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 《蜀道難》評析
引言:《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給人以回腸蕩氣之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蜀道難》評析 ,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鑒!
蜀道難評析(一)
李白《蜀道難》一出,世人即以為奇。殷璠《河岳英靈集》言:“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稍后孟 《本事詩•高逸第三》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宴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可見,即便是與李白同時及稍后的唐五代人,也認為《蜀道難》甚奇。既奇,寓意難明即是自然之理。探求《蜀道難》寓意之人代代有之,結論也異彩紛呈,概而言之,有以下四種影響較大的傳統說法:一、罪嚴武;二、諷玄宗幸蜀;三、諷章仇兼瓊;四、即事成篇別無寓意。詹锳先生在《李白蜀道難本事說》一文中辯駁頗詳,基本推翻了以上四種傳統說法,茲不贅述。詹锳先生據李白同時所作《劍閣賦》、《送友人入蜀》,認為這兩篇作品與《蜀道難》為內容相近之作,同為借送友人入蜀而抒發“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的感慨。安旗先生在《蜀道難新探》一文中更明確提出《蜀道難》一文寫于開元十八年至十九年李白第一次求仕長安將離去時,并認為李白“在前后將近一年時間中,步步艱難,處處碰壁,備受蹭蹬之苦,飽嘗失意滋味”,“乃借蜀道之艱險寫世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憤懣”;“它是這時期蹭蹬失意生活的總結概括,它是郁積于心的失望、悲哀、憤懣的總爆發,它是作者在經歷一番大幻來后譜出的血淚交織的樂章”。
本文同意安旗先生述坎坷,抒憤懣之說,但認為,在這些情感的深處,跳動的是李白思歸懷蜀之心。茲論述如下。
閱讀《蜀道難》,觸目而來的是大量瑰幻奇譎的蜀地神話。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按:劉逵《三都賦》注引揚雄《蜀王本紀》:“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濩、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到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按:此語本《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之“羲和假道于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六龍回日,是指羲和駕著六龍所拉的車載著太陽在空中運行這一中原神話,茲不詳述。關于高標,劉逵注:“言山也。”蕭士赟曰:“《相經》,高標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巋然高峙,萬象在前。”本文認為,高標一詞,蘊含著一個相當古老,并與羲和駕日相類似的蜀地神話。所謂“六龍回日之高標”,不是“使六龍回日之高標”,而是“六龍回日”這樣的“高標”。高標,字面上指高樹、高木。與左思時代頗近的東晉瞿曇僧伽提婆所譯之《中阿含經》卷二十五言:“或以鞭鞭,或以杖撾,或以棒打,或生貫高標上,或裊其首。彼在其中,或死或怖,受極重苦。”東晉另一僧人佛馱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七有“或以木貫置高標上”一語。元魏慧覺所譯《賢愚經》卷十三也有“斬截手足,劓其耳鼻,懸于高標”之說。可見,在西晉時期,高標是有高樹之意的。但六龍回日之高標,卻不僅僅指高樹,而更是指太陽棲息的神樹。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一大批殷商晚期的古文物,其中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兩株高大青銅神樹最引人注目。據日本學者林巳奈夫考證,此神樹即類似古代神話中的扶桑和若木,為太陽升起和降落的地方。[2]更有意思的是,三星堆神樹并沒有隨三星堆文明的消失而消失,我們在東漢時期的四川和云南、貴州以及甘肅和青海東部墓中隨葬的銅制搖錢樹上又看到了三星堆神樹的影子。關于東漢銅質搖錢樹是否與三星堆神樹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現在出土的完整的搖錢樹中,有一朱雀和三足烏的形象。而朱雀及三足烏,代表的正是太陽。由此,雖然我們尚無充分的證據證明三星堆神樹、漢代搖錢樹與高標之間的淵源關系,但它們所共有的樹與太陽這點,則是顯然的。李白生長于蜀中,對蜀地這一古老的土著太陽神話自應有所了解。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按:左思《蜀都賦》有“鳥生杜宇之魄。”揚雄《蜀王本紀》:杜宇“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王注:“按子規即杜鵑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鳴,夜啼達旦,至夏尤甚,晝夜不止,鳴必向北,若云不如歸去,聲甚哀切。”
以上四則蜀地神話,單看起來,各有其旨,互不相關;但當它們被李白借用到《蜀道難》中后,便在蜀道難這一主題的籠罩下,有了統一的意蘊。首先我們來看蜀道這一主題。正如安旗先生所言:“早在唐代以前,陰鏗《蜀道難》已有功名難求之意,唐盧照鄰《早度分水歧》也是既描寫蜀道艱難,又感慨仕途失意。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也是如此。詩末有句云:‘蹇步不唯傷旅思,此中兼見宦途情’,就更為明顯。《全唐詩》中寫蜀道的詩數以百計,凡失意者,蜀道則難;得意者,蜀道則易。可見蜀道難易之感,關系仕途窮通甚明。”而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歸蜀》更是直接說:“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羞歸者,欲歸而不得也。姚合這一論點,無疑正接觸到《蜀道難》的核心。上列四則蜀地神話,便以隱喻的途徑表達了李白宦途坎坷,失意思歸的潛在心理。具體而言,第一,隱喻作者渴望與君王交識而建功立業;同期所作《長相思》也表達了這主題。第二,隱喻其初到長安的希望。第三,借回日喻交識阻隔。第四,借子規“不如歸去”的啼叫,表達詩人內心潛在的呼喚。李白一生都惦念著故鄉,遇到人生挫折時更是如此。早在安陸時期,李白便寫下了《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秋夕旅懷》、《靜夜思》等思鄉之作。他晚年的《宣城見杜鵑花》更是催人淚下:“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其實李白內心歸去的呼喚并不總如《蜀道難》這般隱秘。在同期所作的《行路難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結尾,李白就發出了“行路難,歸去來”的吶喊。但為君王輔弼的理想未實現,怎能輕言歸去呢?只好借神話聊抒心中之情。而“這種神話情境的瞬間再現,是以一種獨特的情感強度為標志的”。“原型的影響激動著我們(無論它采取直接經驗的形式,還是通過所說的那個詞得到表現),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并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短暫的意識,進入永恒的王國。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為人類的命運,也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的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這正是李白這篇《蜀道難》“驚風雨”、“泣鬼神”,“奇之又奇”之魅力的秘密所在。
