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示兒》詩歌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詩歌吧,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那么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示兒》詩歌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示兒》原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⑴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圃涸局。元,原本,本來。萬事空:什么也沒有了。
、堑褐皇。悲:悲傷九州:這里代指宋代的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同:統一。
、韧鯉煟褐改纤纬⒌能婈。北定:將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區。
⑸家祭:祭祀家中先人。無忘:不要忘記。乃翁: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
譯文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了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賞析
詩意本來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我。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妒緝骸吩娛窃娙伺R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后世影響
陸游臨終前所作的《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忱催人淚下,發人深省。早在南宋當時,劉克莊就有一首絕句說:“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據《陸游研究資料匯編》統計,后世評述陸詩者,特別提到《示兒》詩的,不下三十余家,或者說它具有宗澤“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后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的《書陸放翁詩卷后》,末四句云:“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詞意極為沉痛。足見《示兒》詩感人之深。
愛國作家朱自清特別推崇《示兒》詩,并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這是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工詩、詞、文,長于史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圓潤,格力恢宏,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
【《示兒》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示兒-詩歌鑒賞09-29
示兒古詩賞析09-04
《示兒》原文賞析09-19
《示兒》原文注釋及賞析09-02
陸游《示兒》賞析11-15
陸游示兒賞析11-02
《示兒》陸游賞析05-01
《示兒》陸游賞析09-02
《示兒》陸游古詩賞析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