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兩首著名的送別詩,是語文版七年級(上)第6單元第25課《詩五首》里面的兩首詩歌。第6單元與第7單元都是文言文詩歌單元。本單元入選的五首唐詩的內容或感慨,或識別,或傾訴,或思念,情感極為真摯。《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送別詩,一首融情于景,凄涼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壯闊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鮮明的對比,在此對比中,王勃豪爽開朗的胸襟凸現明顯。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和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我們學習《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唐朝送別詩,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我國古代送別詩文化,吸收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學會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根據以上分析及課程標準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送別詩,體會傳統送別詩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纏綿的詩風,以及王勃開闊的胸襟、豪壯的詩風。
(2)過程與方法: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學會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在送別主題古詩的對比學習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歌表達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達的氣質胸襟,受到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熏陶。
(三)、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年代久遠,初一的學生自身文化積累不夠,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就確立了本文的教學重點為: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提高古詩的欣賞能力。確立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反襯等一些古詩常見的表現手法,并體悟其表達效果。
二、說教法: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基于以上理念,我嘗試在這一節課中,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的生命對話。
據此,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1、探究法。分析詩歌關鍵字詞,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在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反復朗讀,吟誦,通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的景與情。
3、對比法。在送別主題古詩的對比學習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說學法:
1、了解相關歷史文化背景,進入情境。
2、反復誦讀,達到熟讀百遍,其意自現的境界,想象體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優美的文化熏陶。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用以下的教學步驟來表達教學目的。
(一)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通過李叔同的《送別》進行情境導入,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送說曲中蘊涵的情感,為理解古代送別詩的情感作準備。幻燈片展示兩首詩中所指的瀟湘、秦(三秦)、五津等地點,讓學生對路途的險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認識。
(二)對比參讀,品悟詩情:
1、學習第一首《淮上與友人別》。
首先朗讀《淮上與友人別》,感受一下詩人的情懷。接著用詩中的詞組“愁殺”來概括詩人的情感。反復讀“楊花愁殺渡江人”,理解憂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詩人又是怎樣來渲染這種濃濃的憂傷的呢?引導學生體會楊柳、楊花的反襯作用,以及笛曲和離亭這兩種送別的象征,對抒發離愁別緒的情感的作用,反復朗讀“君向瀟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鄭谷對友人的深情。
2、對比參讀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從城闕和風煙這兩種景物的對比中體會到作者的傷感,再從“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讀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復引導學生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話,體會詩句中的昂揚奮發。體會王勃豪放灑脫的情懷,從而與第一首形成對比,并體會兩首詩風哀婉與昂揚的不同。
(三)聯系生活,感悟升華:
聯系生活,學習王勃的樂觀的人生態度,理智處理情感。最后欣賞美國民歌《友誼地久天長》,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與熏陶。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把兩首詩歌內容與風格的差異通過對比的形式簡要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出來,體現古詩情與境的密切聯系,體現了教學思路。整個板書設計構成統一的一個整體,讓學生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中,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淮上與友人別》是唐代鄭谷所作的七言絕句,通過揚子江頭的春色、楊花柳絲等景象,細膩地傳達出與友人分別時的惆悵不舍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乃王勃的五言律詩,以其豁達樂觀的情懷在送別詩中獨樹一幟,既有對友人離別的感慨,又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超脫。這兩首詩皆為送別詩經典,將它們合并教學,有助于學生對比不同風格的離別詩,深入體會詩人在離別情境下豐富多樣的情感表達,以及古典詩歌在情感、意境與藝術手法上的獨特魅力,從而提升詩歌鑒賞能力與文學素養。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詩。
理解詩中重點字詞,如“揚子江”“離亭”“宦游”“比鄰”等的含義,掌握詩句大意。
了解七言絕句與五言律詩的基本形式特點,包括韻律、對仗等知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品味兩首詩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感受詩歌的節奏與韻律。
