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古代詩歌朗誦

時間:2024-09-24 13:59:33 詩歌 我要投稿

古代詩歌朗誦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歌吧,詩歌節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代詩歌朗誦,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歌朗誦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塞下曲》,唐代樂府名。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擊西北部少數民族侵擾戰爭情況。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描寫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現戍邊將士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詩的前四句描寫景物,極寫邊地的酷寒,以表現戍邊將士為國御敵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全從側面寫出,意脈貫通,措語天然,不拘格律。詩的后四句刻畫人物,表現軍旅生活的緊張和戍邊將士的英勇、警惕。從結構上看,前四句對艱苦環境的描寫,正是為后四句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作鋪墊,足見作者構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來概括生活,表現主題。如以五月天山寒冷、無花無柳而只能聞《折楊柳》曲來襯托邊塞環境的艱苦,以“隨金鼓”和“抱玉鞍”來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及高度警惕來寇的情景。結尾兩句“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詩人代替將士們直抒胸臆,更是音韻鏗鏘,氣勢豪壯,表達了誓死消除邊患,為國立功的愿望與決心。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劍外,指劍門關以南,也稱劍南,這里代指古代蜀地。薊北,即薊州,指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南部一帶,是安史叛軍舉兵叛亂地。

  由于個人的生活遭遇和身處復雜動蕩的時代,杜詩大多都有沉郁、悲涼、凝重的色彩,但此詩卻不同,它一掃往昔沉郁悲壯的氣氛,寫得大喜若狂、輕快明朗。

  首聯點明事實原委,寫詩人雖偏居“劍外”,但聽到官軍收復了遙遠的“薊北”后,喜極而泣。河南河北被收復,曾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安史之亂被平定,想著自己即將會與廣大人民一樣獲得安定的生活,詩人怎能不喜極而泣、熱淚縱橫呢?

  頷聯兩句以轉作承,著筆深化,寫出了詩人的妻兒子女笑逐顏開、歡天喜地的心情,這使得詩人更是激動萬分,從而漫卷詩書、興高采烈。此兩句妙筆傳神,詩人那種大喜欲狂的情狀,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詩的后兩聯,繼續就喜意升華,由前面的國喜、家喜,轉入寫喜歸,表達了詩人意欲開懷痛飲,放聲高歌,準備趁著大好春光早日返鄉的心情。

  這是一首有名的“快詩”,開篇伊始,即運筆如飛,四聯八句,一氣呵成,情感熾烈。它之所以膾炙人口,千古傳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現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全詩運用設問、借代等修辭手法,語言通俗易懂,壯志豪情與愛國熱情溢于字里行間。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注: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里泛指邊地。

  詩的前兩句點明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并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對復國大業充滿勝利信心。“不自哀”以“僵臥孤村”來反襯,更顯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心頭始終郁結著慷慨之情,所以當夜深人靜、聽窗外風雨時,觸景生情——由風雨大作的氣勢聯想到官軍殺敵的神威,詩人激動不已,即便入夢也是鐵馬冰河,從而抒發了詩人寶刀不老,愿為收復中原大地而馳騁殺敵的壯志豪情,并以此喻寫、襯托抗金義士的堅強勇武及收復失地的壯志。全詩意境開闊,氣魄恢宏,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愛國熱,具有很強的藝術概括力。

  金陵驛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輝,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

  注: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臨時的住所。

  這首《金陵驛》是南宋祥興二(1279)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執,由廣州押往元大都路過金陵時所寫,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愛國之情。

  首聯寫景又不限于寫景,而是即景設譬,以景寓情。詩人選取眼前的“草”、“離宮”、“夕暉”、“孤云”,繪出了一幅荒涼暗淡的畫面,交代了自身的悲苦處境,并交錯運用了借代、比喻、象征等手法,喻意南宋王朝茍安投降導致衰落淪亡及自己抗元功業不遂。這就將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聯系了起來,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

  頷聯未直接回答上句的設問,而是拉開歷史的帷幕,今昔相映,以古喻今,傾寫自己強烈的亡國喪家之恨。詩人所說“山河無異”,其實是山河有異。這是一句反語,從對句“城郭人民半已非”完全可以看出來。此兩句描寫南宋國土被元兵踐踏、人民生靈涂炭的情景。

  頸聯轉入寫“蘆花和我老”,再抒對國事滄桑的感慨。在通過“蘆花和我老”、“燕子傍地飛”這兩個形象的賦比,表現了十分沉痛的思想,既有身家之感,又有黍離之悲。

  尾聯借用傳說表達詩人化鵑啼歸的心愿,表明自己雖然被迫離開故土,但對家鄉的熱愛眷戀的心志至死不渝,可謂哀苦、執著之至。同他的傳誦千古的名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一樣,充分體現了他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和忠貞不二的愛國精神,激勵了后世無數的愛國人士。

  本詩的突出特點是用典多,但用得精妙,切景、切境、切意。全詩蒼涼悲壯,大義凜然,凄苦而不頹廢,哀婉而不沮喪,悲愴沉痛但能使人于低回詠嘆之中領悟歷史的教訓,砥礪堅韌的斗爭意志。

  南園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注釋:吳鉤,一種形似劍而彎的刀。春秋時吳人善鑄鉤,故稱。這里泛指武器。凌煙閣,古代朝廷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繪有功臣像的高閣。

  這是李賀所寫《南園》詩十三首的第五首,表達棄文就武,為國家統一事業建功立業的的愿望。

  詩的首句“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勢急切,氣魄豪邁,既是泛問,也是自問,在鼓動別人的同時,也在鼓勵自己,抒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愛國情。

  接下來的次句承前啟后,氣勢磅礴,喊出揮刀殺敵、馳騁戰場、收復失地的心聲,字里行間表現了一種強烈的希望國家統一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詩一氣呵成,節奏明快,令人讀了為之精神振奮。詩的后兩句則是呼吁有志男兒“帶吳鉤”效命沙場,以鼓勵別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煙閣上那些功臣一樣,為國建功立業。(當然,聯系作者的身世來看,詩中也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激之情。)

【古代詩歌朗誦】相關文章:

中秋節古代詩歌朗誦稿10-24

古代對聯10-24

古代詩歌10-04

古代情詩08-10

古代散文精選08-23

古代散文10-14

古代散文經典08-17

古代勵志詩句08-06

古代經典詩句大全07-14

立夏的古代詩詞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