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設計指導思想:
教學札記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注重朗讀和背誦、積累。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里老街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反復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課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3.用心體味文章內容,注意朗讀的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文言文中字、詞、句 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作目的,引導學生再現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展示有關戰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討論。(對戰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戰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現。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淵明簡介
讓學生介紹,并互相補充。(出示幻燈片加以強調:)
三.教師范讀全文。
安排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四.檢查自學情況。
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五.1. 指名翻譯全文,注意上下連貫通順,如成分省略現象要補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討論、歸納,教師總結)
六.討論,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七.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指導背誦方法)
教后感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作目的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字詞、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三.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尋、向、詣
2 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 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四、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 黃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3.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 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討論
1. 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 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系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九. 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十 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完成書后思考練習。
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讀懂課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淵明。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根據課文注釋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古今異義、省略成分等復雜的語言現象。
〖教學設想〗
通過讀課文,根據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同學間互相進行試講的方法,學生基本在指導下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一、介紹、了解作者陶淵明
教師介紹:
今天咱們來認識中國古代東晉時一位杰出的詩人——陶淵明。他生于東晉后期,經歷了晉宋易代的變遷,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少年起就經歷了許多政治上的紛擾,出仕到辭官歸隱更是遇到了晉宋易代的變遷,他對社會的動亂和官場的丑惡的和不滿的。“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后,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清高自賞,消極遁世,多寫田園風光,文風清新質樸,恬淡自然,簡潔含蓄而又富有韻味。歷代都有很多人為陶淵明的詩文作注,其人數僅次于杜甫。
二、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三、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1、讀得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
2、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四、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并強調部分字詞的讀音
生字:儼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詣、驥、津
多音字:豁然、衣著、間隔、舍、語、屬 答 還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詞多義:志、尋、遂
一義多詞:悉、并、具、咸、皆
古今異義:妻子、無論、交通、絕境、間隔
五、學生兩人一組,參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之后請幾位學生起立說課文大意,老師和其他學生傾聽并糾正他們翻譯得不夠準確的地方
六、作業
1、讀課文三遍;
2、整理課堂上找出的幾種文言文的語言現象,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為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他的所見所聞的記敘方法。
2、學習鞏固關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異義的區別以及一詞多義等古漢語知識。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社會理想,認識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歷史局限性。
〖教學重點〗
1、從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桃花源這一社會入手,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鞏固古漢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桃花源這一社會理想 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用指導自學、學生試講、啟發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集體朗讀課文
二、逐段分析課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
2、說本段的大意,注意幾個地方的準確翻譯: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個人,二不是指整體
⑵緣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志遠近:遠近,偏義復詞,實指忘了路多遠
⑷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河多長。
⑸甚異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體是指文中的句子“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⑹窮:走到頭,窮盡
3、討論明確幾個問題:
⑴找出交代漁人行蹤的語句: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哪些情況?(時間、地點、人物)
⑶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注:語言簡潔,形象鮮明,是千古名句)
⑷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異之”)
⑸總結:桃花林的突然出現和漁人的欲窮其林,使讀者產生了懸念。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學為主,學生理解內容,進行試講,教師引導學生弄清以下的語言現象,翻譯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盡(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山口)初極狹,……(漁人)復行,……(山口)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
2、一詞多義:
舍:舍船(舍棄);屋舍(房屋)
3、古今異義:
交通:今義指交通運輸,而在文中指交錯相通
4、然:做形容詞的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5、同義詞:
悉、全、都、并、一齊、都
第二:討論分析:
1、這一段寫了幾層意思?
明確: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2、文中寫初入桃花源 所見所聞,主要寫了哪些事物?
明確:
⑴寫桃花源中的環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⑵桃花源中的人從事的工作、衣著和神態。
3、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定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安居樂業,過著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寫桃花源的初步見聞,有何意義?
