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選唐詩《蒿里行》賞析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詩《蒿里行》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賞析】
首先這是一首敘事詩,寫的是東漢末年群雄聯合討伐董卓,而后又互相爭殺的事。詩中描繪了戰爭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慘象。將士們由于連年征戰連鎧甲都不能解脫,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見戰爭的時間之長,死的人就難以記數了。將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當然就難以想象死亡的人數了。死后尸體無人埋葬,爛成了白骨,布滿了原野。千里之內,連雞的叫聲都聽不到,說明到處都是廢墟,沒有人煙了。戰爭如此的慘烈,歸根到底,還是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們在爭權奪利。至于人民呢?那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做為一個政治家,一個古代的政治家,處處在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這樣的一個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出來。鐘嶸的《詩品》說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讀此詩,恰如其分呀!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動亂年代人民的苦難。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義士是指討伐董卓的各位將領,群兇是指董卓等朝中亂臣。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曹操寫了兩個歷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紂王無道,周武王會諸侯于盟津,聯合討伐;另一個故事是說,劉邦、項攻打秦時曾約定,誰先打下咸陽,誰為王。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將領心懷鬼胎,不能統一,互相觀望,喪失打擊董卓的機會。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看來這各路的將領,目的不是匡扶漢室,而是為了保存實力,以便占領地盤,爭權奪利。聯軍散后就開始互相殘殺,鬧得天下大亂。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前一句指袁術,后一句講袁紹。當時,他們兩人頗有實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從鎧甲生蟣風到念之斷人腸,是寫軍閥大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充分表達了詩人憤怒傷感的心情。《蒿里行》講述了一個個歷史故事,描寫了人民的災難。語言質樸,感情悲涼,表現了曹操詩的獨特風格。曹操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對東漢末年的現實社會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立場。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觀,他尊奉漢室,恪守臣節。他愛護百姓,講究禮讓,希望社會安定,生產發展,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譯文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
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
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后,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
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后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
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由于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無人收埋,千里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里令人極度哀傷。
注釋
⑴關東: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以東。義士:指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
⑵討群兇:指討伐董卓及其黨羽。
⑶初期:本來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大會八百諸侯,此處借指本來期望關東諸將也能像武王伐紂會合的八百諸侯那樣同心協力。
⑷乃心:其心,指上文“義士”之心。咸陽:秦時的都城,此借指長安,當時獻帝被挾持到長安。
⑸力不齊:指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齊:一致。
⑹躊躇:猶豫不前。雁行(háng):飛雁的行列,形容諸軍列陣后觀望不前的樣子。此句倒裝,正常語序當為“雁行而躊躇”。
⑺嗣:后來。還: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殘殺。當時盟軍中的袁紹、公孫瓚等發生了內部的攻殺。
⑻淮南句:指袁紹的異母弟袁術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立為帝。
⑼刻璽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紹謀廢獻帝,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并刻制印璽。璽,印,秦以后專指皇帝用的印章。
⑽鎧甲句:由于長年戰爭,戰士們不脫戰服,鎧甲上都生了虱子。鎧甲,古代的護身戰服。鎧,就是甲。蟣,虱卵。
⑾萬姓:百姓。以:因此。
⑿生民:百姓。遺:剩下。
【唐詩《蒿里行》賞析】相關文章:
蒿里行(曹操)10-08
唐詩《去秋行》賞析08-07
王維唐詩《老將行》原文賞析06-28
王維《竹里館》唐詩譯文及賞析06-26
《長干行》崔顥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5-31
白居易唐詩《琵琶行并序》賞析大全08-19
唐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賞析06-24
李白唐詩《長干行二首》賞析07-17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1
王維唐詩《桃源行》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