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題西林壁》中的廬山

時間:2024-11-28 08:31:11 毅霖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題西林壁》中的廬山

  引導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這兩句詩可謂是千古名句,從我們上小學開始,這首詩就已經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教導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么,對于“不識廬山真面目”中的廬山,你們知道這座山嗎?現在就來科普一下吧!

  《題西林壁》中的廬山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是中華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四大避暑勝地。地處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

  廬山位于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余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美句。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

  廬山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華十大名山、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等榮譽稱號。含鄱口、三疊泉、蘆林湖、五老峰、黃龍潭、好漢坡、三寶樹等均為廬山著名的風景點.

  神話傳說

  一種傳說,早在商初,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

  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于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于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回避,潛入深山之中。

  后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后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并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廬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俺上伞钡南壬o,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并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文化價值

  廬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文化內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余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余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于書院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生物資源

  廬山山地自然環境的復雜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類型和引種新的植物種類的有利的環境。因此,廬山有著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和瀕臨滅絕的物種。廬山有野生植物2155種。首次在廬山發現或以廬山(牯嶺)命名的主要植物有40種。

  廬山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和珍稀動物。至今尚知獸類有33種,鳥類171種。廬山之麓的鄱陽湖還有世界著名的候鳥保護區。珍稀動物金錢豹分布于山麓山頂。廬山昆蟲有2000余種,其中多稀珍品種和新種。首次在廬山發現或以廬山(牯嶺)命名的昆蟲有33種。鄱陽湖魚類有139種。

  【知識擴展】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創作背景】

  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

  【詩人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題西林壁》中的廬山】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中的境界07-22

蘇軾《題西林壁》中的哲理08-24

對李白《望廬山瀑布》與《題西林壁》的賞析10-25

對蘇軾《題西林壁》中詩句的辨析07-03

題西林壁中的數學道理05-16

題西林壁題的詩意11-06

題西林壁的道理10-29

《題西林壁》的詩意08-03

題西林壁改寫07-09

《題西林壁》古詩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