運用比較閱讀法,分析兩首詩在意象選擇、情感基調、藝術手法等方面的異同,提高詩歌分析與鑒賞能力。
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現手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并嘗試在簡單的詩歌創作或賞析中運用。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在離別時的真摯情感,感受《淮上與友人別》中惆悵憂傷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豁達樂觀的不同情感境界,培養學生珍惜友情、正確面對離別的價值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理解兩首詩的內容與情感脈絡,把握詩人在離別之際的復雜心境。
品味詩歌中的意象,如《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楊柳”“楊花”“風笛”“暮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闕”“風煙”“天涯”等,體會其營造的意境以及對情感表達的烘托作用。
體會兩首詩中經典詩句,如“君向瀟湘我向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深刻內涵與藝術價值。
2.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詩人豁達樂觀情感背后所蘊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及這種情感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性與超越性。
引導學生領悟詩歌所傳達的文化內涵,理解古代離別詩在友情表達、人生境遇感悟等方面的意義,并能將詩歌中的情感與哲理內化為自身的情感體驗與人生思考,應用于現代生活中對友情與離別的認知。
四、說教學方法
1. 誦讀法:以讀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初讀中感知詩歌韻律,在精讀中體會情感,在誦讀中加深理解與記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范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等,使學生逐步走進詩歌的情感世界。
2. 問題引導法:依據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藝術手法等,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其自主探究能力。
3. 小組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提高其團隊協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4. 情境教學法:借助多媒體展示與詩歌相關的圖片、音樂、視頻等資料,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境,從而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
5. 比較分析法:將兩首詩從多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如情感基調、意象運用、藝術手法等,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不同詩歌之間的差異與共性,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記憶,提升詩歌鑒賞水平。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3 分鐘)
播放一段包含古代送別場景的視頻片段,如長亭送別等,營造出濃厚的離別氛圍。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在視頻中看到了哪些與送別相關的元素?由此引出古代送別詩這一詩歌類型,并介紹今天要學習的兩首經典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詩歌誦讀與初步感知(10 分鐘)
教師分別范讀兩首詩,要求學生在傾聽過程中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
學生自由朗讀兩首詩,初步熟悉詩歌內容。然后同桌之間互相朗讀,互相評價糾正讀音與節奏問題。
指名兩位學生分別朗讀兩首詩,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例如,在《淮上與友人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一句應讀出輕柔、惆悵之感,“愁殺”二字要重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需讀出雄渾、壯闊的氣勢,“輔”“望”二字要重讀。
全班齊讀兩首詩,整體感知詩歌的節奏與情感基調。
3. 詩歌解讀與分析(20 分鐘)
分組學習與討論
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分別負責一首詩的詳細解讀。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理解詩歌大意,找出詩中的意象,并思考這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以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小組內成員相互交流討論,記錄下疑難問題。
小組展示與交流
第一組學生代表展示對《淮上與友人別》的解讀成果。重點講解詩中的“揚子江”“楊柳”“楊花”“離亭”“風笛”“暮靄”等意象,如“楊柳”“楊花”在古典詩歌中常象征離別與漂泊,它們與“揚子江”“離亭”等意象相互交織,營造出一種朦朧、惆悵的離別氛圍,烘托出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不舍與哀愁。“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直接點明友人與自己即將分道揚鑣,天各一方,深刻地表達出離別之痛。教師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對詩歌意象與情感的分析,并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第二組學生代表展示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解讀成果。重點闡述“城闕”“風煙”“天涯”等意象所構成的雄渾壯闊又略帶離情別緒的意境,“城闕輔三秦”描繪出長安的雄偉氣象,“風煙望五津”將視線拉向遙遠的蜀地,暗示了友人此行的遙遠和艱辛,為下文的情感表達做鋪墊。分析“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表達的同病相憐的不舍之情,以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化用典故所傳達出的豁達樂觀的友情觀和對離別的超脫態度。教師適時補充介紹詩人王勃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在詩中展現出的高遠意境和宏大胸懷,以及這種情感在其命運多舛的.人生背景下的獨特意義。
4. 比較閱讀與深度探究(15 分鐘)
引導學生對比兩首詩
組織學生思考并討論:兩首詩在情感基調上有何不同?是通過哪些意象、詩句或藝術手法體現出來的?例如,《淮上與友人別》情感基調較為惆悵憂傷,通過“楊花愁殺渡江人”“君向瀟湘我向秦”等詩句直白地表達出離別之愁;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雖有離情,但更顯豁達樂觀,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展現出對友情的堅定信念和對離別的超脫。
