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軾《醉翁操》的賞析
【原詩】
瑯琊(1)幽谷(2),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3),醉翁(4)喜之,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5)聞之往游,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絕倫(6)。然有其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約(7),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館舍(8),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閑,特妙于琴,恨此曲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于東坡居士以補之云。(詞序)
瑯然(9)。清圜(10)。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11)。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12)。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13)。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顛(14),水有時而回川(15)。思翁無歲年(16),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17)外三兩弦。
【注釋】
(1)瑯琊:山名。在今安徽滁縣西南。歐陽修《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邪也。”
(2)幽谷:幽深的山谷。
(3)若中音會:好像與音樂的節奏自然吻合。
(4)醉翁:歐陽修的號。見《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注。
(5)沈遵:歐陽修《醉翁吟》:“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聞而往游焉。愛其山水,歸而以琴寫之。作《醉翁吟》三疊。”
(6)絕倫:無與倫比。
(7)繩約:束縛,限制。
(8)捐館舍:死亡的婉稱。《戰國策?趙策》:“今奉陽君捐館舍。”鮑彪注:“禮:婦人死日捐館舍。盞亦通稱。”按歐陽修卒子熙寧五年(1072)。
(9)瑯然:象聲詞。響亮的樣子。
(10)清圜:清新圓潤。
(11)娟娟:美好的.樣子。杜甫《狂夫》:“風含翠篆娟娟靜,雨澠紅蕖冉冉香。”
(12)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論語?憲問》:“子擊磐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磐乎!”荷蕢:背著草筐,此喻懂得音樂的隱士。
(13)醉翁嘯詠,聲和流泉:謂歐陽修吟詠之聲跟山間泉水之聲相應。
(14)童顛:山頂光禿。《釋名?釋長幼》:“山無草木日童。”
(15)回川:漩渦。李白《蜀道難》:“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16)思翁無歲年:謂思念醉翁無時或釋。無歲年,不論歲月。
(17)徽:琴徽,系弦的繩。《漢書?揚雄傳》:“今夫弦者,高張急徽。”注:“徽,琴徽也。所以表發撫抑之處。”后世多指琴面十三個指示音節的標志為徽。此句謂試聽弦外之音。
【翻譯】
飛瀑似珠玉疊串瑯瑯鳴泉,高山推出明月,清朗團圓。我問:是誰?琴弦輕響,優美的旋律,回蕩空山,無人應答,靜寂塞滿廣大空間。只有醉翁理解這天上的琴弦。這是大自然的音籟,美妙呵,難以言傳。明月中天,清風把琴聲送出很遠,露水似真珠,眨著笑眼。此時此刻,誰能安恬入眠?背負草編筐簍的人,走過山前,大聲高呼:有心人才能如此這般!
醉翁長嘯,吟誦新的詩篇。余音裊裊,回答的是谷中的流泉。醉翁去了,不再回還。拋下的`只是,朝的吟詠,夜的哀怨。山,有時會裸露光禿禿的山巔;水,有時會倒流回環。然而,醉翁呢?他已不會回到少年。醉翁呵,已經歸去,幻化成仙。這美妙的樂曲,卻留在人間。不信,請你傾聽,聽呵,聽這流注的奔泉。手指彈奏以外,還有新的一兩只和弦。
【賞析】
據蘇軾自序可知,此作是為琴曲《醉翁操》所譜寫的一首詞。醉翁,即歐陽修。《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據歐公慶歷中謫守滁州時在瑯琊幽谷所聞天籟之聲,以琴寫之,譜制而成的琴曲。蘇軾此詞,即是專門為這一天生絕妙之曲譜寫的。詞中寫鳴泉及其和聲,能將無形之聲寫得真實可感,足見詞人對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體驗。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對上面設問的`回答:這是天地間自然生成的絕妙樂曲。這一絕妙的樂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歐陽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寫流泉聲響之無限美妙。“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從聲響所產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來寫流泉聲響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
,人們因為受此美妙樂曲所陶醉,遲遲未能入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二句說這一樂曲如何打動了荷蕢者。詞作將此流泉之聲響比作孫子之擊磬聲,用荷蕢者對擊磬聲的評價,頌揚流泉之自然聲響。
下片寫醉翁的嘯詠聲及琴曲聲。“醉翁嘯詠,聲和流泉。”二句照應上片之只有醉翁歐陽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寫歐陽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瑯琊幽谷聽鳴泉,且嘯且詠,樂而忘還,天籟人籟,完全融為一體。“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說醉翁離開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聲響,但此自然聲響,朝夕吟詠,似帶有怨恨情緒。“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說時光流轉,山川變換,瑯琊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遠保持原狀。童顛,指山無草木。而水,同樣也不是永遠朝著一個方向往前流動的。這句的意思是,瑯琊幽谷之鳴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來。“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說,山川變換,人事變換,人們因鳴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卻已化仙而去。此處用“飛仙”之典,謂醉翁化為飛仙,一去不復返,鳴泉之美妙,也就再也無人聆賞了。
結句“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說,鳴泉雖不復存在,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在人間。詞作最后將著眼點落在琴聲上,突出了全詞的主旨。
這首詞句式及字聲配搭非常奇特。開頭四句,“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只有一個仄聲字(“響”),其余都是平聲。接著二句亦然。這樣的安排,與此曲所屬宮調有關。同時,上下兩結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鄭文焯曰:“讀此詞,髯蘇之深于律可知。”(《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
【對蘇軾《醉翁操》的賞析】相關文章:
醉翁操蘇軾原文、翻譯及賞析10-24
醉翁操蘇軾翻譯閱讀答案及賞析08-15
蘇軾《醉翁操·瑯然》翻譯及賞析07-24
《醉翁操》閱讀答案及賞析05-10
醉翁操詩詞08-15
蘇軾《紅梅》賞析08-17
蘇軾蝶戀花賞析10-01
蘇軾的水調歌頭賞析11-28
蘇軾的《蝶戀花》賞析09-09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