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歌鑒賞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
【注釋】:
1.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
2.三萬里河:指黃河。“三萬里”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華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為一仞。
4.胡塵: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稱。
5. 王師:指宋王朝的軍隊。
6.海:指黃河。
7.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八尺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一說指東岳泰山和西岳華山,摩天:碰到天。
8.遺民:北方淪陷區的人民。
9.胡塵:指金兵鐵騎揚起的塵土。
10.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古詩今譯 】
三萬里黃河東流入大海,
五千仞華山高聳接青天。
鐵蹄下遺民欲哭已無淚,
盼望官軍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愛國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歷史背景】
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游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下向往著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盡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
【作者簡介】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父陸宰,是很有民族氣節的 官員和學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鄉箸書了。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戰復仇的 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因觸犯殲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 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符軍事,后來做過朝議 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閑居,死時年八十六。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勤于 創作,一生寫詩60年,保存下來就有 9300多首。詩的題材極為廣泛,內容豐富,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稱。
【創作背景】
六十八歲的放翁,罷歸山陰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兩首詩。這里選了其中一首。
[內容評析]
詩一開始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但大好河山,陷于敵手,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工整。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盡」字,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結句「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歌鑒賞】相關文章: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08-07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賞析08-08
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譯文及鑒賞09-15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古詩原文賞析10-15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陸游的詩10-24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古詩詞賞析10-17
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賞析09-12
陸游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