比較兩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的異同。如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淮上與友人別》側重于以景襯情,用細膩的自然景物描寫烘托離別愁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則在借景抒情的基礎上,還運用了對仗工整的句式和典故,使詩歌形式更加整齊美觀,內涵更加豐富深刻。
總結離別詩的特點與文化內涵
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其他離別詩,結合這兩首詩,共同總結離別詩的一般特點,如多描寫送別場景、表達離別情感、運用意象烘托氣氛等。
深入探討離別詩在古代文化中的意義,它不僅是詩人個人情感的抒發,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對友情的珍視、對人生境遇的感悟以及對遠方未知的憧憬與擔憂,是古代文化情感與思想的重要載體。
5. 拓展延伸與情感遷移(10 分鐘)
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分享生活中與朋友離別時的感受和故事,然后思考:在現代社會,交通和通訊發達,“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對我們的友情觀有哪些新的啟示?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引導他們認識到即使身處異地,只要彼此知心,友情依然可以長久維系,我們應珍惜友情,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離別。
展示一些現代文學作品或歌曲中關于離別與友情的片段,如歌詞“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讓學生分析其中所表達的情感與古代離別詩有哪些相通之處,進一步體會離別與友情這一主題在不同時代文學作品中的延續與傳承。
6. 課堂小結(5 分鐘)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兩首詩的主要內容、情感表達、藝術手法以及比較閱讀的成果,強調這兩首詩在離別詩中的代表性地位和獨特價值。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誦讀和品味這兩首詩,感受古典詩歌的魅力,并嘗試閱讀更多的離別詩,豐富自己的詩歌閱讀體驗,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7. 布置作業(2 分鐘)
背誦并默寫《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選擇一首自己熟悉的離別詩,寫一篇 300 - 500 字的賞析文章,從意象、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并與本節課所學的兩首詩進行簡單比較。
六、說板書設計
《淮上與友人別》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淮上與友人別》
意象:揚子江、楊柳、楊花、離亭、風笛、暮靄
情感:惆悵、不舍
藝術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意象:城闕、風煙、天涯
情感:不舍與豁達
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對仗、用典
比較閱讀
情感基調:惆悵憂傷 vs 豁達樂觀
藝術手法:借景襯情 vs 借景抒情 + 對仗 + 用典
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與作用
《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為古代離別詩中的經典之作。這兩首詩展現了不同詩人在離別情境下的獨特情感與創作風格。它們對于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以及深入理解古代離別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這兩首詩的學習,學生能夠體會到離別詩在情感表達、意象運用、意境營造等方面的多樣性,為其進一步探究古代詩歌世界打開一扇窗。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熟練背誦并準確默寫兩首詩,理解詩中的重點字詞,如《淮上與友人別》中“揚子江”“楊花”“風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闕”“宦游”“天涯”等的含義,清晰闡述兩首詩的基本內容與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反復誦讀,體會兩首詩不同的節奏韻律,掌握從意象、意境、情感表達等角度賞析詩歌的方法,學會比較兩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的異同,提升詩歌鑒賞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深入體會《淮上與山藥友人別》中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惆悵不舍之情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離別,培養學生珍惜友情、以積極心態面對人生變化的美好品質。
3.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兩首詩中意象的內涵與作用,如《淮上與友人別》中“楊柳”“楊花”所烘托的離情別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構建的宏大情感意境;把握兩首詩的情感主旨,體會詩人不同的情感態度;分析兩首詩的藝術手法,如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在詩中的體現。
教學難點:比較兩首詩在立意、情感表達深度與廣度上的差異,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何突破傳統離別詩的局限,展現出初唐時期文人嶄新的精神風貌;引導學生在自身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深入感悟兩首詩所傳達的離別情感與人生哲理,并能在實際生活中有所運用。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學習基礎,對詩歌的誦讀和基本的理解方法有了初步掌握。他們能夠感受到詩歌的表面情感,但對于詩歌意象的精妙、藝術手法的細膩以及不同詩歌在情感表達和立意上的深層次差異理解尚淺。在面對這兩首離別詩時,可能較易體會《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惆悵情緒,但對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豁達樂觀且富有哲理的情感把握不夠精準,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其深入探究、比較分析,從而提升詩歌鑒賞能力和情感感悟深度。
三、說教法
1. 誦讀教學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配樂讀等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兩首詩不同的韻律節奏。如《淮上與友人別》節奏較為舒緩,情感惆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則相對明快,情感豁達。在誦讀過程中初步體會詩歌的情感基調,為深入理解詩歌做好鋪墊。
2. 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與兩首詩相關的畫面,如揚子江的春景、古代送別場景、友人遠行的畫面等,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直觀地想象詩歌所描繪的場景,更好地理解詩歌中的意象與意境,增強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感受力。
