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詩《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唐詩《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2] 。大歷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軍師西門佇獻捷。
【注解】:
1、金山:即阿爾泰山。
2、漢家:這里實借漢以指唐。
3、連錢:馬身上的斑紋。
【韻譯】:
你難道不曾看見,遼闊的走馬川,緊連雪海邊,浩瀚的沙漠,黃沙滾滾接藍天。
輪臺九月的秋風,日夜在狂吼,走馬川的碎石,一塊塊大如斗。
隨著狂風席卷,滿地亂石飛走。
匈奴草場變黃,正是秋高馬肥,金山西面胡騎亂邊,煙塵亂飛,漢家的大將軍,奉命率兵西征。
將軍身著鎧甲,日日夜夜不脫,半夜行軍,戰士戈矛互相撞撥,凜冽寒風吹來,人面有如刀割。
馬背上雪花,被汗氣熏化蒸發,五花馬的斑紋,旋即就結成冰,軍帳中,起草檄文硯水也凍凝。
匈奴騎兵,個個聞風心驚膽戰,早就料到,他們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車師西門,等待獻俘報捷。
【評析】:
岑參之邊塞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此詩是寫雄奇豪壯的。
開首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后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
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涌,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賞析】:
詩中先描寫邊地風沙遮天蔽日的惡劣環境,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疆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后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從而襯托士卒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運用了比喻、夸張等藝術手法,寫得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揚。全詩句句用韻,除開頭兩句外,三句一轉韻,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這在七言古詩中是不多見的。
拓展:《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原文及賞析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岑參詩鑒賞
這首詩也是岑參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所作的。
為了安定西部邊疆,封常清曾幾次率兵出征。天寶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馬川離播仙城五百里),岑參為這次出征的將士寫了這首頌歌。詩中主要表現了軍隊在莽莽沙海、風吼冰凍的夜晚進軍情景。環境雖然惡劣,但將士們卻充滿著高昂的戰斗氣志。
全詩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寫西域風沙的險惡,表現行軍的艱苦。開始兩句先點明行軍的路線:走馬川、雪海邊,向前眺望是風沙迷漫的大沙漠。“莽莽”二字寫出了沙漠無邊無際的昏暗景象,“黃入天”則寫出風卷沙土彌漫天空的顏色。句中無一“風”字,卻處處見風之猛烈。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寫風在夜晚的景象,“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個“吼”字道出風聲之大,又是在夜間,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氣氛。“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亂走”中的“亂”字生動形象地寫出風力之猛,連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滿地滾動。幾句詩雖短,卻把環境的險惡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盡致,足見行軍的艱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寫敵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敵人養兵蓄銳,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向唐邊境發動了進攻。為了保衛邊疆,抗擊侵略,“漢家大將”出師西征。“煙塵飛”三字表現敵人已經逼近,一路上屯軍的炊煙同兵騎奔跑揚起的塵土彌漫天空,足見敵人的來勢洶洶,因此大將要出師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描繪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將軍金甲夜不脫”是寫將軍常備不懈,帶領士兵日夜挺進的精神狀況;“半夜軍行戈相撥”是刻劃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進的群像;“ 風頭如刀面如割”是表現全軍上下冒凜冽寒風而斗志不減的威武陣容。至于后三句的“汗氣蒸”、“旋作冰”、“硯水凝”就更具體形象地寫出了行軍的急速,天氣的寒冷。先說天氣,看來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現出這種奇寒,“旋”是“即刻”的意思,馬身上蒸騰著的汗氣融化了毛上的雪,雪水一下子就結成了冰。“凝”
字也是凍結,這個凍結不是在野外,而是在軍幕中,就更有說服力。至于“汗氣蒸”“幕中草檄”則又表現戰馬在如此寒冷的天氣中卻跑得一身汗氣,軍隊一邊行進一邊起草戰書,正是表現了出戰即速,行軍緊急。這些情節的描寫,充分地表現出唐軍將士的斗志昂揚、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現對封常清出師必勝的信心。通過以上對唐朝軍威的描寫,已可看出這支軍隊是不可戰勝的。“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詩人對戰情有事實根據的推斷,也是詩人蔑視敵人,頌揚唐軍的愛國熱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車師西門佇獻捷”實為發自詩人肺腑的熱烈祝愿。
詩成功地運用了襯托手法,通過渲染飛沙走石,厲風寒雪的惡劣環境,反襯出將士們堅強豪邁的戰斗精神。詩中雖然沒有具體的戰斗場面描寫,卻從出師軍容的豪邁中烘托出戰斗必勝的氣氛。另外,詩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風吹得滿地亂滾,蒸騰的馬汗伴著雪水旋即成冰等細節的描寫,都是把大膽的夸張與貼切的比喻結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傳神、生動。
這首詩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韻,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韻,這就與通常的雙句換韻和隔句押韻大不相同。它的節奏急促,變化靈活,讀起來也很順口,給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覺。
【唐詩《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賞析】相關文章: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02-24
岑參唐詩《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賞析12-07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古詩翻譯賞析12-19
岑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03-23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04-18
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譯文01-04
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5-30
岑參《走馬川行》補箋03-24
唐詩《去秋行》賞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