李白不僅借神話曲折地表達了他的思歸情緒,在《蜀道難》的后半部,還以招魂般的語氣,發出了游子返故鄉的呼喚。試比較其“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句與《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而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來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歸來兮!不可久淫些!……”兩者固然有許多不同,但兩個基本點卻是一致的:一是對路途恐怖的渲染;二是對游魂凄厲的呼喚。在《蜀道難》中,李白正是借對友人進蜀的勸阻,表現了自己潛意識的思蜀情緒。這種倒置現象,在潛意識的表現中,是一個很常見的途徑。
李白這種曲折表現自己的潛意識的寫法,不僅借助神話,而且通過夢境來表達。這一點在李白的另一篇代表作《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得到充分的表現。關于《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主旨,陳沆在《詩比興箋》里說得好:“蓋此篇則屈子《遠游》之旨……太白被放之后,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寄意。首言求仙難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言欲乘風而至君門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以下,言金鑾如見,置身云宵,醉草殿廷,侍從親近也。‘忽魂悸以魄動’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門萬里,故云‘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也,‘世間行樂亦如此’,‘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云云,所謂:‘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嗔’也。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非徒酬贈握手之什。”可見,李白是善于運用神話、夢境等題材表現隱秘意識的。有意思的是這兩篇都是在宦游失意的情況下寫出的,又都深受楚辭的影響,同為李白“奇之又奇”的代表作。這也許不僅僅只是巧合吧?
蜀道難評析(一)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從內容看,此詩應是天寶初年,詩人在長安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別于其他的送別詩,此詩巧妙地運用別情,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隱憂。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借勸阻友人不要西游,寫盡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個感嘆詞連用,“危”“高”,同義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聲驚嘆,震撼人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并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詩中蜀自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概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著引用五丁開山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之時,為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說明了蜀道在歷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險阻。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通過,善于攀援的猿猱之類也同樣為如何通過而發愁,在此基礎上,詩人又通過摹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一步烘托山路纖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問君西游何時還?”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凄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夸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卷;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一切產生了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詩人覺得仍不到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一句“質問”,一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強化了蜀道的驚奇雄險。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誡友人之語寫出詩人的政治遠見及內心的深深憂慮。
“蜀中之險甲于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于蜀”,可見劍閣是蜀中軍事要塞。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不乏據險作亂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間,詩人寫劍閣之險意在引出蜀地的戰禍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警告當局要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亂的發生。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對太平景象背后潛伏的軍閥割據局面的深深憂慮,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遠見卓識以及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關注,為詩篇增添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在詩中,詩人還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復)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反復詠嘆,內容逐次加深,使人產生“一嘆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推陳出新形式、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讓我們領略了“詩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難》不愧為一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浪漫主義杰作。
【李白 《蜀道難》評析】相關文章:
李白《蜀道難》03-23
《蜀道難》李白03-23
李白的蜀道難07-20
李白的《蜀道難》賞析07-07
李白《蜀道難》賞析03-14
李白《蜀道難》學案04-17
李白《蜀道難》教案03-30
解讀:李白《蜀道難》03-24
《蜀道難》李白賞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