3. 比較分析法:將兩首詩從意象運用、情感表達、藝術手法、立意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例如對比兩首詩中意象所蘊含情感的異同,分析為何《淮上與友人別》側重于借景抒情表達惆悵,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既有情景交融又有直抒胸臆且情感豁達。通過比較,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兩首詩的特點與價值。
四、說學法
1. 自主學習法:布置學生在課前自主查閱資料,了解詩人鄭谷和王勃的生平經歷、創作風格以及兩首詩的創作背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詩歌中的問題,嘗試對詩歌進行初步解讀。
2. 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兩首詩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探究。如討論兩首詩藝術手法的差異對情感表達的影響,探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創新之處等。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分享觀點,共同提高對詩歌的理解能力,培養合作精神。
3. 聯想想象法:引導學生在閱讀詩歌過程中,結合詩歌的意象和描述,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詩歌中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或場景。如想象《淮上與友人別》中揚子江頭友人分別的具體畫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友人遠在蜀州的生活場景等,從而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展示古人離別的相關圖片或視頻片段,如長亭送別、灞橋折柳等場景,提問學生:“離別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常寫的主題,大家能回憶起哪些離別詩呢?”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離別詩,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簡單介紹兩位詩人鄭谷和王勃,包括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學成就等,讓學生對詩人有初步的認識,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
2. 詩歌誦讀與初步感知
教師分別范讀兩首詩,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感受兩首詩不同的韻律之美。
學生自由朗讀兩首詩,讀準字音,初步熟悉詩歌內容。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如節奏的把握、情感的表達等,確保學生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
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兩首詩的情感基調,提問:“讀完這兩首詩,大家能感受到詩人在離別時分別有著怎樣的心情?”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不做過多評判,為后續深入理解做鋪墊。
3. 詩歌理解與分析
逐句講解兩首詩的含義,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釋重點字詞的意思,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例如在講解《淮上與友人別》時,詳細解釋“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中“楊柳”“楊花”的象征意義以及對離情的烘托作用;在講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闡釋“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所描繪的送別場景和地域風貌。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兩首詩中的意象運用及其作用,提問:“兩首詩中都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引導學生找出如《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揚子江”“楊柳”“楊花”“風笛”“離亭”等意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闕”“風煙”“海”“天涯”等意象,并分析其內涵。
對比分析兩首詩的`藝術手法,如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在詩中的體現。以《淮上與友人別》為例,分析詩人如何借景抒情,通過“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將離別的惆悵融入景色之中;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則既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直抒胸臆,又有前兩句描繪送別場景的情景交融,讓學生體會其藝術手法的多樣性。
4. 情感深度體會與比較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兩首詩的情感主旨,提問:“《淮上與友人別》中詩人與友人的離別之情僅僅是惆悵嗎?還有哪些復雜的情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詩人的豁達樂觀背后有著怎樣的人生感悟?”讓學生小組討論后發言,教師總結補充,讓學生全面理解兩首詩的情感內涵。
組織學生比較兩首詩在情感表達、立意等方面的差異,提問:“這兩首詩在離別情感的表達上有何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淮上與友人別》在立意上有哪些創新之處?”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詩人性格等多方面分析原因,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反映了初唐時期文人積極向上、胸懷廣闊的精神風貌,突破了傳統離別詩多悲苦的格局。
5. 拓展延伸
展示其他與這兩首詩情感或藝術手法相似的離別詩,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進一步體會離別詩的多樣性與共性,拓寬學生的詩歌閱讀視野。
讓學生嘗試以“離別”為主題,創作一首現代詩或者改寫這兩首古詩為現代文,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詩歌情感的轉化能力。
6. 課堂小結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兩首詩的誦讀、理解、情感體會、藝術手法分析以及比較異同之處,強調詩歌意象、藝術手法與情感表達之間的緊密聯系。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閱讀更多的離別詩,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和文學素養,并且學會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離別。
7. 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寫一篇小論文,分析《淮上與友人別》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意象與情感表達的關系,要求字數不少于 500 字。
