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風·氓》愛情悲劇
《詩經•衛風•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美麗熱情、任勞任怨的女性,但最終仍然被氓所棄。
《詩經•衛風•氓》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典型的“癡情女子負心漢”的故事。 它以棄婦悲憤的自述口吻,生動地展示了她和氓從戀愛、結婚,到受虐、被棄的人生過程,強烈地譴責了氓的背信棄義,“二三其德”的丑惡行徑,表達了她對負心的氓的怨憤之情,以及最終覺悟,與之徹底絕絕的堅定態度。詩人為我們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由純樸熱情的少女,到忍辱負重的妻子,再到坦然面對的棄婦的藝術典型。
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是這樣一位美麗熱情、任勞任怨的女性,而丈夫又是兩小無猜的兒時伙伴,她理當得到愛情和幸福,可為什么婚后竟遭不幸、受盡虐待而終被遺棄呢?她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男子的負心背情
吳建民先生是這樣解讀的:“氓的反復無常,用情不專,這是導致女主人公被棄的最根本原因。”詩里已經明言,“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氓之蚩蚩”,在忠厚外表的掩蓋下,“來即我謀”,他以貿絲為由而設法接近,與女主人公認識。“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以虛情假意騙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得到愛情,便馬上要求娶親,在得到了愛情和嫁妝之后態度迥異。不念女子的“靡室勞矣”,任勞任怨,“夙興夜寐”,為他的家犧牲“其葉沃若”的艷麗容貌和美好的青春,在女子“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時,他“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見他是一個有心計的人,當初“蚩蚩”的表現,只不過是偽裝罷了。于是,女主人公成了多余的,被當作物品一般,無情地拋棄了。所以,氓是一個始亂終棄、言行反復的負心漢。
古詩云“玉顏隨年變,丈夫多好新”,男人貪新忘舊、好色、貪婪仿佛已成了他們重要的特征。《詩經》里都說“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男人有天生的主宰欲望,在與女子的交往中 ,他會極想掌握對她的占有權;結婚后有了占有權,他還想要有控制權;有了控制權他還不滿足,他還要有對她任意指派的使用權;直到最后,當他厭倦了,不滿意了,他還享有拋棄權。孔子云: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男人都喜歡漂亮的女子,結婚時間久了,激情減退,妻子容貌開始衰老,負心郎就會嫌他的妻子,對妻子吹毛求疵。“天下男兒皆薄悻”,特別是男人有了錢,就有了更大的資本。現如今比比皆是的包二奶、養小蜜不正說明這些嗎?
亞當說夏娃:“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自古有多少丈夫能說像亞當那樣,把妻子帶到上帝面前,問心無愧地說出這種話呢?他們只會說“妻妾如衣服”、“舊的不去新的怎么來?”“有了錢還用怕沒有女人嗎?”女人對于許多男人來說只不過是一件物品而已。
二、女子的迷失自我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多么癡情的女子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由此可見,女主人公真的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做了愛情的俘虜,成了愛情的奴隸。我們無法完全否認,她的“主動”,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她與男方婚姻悲劇發生的潛在因素。婚后“三歲食貧”,始終過著清貧辛苦的生活。但是為了自己曾經選定的幸福,為了心中的所愛,她是安貧樂道,甘于清苦的,因而她“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沒有一件家務勞動不是自己承擔的,早起晚睡,沒有一天不是如此。她希望以此博得丈夫的歡愛,贏得家庭的幸福。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換來的是“士貳其行”、“至于暴矣”!
無疑,詩中女主人公是優秀的、勤勞的、善良的、美麗的。她對氓的愛是無私的'、無我的。她太愛這個男人了!但她忽略了一個問題:他們之間的付出是非常不對稱的。她為愛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她對家庭的無私奉獻并沒有男方親身,甚至于情感的參與。所有的辛勞都是她一個人孤獨的面對,也許正是在這一點上,她為自己埋下了被休棄的伏筆。夙興夜寐的勞累使她精疲力竭,沒有機會為“悅己者容”,在短短幾年之間迅速地“老”去,而這個時候男方也許正優游自在地打發著日子。
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付出便能得到百分之一百的回報。而當女人全身心的付出后,她應當有所求。當她受到不公對待時,不應當一味的忍讓。可大多數女人很愛一個男人時,她會變得非常軟弱,什么都可以付出;而男人呢?卻喜歡柔中帶剛的女人,喜歡會撒嬌的女人。況且太容易得到的東西誰又會去珍惜呢?
所以,女人愛男人之前首先要學會愛自己!
三、結合的不合禮法
詩中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女主人公因意識到“與禮有悖”,故有“愆期”之舉。既然知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重要性,為什么不找一個媒人來提親呢?而這并不是什么難事。《氓》大致產生于春秋初期至中期,即東周時期。這時期,那“崩”而尚在的“禮”,仍極大地束縛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和日常行為。《詩經•南山》說:“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直到孟子的時候,“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婚姻全憑媒人牽線,父母做主。也就是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合法化的基本標志。沒有這些就是私定終身!就是違背當時道德禮法的。可女主人公還安慰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這不是默許又是什么!而且內心已經做好了私奔的準備,為了愛情,為了幸福顧不了那么多了。因此說,女主人公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與舊禮教產生直接的沖突,也是導致婚姻悲劇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在沒有父母兄弟的祝福,沒有公婆的悅納的情況下,就同意答應了氓的請求,“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就這么輕易以身相許了。這種草率的約定為將來的背棄留下了大大的隱患。而且最終是“兄弟不知,其笑矣”,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四、沒有婚姻的紐帶
女主人公自述“三歲為婦”、“三歲食貧”。“三歲”這里是虛指,即多年之意。與氓結婚多年,當是兒女繞膝,可細讀全詩,發現她竟沒有孩子,甚至無只言片語提到過孩子。在那個時代,因無子嗣而絕祖宗香火,實乃女同胞之大恥辱,大不幸。盡管無嗣之過不一定全在女方,可是,沒給男方生育傳宗接代、延續血脈的子嗣的罪名一定是要女人來承擔的。結婚初期,二人恩愛得如漆如膠、卿卿我我,情深意濃之時,幸福的婚姻不會因為沒有孩子而減少一分幸福。然而當生活的柴米油鹽將感情消磨,當氓“二三其德”之后,當愛情殆盡之時,沒有孩子,就連最后的一絲牽掛也沒有了。女主人公除了“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吃啞巴虧,以免被“�其笑矣”為不下蛋的母雞,苦命的女主人公還能怎樣?而且“無子”偏偏又直接“與禮有悖”,更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之大忌。
俗話說“孩子是家庭的紐帶”。有多少家庭,因為孩子而維持。提到離婚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先想到孩子,其他的什么都好分割,唯獨孩子不行。房子可以一分為二,財產可以舍棄不要,朋友的勸說能夠不理,阻撓的親情可以不顧,孩子卻不可以不管,他雖不是婚姻的答案,但卻是婚姻的產物,無論如何是都會連著自己的心的。而沒有孩子,又沒有了愛情,就沒有了婚姻。
【《衛風·氓》愛情悲劇】相關文章:
詩經衛風氓介紹11-17
《詩經·衛風·氓》翻譯鑒賞12-07
《詩經·國風·衛風·氓》全文欣賞09-16
《詩經·國風·衛風·氓》的原文09-16
《詩經·國風·衛風·氓》的全文09-16
《詩經·國風·衛風·氓》原文賞析09-15
詩經衛風碩人介紹11-23
形容悲劇愛情詩句12-15
溫庭筠詞中的愛情悲劇05-26
《詩經·衛風·有狐》的正解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