考卷,到了老師手上總有那么幾題錯了,而且還是特別簡單的.題目,后悔的腸子都青了,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啊!打牌的人也是這樣,不知道對手將要出什么牌?而旁邊看的人卻能一清兩楚,而且頭頭是道,打牌者一經提示才恍然大悟。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很多,也許有人會說,那我們就當旁觀者吧,我想這樣也是不對的,因為只有“身在其中”地通過實踐,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才能突破“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迷局,才能做到當局者清。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1
"橫看成嶺側成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作品《題西林壁》。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被廬山的峰巒所遮擋、受到限制,作者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不是廬山的.全貌。視線所見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常這樣。"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環境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才可以把事情看的全面,做得比較圓滿。
作者借助游覽廬山的景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表達一種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2
前些天,幾個朋友在一起聚會喝茶聊天,很自然的就把話題轉到最近市機關干部任免上來。為此,大家有羨慕之、有嘆息之。
其中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坐在一旁心事重重、悶悶不樂,問之,才知其近來夫妻時常口角,為之苦惱不已。究其原因,原來是其夫妻雙方的人生理念不同,尤其是妻子對其這次未被提拔心生不平,抱怨老公在官場沒本事,該朋友也覺得自己仕途黯然,工作難平衡,關系難相處,家庭難和諧。
其實,在我們看來,這位朋友工作出色,深得群眾擁戴,孩子聰明可愛、健康活潑,老婆是一事業單位的中層干部,收入也高,家里有房有車,經濟無憂,夫妻各自的社會地位也不錯。這樣的一家,在大家的眼里,已是羨慕的對象,還有什么值得不高興呢。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勸導之:人人都追求成功,但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不僅限于職位上的成就,除了職位外,還有工作與事業、財富與自由、社交與人際關系、生活與休閑、健康與活力、家庭與婚姻、愛與關心等等方面自我價值的實現。你其他方面不是很成功嗎?雖說你還沒有體會過做大官的輝煌和榮耀,可也沒有為了當官而因投機鉆營和欺上瞞下八方奉迎的擔驚受怕、辛勤勞苦呀,更沒有一旦不當官或是為當官而出"事"后的失落和懊惱呀;雖說你沒有發大財,可你也沒有為了賺錢而絞盡腦汁、鉆山打洞的低三下四和良心上的寢食不安呀,更沒有小人得志為富不仁的輕狂和成為被千夫所指的狼狽呀。不要再為這個問題想不開了,你應該換個角度看待人生,心情就會豁然開朗,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朋友們的話說得很深刻、很有道理,不禁讓我想起了蘇東坡的《題西林壁》這首詩來:"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蘇東坡在這首詩中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從各個層面欣賞到風景是不一樣的,但卻一樣美麗。這個世界并不缺少風景,缺少的永遠是看風景的心情。心情好了,從哪個層面看都是美的'風景;心情不好,哪個層面都無景可看。
我想,我們無論是看待人、看待事、看待生活、還是看待社會,都應像蘇東坡登山觀景那樣,多角度、多側面甚至換一個角度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會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神奇效果,才會得出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不然,我們是永遠感受不到"美好"的境界的。
換個角度看人生,是人生處世的一種藝術。因為換個角度,就會產生另一種看待問題的心態。生活在當今時代,人們普遍的心理是都希望萬事順達、衣食無憂,金錢一天比一天多,官位一天比一天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并非所有人的理想都能實現,人的知識、經歷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必然會導致各人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因此,我們也只能順其自然才能活得輕松、活得自在、活得開心,而超越自身的條件,超越自身的能力,刻意的去追求那些不現實或者是根本就不可能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樣的人生難免會活的很累,更有可能被生活壓垮。