六、說板書設計
在黑板正上方寫上課題:《淮上與友人別》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板書:
《淮上與友人別》
詩歌原文
重點字詞解釋
意象分析:揚子江、楊柳、楊花等—惆悵離情
藝術手法:情景交融
情感主旨:惆悵不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詩歌原文
重點字詞解釋
意象分析:城闕、海、天涯等—豁達情感意境
藝術手法: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情感主旨:豁達樂觀、友情不受時空限制
副板書:
詩人簡介:鄭谷、王勃
拓展閱讀詩歌相關內容
學生課堂精彩發言記錄
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這兩首離別詩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離別的情感世界。《淮上與友人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揚子江畔與友人分別的場景,借景抒情,將離別的愁緒委婉地表達出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則以其豪邁的氣概和深刻的哲理,傳達出一種豁達樂觀的離別情懷。將它們合并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更全面地領略離別詩的魅力,感受不同詩人的創作風格和情感表達技巧,提升對古代詩歌的綜合理解能力。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兩首詩中的字詞含義,如“數聲風笛離亭晚”中的“風笛”“離亭”,“城闕輔三秦”中的“城闕”“輔”等,并能準確翻譯詩句。掌握兩首詩的背誦與默寫,熟悉詩歌的基本結構和行文脈絡。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體會兩首詩不同的韻律美感,感受其節奏的快慢、語調的高低所傳達出的情感差異。學會分析詩歌中的意象組合與意境營造,如《淮上與友人別》中“楊柳春”“楊花”與離人愁緒的關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構建的宏大而溫暖的友情意境。能夠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探究兩首詩在情感表達、藝術手法運用上的異同點,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深刻體會《淮上與友人別》中詩人對友人的眷戀與離別的憂傷,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詩人對友情的堅信和對未來的樂觀態度。引導學生反思自身對離別現象的認知,培養學生在面對離別時既珍視情感又能以積極心態對待的價值觀,同時增強學生對友情的尊重與珍惜,提升學生的情感素養。
3.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深入解讀兩首詩中的意象,理解意象如何為情感表達服務。例如,《淮上與友人別》里“揚子江頭”“楊柳”“楊花”“風笛”“離亭”等意象共同烘托出濃厚的離別氛圍,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闕”“風煙”“海”“天涯”等意象則構建起富有層次感的送別意境與友情空間。精準把握兩首詩的情感脈絡,體會詩人在離別情境下的情感起伏與變化,感受《淮上與友人別》的惆悵婉轉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豁達超脫。掌握兩首詩的主要藝術手法,如《淮上與友人別》的借景抒情、以景結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情景交融與直抒胸臆相結合,并能分析其在詩中的具體表現和效果。
教學難點:對比兩首詩在情感深度與廣度上的差異,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何突破傳統離別詩的情感局限,在初唐時期展現出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時代氣息。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兩首詩所傳達的離別情感與人生哲理,將詩歌中的情感智慧內化為自身應對離別情境的心理力量,提升學生在情感體驗與人生思考方面的深度與廣度。
二、說學情
初中學生在之前的語文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一定數量的古詩,對于詩歌的基本形式和情感表達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對于離別詩中復雜的意象運用、細膩的`情感層次以及不同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他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和體會。在面對這兩首詩時,學生可能較容易被《淮上與友人別》中的離情別緒所感染,但對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蘊含的哲理和豁達情懷的理解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導和啟發。同時,學生在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以及深入挖掘詩歌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方面,還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以提升他們的詩歌鑒賞水平和文學素養。
三、說教法
1. 朗讀感悟法:以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教師的示范朗讀、學生的自由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體會詩歌的情感基調。例如,在朗讀《淮上與友人別》時,語速可稍緩,語調低沉,以體現離別的惆悵;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語調可較為明快,以傳達詩人的豁達。在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字音、節奏、語調的變化,通過朗讀來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內涵。
2. 情境創設法: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圖片、音樂、視頻等,為學生創設與詩歌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在講解《淮上與友人別》時,展示揚子江的風景圖片、古曲《陽關三疊》等,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古人離別的場景之中;在講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呈現古代城闕的畫面、展現廣闊天地的視頻等,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增強學生對詩歌情感的共鳴。
3. 問題驅動法: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如在學習《淮上與友人別》時,提問“詩中的哪些意象最能體現離別的愁緒?為什么?”在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提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友情觀?這種觀點在當時有什么特殊意義?”通過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和藝術特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說學法