明確:
與現實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實——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禍四起,民不聊生——一派優美、寧靜、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一、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一、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和一些詞句的理解。
1、著重注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⑴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⑵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
⑶余人各復延(余人)至其家
⑷辭(村中人而)去
2、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說)
3、一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后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義詞:
具:詳細、一五一十地,表無所遺漏。
咸:全、都,指熱鬧的全體。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數。
要:邀請。
延:迎接、邀請。
5、翻譯段意。
第二、討論分析:
這一段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談
1、村中人是怎樣對待漁人這個不速之客的?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這些說明了什么?
明確:
⑴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⑵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這說明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備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寫村中人自云一段話,含有什么意思?
明確:通過自述,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原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男耕女織、安居樂業的社會。但這僅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3、皆嘆惋是內容是什么?
明確:外世人們的生存境況
4、這段話結尾寫“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在情節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此話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社會。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人們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筆。
5、小結: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干,通過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見所聞所遇、所談,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學習第四段:
第一、著重弄清以下詞句的解釋。
1、便扶向路:向,從前。
2、處處志之:志,做標記。
3、尋向所志:尋,尋找;志,標記。
4、及郡下,詣太守:及,到達;詣,拜見。
5、遂迷:遂,竟然,終于。
6、尋病終:不久。
第二、討論明確:
1、這段話是文章的結尾,交代漁人出桃花源后的情況。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具體地寫漁人回來路上“處處志之”,“詣太守,說如此“,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或迷路或病終,未能找到這個桃花源呢?
明確:
⑴目的是給人真實的感覺,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厭其煩地寫,為了使人產生真實感。
⑵太守想尋找卻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也因病而未果,結局的巧妙安排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讀者 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的`世外桃園。
⑶作者自己也明確這樣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結:
作者寫出了對現實 的強烈不滿,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向往,反映了東晉人們希望擺脫苦難過上 豐衣足食的幸福社會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現實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記敘詳略得當的特點。
2、理解作者怎樣描繪出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學過程〗
一、理解作者怎樣描繪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美好的社會?
學生討論明確:
1、環境美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寧靜和平,人們社會富足,安居樂業,氣象升平)
2、人美:
⑴熱情款待外人,民風淳樸,熱情待客,和睦友好
語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交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會,厭惡戰爭,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但是這樣的社會別說在東晉這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社會中不能存在,就是現在也找不到這樣的世外桃源。咱們就從作者的寫法構思上考慮陶淵明怎樣描繪這個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終注意在虛構故事的同時結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實寫虛:
如:開頭點出時間、地點、人物的身分和職業,結尾寫到劉子驥欲尋訪,而 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晉太元年間的名士,與陶淵明為同時代人,這樣渲染真真假假的氣氛,似乎確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環,層次分明,寫出似有似無的仙境。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但沒有指出明確的年份、地點和人物的姓名。
接著寫桃花林的無確切地址,僅僅寫忘路之遠近,小山通桃源,更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復尋桃源時,標記消失,無跡可尋,虛無縹渺。劉子驥的尋而未果,似帶來一絲希望又破滅,成了千古之迷。這個情節可以概括為一喜一疑一驚一迷,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興趣。
3、為什么作者要虛構出這樣的一個虛幻帶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確:聯系寫作背景。東晉統治者的奢侈、殘酷剝削,政治瀕臨崩潰,作者的抱負無法實現;當時實行的門閥制度,保護高門氏族貴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卻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淵明本身不愿攀附權貴,與統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辭官,41歲歸耕田野,面對紛亂的世道他無力改變,只好創造一個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體會本文敘述詳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詳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確:詳寫:漁人在桃花源里的見聞,來介紹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寫:漁人進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會理想,只能通過多介紹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體詳寫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輔助地敘述事件,只需簡單介紹。
三、了解其他的寫作特色
語言簡潔生動。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等。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的教案07-26
桃花源記教案10-17
桃花源記經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的教案及板書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