換個角度看人生,也是人生處世的一種境界。因為換個角度,就會產生另一種處世觀。生活在當今時代,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思維,便會看得開放得下那些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和事。即使人生中出現失敗,我們也不妨認識到,失敗一次會使人對成功的內涵理解得更透徹一層;失誤一次,就會對人生的醒悟更添一碼;不幸一次,就會使人對生活的理解更深一級;經過了一次人生的磨難,就更會使人對世事的認識更成熟一些。山不轉水轉,只要是有山有水,總會有柳暗花明之處。
換個角度看人生,更是人生處世的一種哲學。因為換個角度,就會產生另一種哲學。生活在當今時代,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思維,就會以平常心態對待工作生活中的成功和收獲。當了官也不會目中無人,因為權力意味著責任和地位,更意味著辛苦;有了成績也不會自高自大,因為那根本就說明不了什么;掙到了錢也不會欣喜若狂,因為錢是最能讓人學壞的東西,創業不易守業更難,假如我們一旦"窮得只剩下錢"的時候,那就真的會一無所有。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3
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把對廬山景觀的“識”與“不識”跟游人自身所處的位置聯系起來,道出了其中的生活體驗,很有哲理。
現實生活中,并非人人的愿望和理想都能實現。這時,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人生。
橫看成嶺側成峰。換一個角度,你或許就能發現生活中被失意掩蓋了的本質,就會看得開,放得下不如意之事。比如失敗,失敗一次,使人對成功的內涵更透徹一層;比如不幸,不幸一次,使人對生活的理解更加深一層------其實,每件不如意后總有其閃光的一面。在我家隔壁住著一對年約七十歲的老年夫婦。他們以撿垃圾為生,還帶著一位年約四歲的小孫女。聽人們說他們的兒子違了法,在監獄服刑,兒媳婦丟下年幼的孩子離家出走了。老年夫婦租住的房子是房東用石棉瓦、鐵皮等材料在自家屋前臨時搭建的。一遇大雨天房子就漏雨,他們的棉被、衣服經常被雨水打濕。面對生活的艱辛、不幸,這對老年夫婦的感情卻是很好。老大爺每天騎著三輪車出去撿垃圾后,老奶奶就在家陪著孫女把他們撿回的垃圾整理歸類,并煮好飯等老大爺回家。每次一看見老大爺回家的身影,他的小孫女嘴里大聲叫著“爺爺!爺爺!”像一只蝴蝶一樣飛著迎上去。老奶奶為他倒上一盆洗臉水、端上一杯開水后,自己就忙著去整理車上裝的垃圾。老大爺看見她在烈日下翻曬紙箱、報紙等垃圾,就顧不得休息,勸她在樹蔭下坐一會兒,他來做工。老大娘卻一直堅持讓老大爺去休息。老大爺去廢品站賣了垃圾回家時,經常要為老大娘和小孫女買回他們喜歡吃的糖果。聽人說他們每月除了開支,還能為孫女存上以后上學要用的錢。在這個破舊的小屋里,充滿了快樂和愛。
換一個角度,我們常能擁有平常心態對待學習、生活中的成功和所得。別為取得了成績而自高自大,因為它只能代表過去,不能代表未來。別為實現了愿望而滯留不前,因為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次期中考試,我的數學只考了51分,老師在試卷上評了一個“E”。看著試卷上這個“E”字,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這是我從來沒得過的低分。心里在不停地罵自己笨的同時,也害怕受到老師和父母的責備。出乎意料的是,對我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的父親這次沒有過多的責備我。經過他們的教育和鼓勵,我認識到自己這次考試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己近段時間上課不專心聽講,思想上經常開“小差”,遇不明白的學習內容也沒有主動去問老師解題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我要向學習好的`同學學習,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讓老師的評語“A”重新回到我的試卷上。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天降大任的偉人和屢遭挫折的普通人。雖然他們的才干和地位十分懸殊,但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卓絕的毅力卻是偉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年時間;司馬光寫《資治通鑒》花了19年時間;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時間。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不僅需要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更需要始終如一,堅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瞄準定下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勇往直前。
換一個角度,便能積極理智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和順境。換一個角度,便能換來完美、絢麗的人生。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4
你是一個大氣的詩人,充滿睿智,假象不能迷惑你的眼睛,不能阻擋你的思維。
山腳下,你放眼望去,眼前的廬山橫看是長滿了綠蔥的松樹和柏樹,樹上的鳥兒唱著美妙的歌兒,地上的動物們真實演繹著大自然的美麗與純樸。看著眼前的美景,你不禁心生感慨。不知不覺中,你又走到了廬山的另一邊,本想再感受一次這怡然的景色,眼前的一切卻讓你大失所望:山的這一面竟然是懸崖,“一毛不拔”的崖壁上巖石突兀不平,不時還有石頭滾落下來,天上的.飛鳥似乎不敢靠近一步。這里的荒涼比戈壁還有過之而不及。眼前巨大的反差不禁讓你產生了疑惑:為什么會這樣?難道每個事物都有不同的兩面嗎?難道我心中的正義也有反面嗎?那么我所追求的一切也是錯誤的嗎?