1. 自主學習法:鼓勵學生在課前自主查閱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創作背景以及兩首詩的相關文學常識,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詩歌,圈點批注,思考詩歌中的問題,嘗試自己理解詩歌的含義和情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兩首詩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例如,對比兩首詩的藝術手法、分析兩首詩情感表達的異同點等。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討論、爭辯,共同分享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團隊精神。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確保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3. 遷移運用法:引導學生將在這兩首詩中學到的詩歌鑒賞方法和情感體驗,遷移運用到其他離別詩或古代詩歌的學習中。例如,在學習其他離別詩時,讓學生分析詩中的意象運用、情感表達以及藝術手法,從而提升他們對古代詩歌的整體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更好地領略古代詩歌的博大精深。
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淮上與友人別》是唐代鄭谷所作,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等景象,細膩地傳達出與友人分別時的惆悵不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乃王勃之筆,以其“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展現出豁達樂觀的離別情懷,突破了傳統送別詩的哀怨基調。這兩首詩均為送別詩經典,在初中語文教材古代詩歌板塊中極具代表性,有助于學生深入體會古人離別情感的多樣性以及送別詩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對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情感體悟能力意義重大。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詩。
理解詩中的重點字詞、詩句含義,掌握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七言絕句(《淮上與友人別》)的基本格律特點。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借助誦讀、分析、比較、討論等方法,深入探究兩首詩的意象運用、意境營造、情感表達與藝術特色,提升詩歌鑒賞水平。
學習通過知人論世來解讀詩歌情感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詩歌內涵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深刻體會兩首詩中詩人與友人分別時不同的情感狀態,感受離別的復雜滋味,培養學生珍視友情、樂觀面對離別的情感態度。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精準把握兩首詩的主要內容與情感脈絡,理解詩人如何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來表達離別之情。
賞析兩首詩中的典型意象,如《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楊柳”“楊花”“風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闕”“風煙”等,體會其在營造意境和傳達情感方面的作用。
領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豁達樂觀的情感境界以及所體現的高遠人生志趣。
2. 教學難點
深入領悟兩首詩在情感表達上的細微差異與獨特魅力,如《淮上與友人別》的惆悵綿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曠達超脫,并能清晰地對比分析。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哲理,思考其對現代友情觀與離別觀的啟示,促進古典詩歌與現代生活的聯系與感悟。
四、說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個別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為深入理解詩歌情感和意境奠定基礎。
2. 情境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展示與詩歌情境相關的圖片、音樂、視頻等資料,創設生動的詩歌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詩歌的情感世界,增強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
3. 問題引導法: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意象、意境、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4. 小組合作探究法:將學生分成小組,針對詩歌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合作討論、探究,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5. 比較分析法:對兩首詩在情感表達、意象運用、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詳細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發現其異同點,加深對送別詩特點和規律的認識,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和分析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飽含離情別緒的音樂,如《長亭外,古道邊》,同時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古人送別場景的圖片,營造濃厚的離別氛圍。提問學生: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經歷過與親朋好友的離別?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古人在面對離別時,常常會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著名的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抒發離別之情的。
2. 詩歌誦讀與初步感知
教師分別范讀兩首詩,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
學生自由朗讀兩首詩,初步熟悉詩歌內容。然后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針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如《淮上與友人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應讀出輕柔、惆悵之感,“愁殺”二字要重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應讀出雄渾、壯闊之感,“輔”“望”二字需重讀。
