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調歌頭》中考題
《水調歌頭》,是宋代蘇軾的代表作,是詞牌名之一,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的思念,對世事的豁達,全詞心情從傷心抑郁,心有郁結到樂觀豁達。下面是詩的中考題目,供大家參考!
《水調歌頭》中考題 1
2011年河北省中考
水調歌頭 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請就詞中加線句子的內容質疑(只提一個疑問,不作答)。(2分)
答:
8.簡析"轉朱閣,低椅戶,照無眠"一句中加著重號詞語的表達效果。(2分)
答:
答案:7.示例一:是在月宮(天上)起舞,還是在人間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間"是說天上好,還是人間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還是人的影子?
8."轉"和"低"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無眠"準確地表現了離別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放眠的情景。
二、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完成練習:
(1)詞前小序說的“子由”是詞人的 ,他和蘇軾、 共稱文壇“三蘇”。“嬋娟”在詩中指 。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代用李白《月下獨酌》詩句 ; 最能體現人間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
是 ;這首詞雖有感傷情調,但詞人的豁達胸襟也處處可見,請寫出兩處原句證明:①___ _ ___ _ ___ _②_________ ____。
(3)下列對《水調歌頭》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上闋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爰,下闕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詞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答案:1、2、略3、A
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詞中直接寫明月的詩句是: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2、表達了作者曠達胸襟,表現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詞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3、從“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來的,通過寫明月來表達對人生美好祝愿,道盡了千載離人心愿的詞句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詞中"此事古難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四、山西省2006年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實驗區)語文 (一)
比較閱讀蘇軾兩篇作品,完成3-7題。(10分) [甲]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乙]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把灑問青天( ) (2)念無與為樂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1分) A.不知/天上宮闕 B.我/欲乘風歸去 C.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D.相與/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3分)
(1)寫出與“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相對應的原句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筆下柏影也。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乙兩篇均寫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時,甲表現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乙透露出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兩篇都寫月,甲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傳神的文字,描繪了空靈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嬋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閑人”指無所事事之人。
D.甲、乙兩篇分別是詞和散文,體裁不同決定了語言風格的不同:前者浪漫灑脫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練含蓄饒有余味。
7.仔細體會以上兩篇作品的詩情文意,談談你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的認識。(2分)
參考答案:
3、(1)端起灑杯 (2)考慮 或:想著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
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為;——
正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本是自然的規律。
《水調歌頭》中考題 2
水調歌頭 定王臺①
南宋·袁去華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臺殿?危基百尺自西劉。尚想霓旌千騎,依約入云歌吹,屈指幾經秋。嘆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
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一夜寒生關塞,萬里云埋陵闕,耿耿恨難休。徙倚霜風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臺:在今湖南長沙市東,相傳是漢景帝之子定王劉發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 時按各地的位置規模、發展狀況,把全國劃分為若干等級。楚望就是指湘州為楚地的望郡。③陵闕:皇帝的陵墓。
8.結合全詞,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兩句的作用。(5分)
9、詞的下闋是如何抒情的?請簡要賞析。(6分)
答案:
8、(5分)①展示了定王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廣闊的.背景,說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濱,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閱千載歲月,聲勢自是不凡。②一開頭便時空縱覽,大氣包容,為下面寫定王臺昔日繁華預設了遼闊的背景,也給全詞布下了蒼莽的氛圍。
9.(6分) ①借景抒情。開頭三句寫登臺望遠,但見老樹枯枝在秋風中瑟縮,浩浩大江默默向東流淌。借蒼涼冷落的深秋景色,渲染出定王臺的殘破衰敗,抒發對南宋王朝滿目瘡痍、國勢日頹的感慨。②直抒胸臆。“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抒發有心報國、無路請纓以致老大無成、徒然白首之悲。③以景結情。“徒倚霜風里,落日伴人愁”寫蕭瑟的秋風和昏暗的落日,營造了寂靜悲涼的氣氛,增添了詞人的無限憂愁,表達了深沉的亡國破家之痛。(每點2分,第一點第三點都答情景交融也可)
《水調歌頭》中考題 3
水調歌頭·題劍閣
崔與之
萬里云間戍,立馬劍門關。亂山極目無際,直北是長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邊鋒鏑,天道久應還。手寫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對青燈,搔白首,漏聲殘。老來勛業未就,妨卻一身閑。梅嶺綠陰青子,蒲澗清泉白石,怪我舊盟寒。烽火平安夜,歸夢到家山。
[注]崔與之:南宋名臣,廣東人。此詞寫于詞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撫使時。當時,淮河秦嶺以北的大片國土,盡淪于金人之手。
(1)這首詞上片以詞人立馬劍門、遙望中原開篇,寫了哪幾層意思?(4分)
(2)梅嶺綠陰青子,蒲澗清泉白的石,怪我舊盟寒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3)吳世昌《詞林新話》評此詞稱:此詞直逼稼軒。請對此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0.(1)懷念淪陷的中原;痛心于戰爭的'慘烈與百姓的苦難;深信失地終將收復;決心戍邊抗敵,為國盡忠(答一點給1分)
(2)擬人(1分)。借寫青梅、流泉責怪自己背約,既委婉表達思家而不能歸的復雜心情,又烘托出殷切的報國之意(2分)
(3)從風格來看,整首詞豪邁而沉郁,從主旨來看,充滿愛國激情,與辛詞風格、主題逼近(風格、主旨各2分)
【《水調歌頭》中考題】相關文章:
《望岳》中考題09-29
木蘭詩的中考題10-01
蘇軾《浣溪沙》中考題08-01
水調歌頭09-15
《水調歌頭》08-26
歸園田居中考題08-15
河中石獸中考題08-30
《題西林壁》中考題11-27
《望岳》中考題庫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