萬思不得其解的你已沒有了游覽的閑情,只能嘆息著離開了廬山。在返回的路上,一輪斜陽正在你前行的路上向你含笑,你不經意間回頭,卻發現身后的廬山卻已從兩面變成了一個整體,你猛然間悟出了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兩面性,我們要從多個角度來認識它,并且要放大我們智慧的目光,穿透一切假象,看到它最原始最真實的本質。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5
有一首詩,同學們都很熟悉,那就是《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講述的是橫著看和側著看,遠看近看,俯視仰視都不一樣,只是因為自己在這座山中。
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世間大部分人總認為自己是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當然比那些旁觀者更清楚一些,根本不聽那些旁觀者的.建議。可事實死,他們并沒有那些旁觀者看的,了解的清楚。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有些人在發現這些事的時候,根本沒弄清狀況,而旁觀者則了解了事情的緣由。
這就好比一個人在深山之中,根本無法了解這山的形狀,結構等等;而不再此山中的人,比如坐在飛機上的就能看到山的總體面貌。
所以,在此我想告誡大家,“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你困在某個難解的謎團的時候,不妨問問周圍的人,向那些旁觀者尋求幫助和合理的建議。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6
在上完體育課之前,我剛剛用一支新筆寫作業。下課鈴響了,我把新筆一丟,便去上我的最愛――體育課去了。上完課回到課室,發現新買的筆不見了。我以為扔到了地上,所以蹲在地上仔細地在地板上找,但卻沒找著。我懷疑被人偷了。于是,我想:用“引蛇出洞”這招,看看是誰偷的`。過了一會兒,我從筆盒拿出另一支新筆放在桌上。我躲到玻璃窗下窺視著,看了整整十五分鐘,還沒有“小偷”出現。我這才心有不甘地去上科學課。
上完科學課,我發現我的筆還在,便下定決心非捉住那個“神偷”不可。這次,我躲在門后窺視著動靜。不久,我看見有個人鬼鬼祟祟地跑了進來。我注意看著他。他拿起筆就走,我氣得火冒三丈,二話不說快速跑進去,一把捉住他的手。他見筆的主人來了,匆匆忙忙放下筆,但已來不及了。我用批評的語氣對他說:“你以后別再偷筆了!”“知……知道了。”此時,他的臉紅得像一個熟透了的蘋果,低著頭不敢看我一眼。
從此,我們全班同學的筆再也沒丟過了。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7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讀了蘇軾寫的《題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體會出詩中的道理。
《題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詩,既然李白去到了廬山,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又為什么說“只緣身在此山中”呢?我細細品味,才懂得詩中說的很有道理,我們在現實生活里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比如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做的事很對,但在別人眼里卻是錯的,應了那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要想讓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問題,仔細檢查出自己的缺點。
就拿我們平時考試來說,做完考卷,檢查一遍又一遍,錯題一道也檢查不出來,自己還以為全部會做,滿以為能考個好成績,交了考卷,到了老師手上卻改出好幾道錯題,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呀!
再比如,下棋時,下棋的人手里舉著棋子不知道往哪里下合適,可是旁觀者卻一清二楚,而且說得頭頭是道,旁觀者稍一提示,下棋者就恍然大悟。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能有些人會說那我們就當一個旁觀者好了,我想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只有通過實踐,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才能破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到當局者清。
題西林壁讀后感 篇18
老舊的課桌,泛黃的書燈,干涸的鋼筆,堆積如山的課本遮住了后面形色枯槁的我,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課程難度高,考試壓力大,相貌平平、成績平平的我心情不佳不愿梳妝,食欲不振不戀美食,甚至錯誤地認為“幸福在漸行漸遠”。偶閱蘇軾的《題西林壁》,本想與貶謫詩人共抒心中苦悶,卻對幸福有所感悟,讀罷備受鼓舞。
幸福是什么?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百態,橫看崇山峻嶺郁郁蔥蔥綿延不絕,側看峰巒起伏鱗次櫛比高聳入云,遠眺或近觀,俯仰之間所見之景各具特色,不盡相同。幸福屬于人的主觀感受,亦羌定律,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幸福是乞丐碗里溫熱的饅頭,是患者減輕的病痛,是金榜題名時的喜悅,是他鄉遇故知的親切……即便是某一事物你不接受,它卻可能是別人的幸福;即便是某一事物他不理解,而你卻樂在其中。百態皆廬山,就像人們喜歡廬山一樣,幸福雖有別,但它的溫度、感動和激情卻是人們共同的追求。
幸福在哪里?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在廬山而不識廬山,處于幸福而少見幸福,多有世俗者將幸福束之高閣,追名逐利大半生也一無所獲,老來一把辛酸淚苦訴不幸福,殊不知幸福近在咫尺,觸手可及。林語堂先生說:“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幸福如此簡單,生活中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幸福的眼睛和珍惜幸福的.態度。廬山之大,識全貌要看全面;幸福之多,感真情要用真心。
我感悟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份幸福,那是父母的陪伴支持、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幫助,他們給予我鼓勵,讓我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戰勝一切困難的決心,而我也懂得了要通過自身努力為他們帶去幸福。雄關漫道真如鐵!我有幸福相伴,而今邁步從頭越,換一身陽光的衣裝,把課桌扶正,書燈調亮,鋼筆的墨汁灌滿,再出發!
【題西林壁讀后感】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題的詩意11-06
《題西林壁》賞析10-23
《題西林壁》說課稿05-17
蘇軾《題西林壁》10-06
蘇軾題西林壁07-16
題西林壁詩意07-27
《題西林壁》教案09-15
題西林壁注釋09-27
題西林壁翻譯09-19
改寫《題西林壁》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