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中考三輪復習試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一.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2)未果,尋病終( )
(3)阡陌交通( )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5)無論魏晉( ) (6)處處志之( )
(7)屋舍儼然( ) (8)阡陌交通( )
(9)便要還家( ) (10)乃不知有漢( )
(11)不足為外人道也( ) (12)漁人甚異之( )
(13)悉如外人( ) (14)桑竹之屬( )
(15)怡然自樂( ) (16)不足為外人道也( )
(17)欣然規往( ) (18)豁然開朗( )
(19)咸來問訊( ) (20)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
二.判斷。
1.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漁人甚異之(異:認為……奇特非凡) B.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
C.處處志之(志:記住) D.尋病終(尋:不久)
2.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欲窮其林 其人端視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猶魚之有水也
C.不復出焉 萬鐘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漢 乃重修岳陽樓
三.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6)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8)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9)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10)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1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四.內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詩人。
2.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概括)
3.文中體現“村中人”熱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選文第①段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5.本文包含許多成語,至今仍然使用的有:
如世外桃源
6.“我們來到大新名仁田園,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遠離喧囂,陶醉在這優美的山水田園之中。”句中“世外桃源”來源于“桃花源”的故事,在這里比喻什么?
7.選段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個成語是 。
8.從選段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所向往的是怎樣的一種理想社會?
9.漁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訴了外人,對此你有何看法?
10.作者描繪了一個怎樣的“世外桃源”,請結合選文作答。
11.本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儒家、道家思想,請選擇其中一“家”作簡要說明。
12.文中說“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聯系全文,說一說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13.離開桃花源時漁人“處處志之”,再來尋找的人劃“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14.本文演繹出的一個成語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15.請就文中所描繪的桃源生活,談談你的看法。
16.緣溪而行的漁人忽然看到美麗靜謐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極大的好奇心,并讓他產生了窮盡桃林的愿望。請從文中找出這處景物描寫。
17.漁人穿過山洞,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請你談談漁人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8.盛世少有隱者。面對當時的社會,作者在不茍且、不同流、難釋懷的復雜情感下,隱居山林并描繪出儀真儀幻的“桃花源”。請你說說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9.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桃花源里,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后,桃源人嘆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里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里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20.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他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21.千余年來,中國的讀書人,一直把桃花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這是為什么?
22.文中寫到“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請你游說村中人為什么“皆嘆惋”?
23“老有所終”“幼有所養”是“大同社會”的特征之一。在選文中,哪一句話具體描繪了這樣的生活畫面?
24..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離開桃花源時,他“□□□□”,但再來尋找時還是“□□□□”。
25.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26.請用簡潔的文字補充下面對“漁人”行蹤的概括:
發現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
27.“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會理想,請談談你對作者這一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的認識。
28.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第一段著眼于“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敘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29.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30.成語皆言簡意賅,許多成語都語出有典,如成語 ,就是濃縮本文的故事而來,意思是__________。
31.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32.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33.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34.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5.桃花源是陶淵明描繪的美好的理想社會,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請概括這一理想社會的特點。
36.閱讀思考,簡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得一兩處語句;(2)文章第二段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7.“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38.在建設美麗中國、美麗家鄉的今天,請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39.本文有兩個細節含蓄表明了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請找出這兩個細節。
40.有人認為《桃花源記》跟我們當下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不合拍,而且增長了人們消極避世的惰性。你認同這種看法嗎?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一.(1)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2)不久 (3)田間小路 (4)妻子及兒女 (5)不要說,(更)不必說 (6)做標記 (7)整整齊齊的樣子 (8)互相通達(交錯相通)(9)通“邀”,邀請 (10)竟然 (11)值得 (12)對……感到詫異 (13)都,全 (14)類 (15)愉快的樣子 (16)對;向 (17)計劃 (18)敞亮的樣子 (19)都(20)邀請
二.1.C (通“讠志”,做標記) 2.A (A.指示代詞,那B. 前者代詞,這;后者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C.前者兼詞,“于之”,從這里;后者助詞,表疑問語氣D.前者副詞,竟;后者連詞,于是)