全班齊讀兩首詩,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
3. 詩歌解讀與分析
字詞釋義與詩句理解
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理解兩首詩中重點字詞的含義和詩句的大意,將不理解的地方標注出來。然后小組內交流討論,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教師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如《淮上與友人別》中“揚子江”“離亭”“瀟湘”等詞的意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闕”“宦游”“天涯”“比鄰”等詞的含義,并對一些較難理解的詩句進行詳細翻譯和闡釋,確保學生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意象與意境分析
引導學生找出兩首詩中的意象,分析其特點和作用。對于《淮上與友人別》,提問: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怎樣的意境?引導學生找出“揚子江”“楊柳”“楊花”“離亭”“風笛”“暮靄”等意象,體會這些意象所營造出的暮春時節、揚子江畔、離亭別宴、楊花飄飛、風笛嗚咽、暮靄沉沉的凄美意境,烘托出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不舍與哀愁。對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樣引導學生找出“城闕”“風煙”“天涯”等意象,分析其展現出的長安的雄偉、蜀地的遙遠以及遼闊的空間感,營造出雄渾壯闊又略帶離情的意境。
情感探究與比較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對于《淮上與友人別》,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惆悵、憂傷之情,如“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直接點明友人與自己即將天各一方,這種離別之痛溢于言表;對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讓學生感受詩人在送別友人時既有離別的不舍,如“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又有豁達樂觀的一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化用典故,表達出只要彼此知心,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鄰一般,體現出詩人對友情的堅定信念和對離別的超脫態度。
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兩首詩情感表達的異同點,讓學生明確《淮上與友人別》情感較為纏綿、哀怨,側重于個人離別的愁緒;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雖有不舍,但更顯豁達、曠達,上升到了對友情和人生境界的一種高遠認知。
藝術手法賞析
引導學生探究兩首詩的藝術手法。對于《淮上與友人別》,重點賞析其情景交融的手法,如詩中通過描寫江頭春色等自然景象,將離別之情融入其中,使情感表達更加含蓄、深沉;對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其對仗工整的特點,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句,對仗嚴謹,使詩歌形式整齊美觀,韻律和諧,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此外,還可提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典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
4. 知人論世與深度理解
介紹兩首詩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對于鄭谷,講述其生活在晚唐時期,目睹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其詩歌風格多清新通俗,本詩《淮上與友人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反映出當時人們在離別時的無奈與感傷。對于王勃,介紹他年少才高,卻命運坎坷,在仕途不順的情況下創作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種經歷使得他在詩中既有對友人的真摯情感,又有對人生境遇的豁達超脫,讓學生理解詩人的經歷對詩歌情感和風格的影響,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內涵。
5. 拓展延伸與遷移應用
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其他離別詩,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與本節課所學的兩首詩進行比較閱讀,從情感表達、意象運用、藝術手法等方面分析其異同點,進一步拓展學生對送別詩這一題材的認識和理解。
引導學生思考:在現代社會,交通和通訊極為發達,古人的離別詩對我們的友情觀和離別觀有什么啟示?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和現代社會現象發表看法,如雖然現代離別不再像古人那樣充滿未知和長久的分離,但友情的珍貴依然不變,我們應珍惜身邊的朋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離別等,促進古典詩歌與現代生活的聯系與融合。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兩首詩的主要內容、情感表達、藝術手法以及作者的創作背景,強調兩首詩在送別詩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以及它們所傳達出的不同情感境界和人生態度。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誦讀和品味這兩首詩,感受古典詩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
7. 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 500 字左右的賞析文章,要求從意象、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收集整理三首自己喜歡的離別詩,制作成一個簡單的詩歌手抄報,下節課在班級內展示交流。
【離別詩《淮上與友人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相關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07-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課稿06-0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7-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詩翻譯10-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題解說10-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9-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06-2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停頓07-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典故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