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春望》詩歌賞析

時間:2024-11-01 16:35:15 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春望》詩歌賞析

  杜甫《春望》

《春望》詩歌賞析

  陳才智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題解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至德二載(757)。詩人當時為安史叛軍所俘,身陷長安。

  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句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來了,長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聯從大處著眼,為悲壯之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自然規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覺著內心的荒涼寂寞,以至于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此聯明為寫景,實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稱贊這一聯:“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百代而下,當無復繼。”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不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頷聯從小處落筆,情因景生,景隨情移,其含義有兩種解說:一說這是對比寫法,詩人為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另一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都是為了表明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其比喻之妙,實為少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評曰:“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訊難得,一信抵得上萬兩黃金。頸聯上句寫戰事長久,下句寫音訊隔絕。雖是說自己,但準確概括了戰亂之中親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來成為表達人們在亂離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語。郁達夫《奉贈》詩之五:“一紙家書抵萬金,少陵此語感人深。”“連三月”,從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亂起到《春望》寫作時,正好過了兩個三月,所以說是“連三月”。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前一聯寫了憂國憂家之愁,這一聯寫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頭”因愁而生,“搔”,即抓撓,表示心緒煩亂。“更短”,言愁的程度越來越深。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添一層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說:“落句方思濟世,而自傷其老。”“渾欲”,簡直要。“簪”,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后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

  評解

  這是一首意蘊深沉的愛國憂民的名作,其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全詩不過四十字,但讀來耐人尋味。

  詩的前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前兩聯以“望”字統攝,詩人俯瞻仰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思念親人。

  其中的頸聯,因道出了當時和后人在同類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春望》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望岳》與《春望》的對比賞析03-27

《望岳》《春望》對比賞析05-26

《春望》詩詞賞析10-21

杜甫《春望》的賞析06-08

春望詩詞賞析03-21

《春望》原文賞析08-22

《望薊門》詩歌賞析08-01

《望岳》的詩歌賞析08-24

杜甫《春望》分句賞析12-11

杜甫《春望》詩意賞析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