三.(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就順著原路(回去),處處作了記號。 (3)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 (4)村中人告訴(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5)(村中人)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于)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 (6)其余的人又各自請漁人到他們的家,都拿出酒飯來招待他。 (7)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又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8)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9)(漁人)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自己發現桃花源的)這番經歷。 (10)老人和孩子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11)這個人(漁人) 一一為(他們)詳細地說出自己所知道的。(12)村里的人見到漁人,就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主要評分點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漁人”、“所”,每點0.5分,共2分)
四.1.陶淵明 東晉或“晉”或“晉代”
2.①自然環境優美 ②社會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樂
3.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環境優美,物產富饒,和平安寧,人們安居樂業,幸福快樂。(答到三點滿分,意近即可)
5.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豁然開朗、無人問津、雞犬相聞。
6.原指與現實社會隔閡、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這里指后者。
7.豁然開朗 世外桃源
8.提示:圍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們的生活,社會風尚”回答;或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答也可。
9.提示:開放題。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即可。
10.能結合文章內容;描述怎樣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示例l:作者通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等語句描繪了一個自然環境美好,人人安居樂業,人們和平勞動的“世外桃源”。示例2;作者通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語句描繪了一個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
11.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會內涵;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思想。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表現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幸福,這體現了“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大同”思想。
12.慶幸自己有一個幸福的家園,也為世人飽受戰爭之苦而惋惜。(答出后面一點即可)
13.突出強調桃花源只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的境界”。
14.世外桃源; 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會理想。
15.這個理想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它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能言之有理即可)
16.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只要含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即可)
17.圍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們生活,社會風尚”回答。或圍繞“美麗富足,和平安寧,自由快樂,尊老愛幼,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答也可。(出現任意兩個關鍵詞或談出與之相關的具體內容均可)
18.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對黑暗現實的否定與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意愿。(答出其中任意兩點,語言流暢即可)
19.B(他們感嘆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帶給人們的戰爭災難)
20.示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21.桃源社會衣食住行樣樣不缺,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不涉世亂、戰禍,不受人世政權管轄的世外桃源;人們精神境界怡然自樂。
22.嘆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變化之大,嘆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嘆惋外面的人們一直過著痛苦生活。
23.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4.欲窮其林 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不復得路 需要強調的是,你必須用原文四字短語填寫——請注意,每處都有雙引號。
25.提示:要從四個角度來考慮:一、環境方面(優美);二、物質方面(富足)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樂);四、能避亂,無戰亂(沒有壓迫、剝削)。答三點即可。這道題是分點的,不要簡單地答:幸福。
26.進入桃花源 復尋(迷失)桃花源
27.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寄托了作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觀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點“對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8.C(桃花源的生活場景是虛構的,展現的是理想社會而不是現實社會)
29.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30.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脫離現實的美好場所或境地。或環境幽美的地方。
31.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并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和“嘆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32.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33.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⑴源中生活安寧,⑵能安居樂業,⑶和睦相處。
34.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35.①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安定;②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平等自由;③環境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
36.(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37.示例:“如此”是指代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①發現桃源村的經過;②村中的生活情狀;③歸途中做標記的事。(答對一點給1分,共3分。)
38.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自然環境優美,人人安居樂業,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每一個公民都能分享到社會文明成果的美好社會。(開放性試題,扣緊題意,文從句順即可。)
39.一是漁人"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二是劉子驥"未果,尋病終"。
40.示例:不認同。《桃花源記》看似寫隱逸避世,其實是寫理想社會,寫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意愿。其精神實質是積極進取的,而非消極頹廢。
【《桃花源記》中考三輪復習試題】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01-29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及答案06-28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集錦07-06
桃花源記中考試題集01-29
《桃花源記》復習要點04-19
《桃花源記》復習教案03-23
桃花源記復習學案04-17
桃花源記復習重點04-17
桃花源記復習要點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