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題西林壁》說課稿及反思
引言:《題西林壁》是四年級下學期的一首哲理詩,也是小學階段唯一一首哲理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題西林壁》說課稿及反思,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題西林壁》說課稿
老師好,就蘇軾的絕句《題西林壁》我來進行一下說課。
就小學階段的古詩詞而言,新課標重點放在識記背誦上,并在此基詘上拓展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瑰寶的蘊含。由此就本絕句我提出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了解文壇泰斗蘇軾。
二、理解詩歌內容——因物寓理:客觀全面看地認識事物,分析問題。
三、學會后會讀會誦會背會默本詩。
四、讀蘇軾的其它作品。
本教學目標攬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并以理解詩歌誦讀默為重難點。
就詩歌的教學而言如果不精心設計,很容上得枯燥乏味死氣沉沉。為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精心備課以學生為主體深入淺出的引導模式。
下面說一下我的教學流程:
(一)開門見山引出課題《題西林壁》,對作者進行簡介。這么簡介是在學生對蘇軾三言兩語的'基礎上加以適當補充并總結的。
(二)導入正課。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啟示鋪設主題。這個環節主體依然是學生。借用多媒體有關山的圖片給學生造成突兀感。問,山是什么?幾個石頭,幾堆土,幾棵樹?五岳之一的廬山長什么樣?
(三)感悟詩歌。介紹課題,讓學生明白這是一首以絕句形式寫的游記。
(I)自由讀詩,問,蘇軾眼中的廬山是怎樣的,找出來同桌之間理解后用自己的話舉手回答。學生的回答很多,教師總結,移步換形,位置不同看到的景不同,想象一下可能是千姿百態。
(二)為什么會這樣呢,蘇軾告訴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像身在此山中!”
(三)由此你想說點什么?
1、一葉障目。
2、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意思相近就好。
總結:本絕句也就告訴我們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生活中我們要客觀全面的看問題。
(四)帶著我們的理解再讀詩歌。你想就詩中的什么提醒一下同學們呢?
I,題是什么意思?
2,峰不可以寫成鋒了!
3,注意廬的寫法。
4,緣的寫法和意思都要注意。
5,詩歌的中心思想要用到實際生活中。
6,詩歌特色,一詩言志,言情,也可以理。二,本詩詩淺意深,寄至味于淡泊。
(五)兩分鐘回顧理解,齊背,試默。
最后,延伸課外閱讀詩作,布置作業。
在本課中我最大的優勢就是,(l)深入淺出調動學生的經驗及積極性去學詩歌。(2)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理解記憶。
我的說課結束,望給予指正。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是四年級下學期的一首哲理詩,也是小學階段唯一一首哲理詩。其他老師都認為這首詩不好教,尤其是放在四年級,難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選擇了,就不能放棄。整個準備過程也是我不斷學習,提高的過程,不管結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選擇這首詩我也想和更多的老師共同探討哲理詩的教學方法。
我一直都認為學習古詩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從朗讀入手去感悟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那也許學習古詩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
在《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中,我首先請大家觀賞廬山的風光片,請學生談談感受。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以讀帶講,讓學生自讀自悟。
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概括起來,也就是耳熟能詳的那八個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讓學生明白只有客觀全面地評價別人和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有許多環節沒有把握好:
一、如何帶領學生品味字句,領會意境,獲得美感?
推敲重點字詞,這是古詩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詩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詩中,去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燦爛與輝煌?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實踐、總結。這節課我感覺教學中對于“嶺”和“峰”的理解雖然運用了圖片,但是仍然不透徹。我只是讓學生用一個詞語來感受峰和嶺的不同,這時如果能引入毛澤東的“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詩句,或其它詩句,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峰的'高、險,課堂的詩味會更濃些。
二、教學機智欠缺
欣賞完廬山的風光片后,我讓學生談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我有些誤導:用一個字來概括。其實我想說: 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我沒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再如作者僅僅在說廬山嗎?一個學生沒有按我的思路去說,而是介紹作者的背景資料,我應該鼓勵學生說下去,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斷學生的回答。
三、為了讓學生明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我設計了看“地球”環節,把本來不復雜的問題更復雜化了,唐老師的建議很好:可以讓學生觀察一個生活中的物品,如蘋果、橘子等,學生的直觀感受更真切,化難為易。
我從老師們的辯課中發現自己教學中的許多不足,這次參加語文組的活動,我受益匪淺。
【《題西林壁》說課稿及反思】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說課稿07-20
《題西林壁》說課稿05-17
題西林壁說課稿07-16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9-13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6-09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6-30
《題西林壁》說課稿(精選6篇)05-23
《題西林壁》說課稿(8篇)08-08
《題西林壁》說課稿(精選7篇)05-27
《題西林壁》說課稿6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