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蜀道難賞析推薦
李白的《蜀道難》作為流傳已久的名作,在許多人的眼中有著不同的賞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難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從內容看,此詩應是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別于其他的送別詩,此詩巧妙地運用別情,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李白對當時社會現狀的隱憂!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意在勸阻友人不要西游,寫盡蜀道之高。
“噫吁?健比?個感嘆詞連用,“!薄案摺,同義重出,“噫吁?劍?危呼高哉!”一聲驚嘆,震撼人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并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詩中蜀自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概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著引用五丁開山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之時,為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說明了蜀道在歷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險阻。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通過,善于攀援的猿猱之類也同樣為如何通過而發愁,在此基礎上,李白又通過摹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一步烘托山路纖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問君西游何時還?”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凄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Y,?f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夸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卷;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一切產生了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李白覺得仍不到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一句“質問”,一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強化了蜀道的驚奇雄險。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笔竦胤蔷昧糁。告誡友人之語寫出李白的政治遠見及內心的深深憂慮。
"蜀中之險甲于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于蜀”,可見劍閣是蜀中軍事要塞。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不乏據險作亂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間,李白寫劍閣之險意在引出蜀地的戰禍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警告當局要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亂的發生。從這里可以看出,李白對太平景象背后潛伏的軍閥割據局面的深深憂慮,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遠見卓識以及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關注,為詩篇增添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在詩中,李白還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復)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反復詠嘆,內容逐次加深,使人產生“一嘆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推陳出新形式、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讓我們領略了“詩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難》不愧為一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浪漫主義杰作。
【李白的蜀道難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蜀道難》賞析09-04
李白的《蜀道難》賞析07-07
《蜀道難》李白賞析09-19
李白《蜀道難》全面賞析07-14
李白《蜀道難》文學賞析06-05
李白《蜀道難》主題賞析09-27
李白蜀道難名句賞析09-30
李白的蜀道難全文賞析10-15
李白蜀道難翻譯賞析07-15
李白《蜀道難》全文賞析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