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知識與古詩詞欣賞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奇葩,無論形式和內容都可謂博大精深。但是,怎樣才能更好地欣賞理解古詩詞呢?我認為,掌握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一、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有助于我們較為詳盡地了解古詩詞產生的背景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是社會的人,又是歷史的人,是一系列歷史事件(無論重大與否)的復雜集合體。詩人也是人,也無一例外地要經歷或大或小的歷史事件。而且,往往是在歷史轉折關頭,歷史演進波瀾壯闊的時期,詩人們會創作出大量的優秀古詩詞。
例如,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要欣賞好這首詩,就需要了解秦末農民起義的歷史,了解楚漢相爭的歷史。掌握了這些歷史知識,就能夠比較透徹地理解劉邦打敗項羽后既志得意滿,又由于他的天下是在韓信、彭越等異姓王的幫助下打下來的,心中充滿了隱憂。正因為掌握了歷史,理解了這種復雜的心理,才會理解劉邦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嘆。否則,我們就會有疑問,劉邦手下將星如云,怎么會沒有“猛士”“守四方”呢?其實,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高祖已清醒地認識到,韓信等異姓王是靠不住的,后來的歷史也驗證了他的這一判斷。所以說,了解歷史知識使我們更加清晰地掌握詩的創作背景,相應的疑問也會迎刃而解。
再如,明末清初,兩個封建王朝經過圣王敗寇的殘酷斗爭,明朝最終走向衰亡。但是,一些長期受程朱理學熏陶的士大夫或其子弟不甘異族壓迫統治,仍在堅持抗清斗爭。少年英雄夏完淳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那首流傳很廣的就義詩《別云間》是這樣寫的: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這是詩人在抗清斗爭失敗被俘,拒絕高官厚祿的誘惑慷慨赴死前的絕筆。如果我們不了解明末清初的歷史,怎么能理解一位十六歲的少年才俊置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于不顧,毅然走向刑場,以身殉國,并在就義前留下如此令人熱血沸騰的名篇呢?古人講“知人論事”,其實,知人論文,知“史”論文,也是同樣的道理。
二、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古詩詞所要表達的政治理念和思想感情
古人說:“詩言志,歌詠言”。其實,詩既“言志”,更“言情”。或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或是悲天憫人的濟世之情,或是溫存敦厚的親情等等。古詞本就是可依律吟唱的,因此更以“情”字取勝。
如李商隱的名詩《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其實,我們分析一下李商隱所處的歷史環境就會有不同的認識。李商隱少負文名,才華橫溢,極渴望建立功業。但是,由于長期身陷牛李黨爭,一生仕途坎坷,郁郁而終。因此,上面說的詩分明是一首抒發政治哀愁的詩篇,“青鳥殷勤為探看”是盼望有賢人指引自己的政治道路,實現政治抱負。
我們再來欣賞岳飛的詞《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胡餐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千古絕唱誕生于南宋。那時的歷史是個什么樣子呢?當時正值北宋末年,金兵直逼汴京(今開封市),徽宗趙佶又氣又急,于是把皇位傳給太子。繼位的太子就是宋欽宗。宋欽宗和宋徽宗一樣,也是茍且偷安之輩,結果斷送了大好江山,自己也做了俘虜。最后,兩位屈辱的皇帝被金人虐待致死。
回顧屈辱的“國難”,從小矢志“精忠報國”的岳飛,怎能不痛心疾首,怎肯“等閑”,必定要“餐胡虜肉,飲匈奴血”(當然,這是夸張的說法,極言痛恨之意)。熟知了北宋末年的歷史,我們也就更能深入地體會詞人洶涌的復國之情,更加完美地領略這首壯詞的雄渾之美了。
三、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在欣賞古詩詞時進行合理的“再造想象”
詩詞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因此,欣賞者在感受詩詞所表現的形象時,還要進行恰當的聯想,這就是“再造想象”。
那么怎樣想象呢?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欣賞古詩詞的時候,不能只注重詩詞本身,而必須善于運用自己豐富的歷史知識,把二者準確地聯系起來,才會有較為深入的理解與感受。
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一詩粗看起來明白如話,然而根據律詩的規則和前人的注釋,可知詩中第一句“雞黍”化用《論語・微子》荷�丈人典;第五句“開軒”借用阮籍《詠懷》“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語點;第六句“桑麻”用了陶淵明《歸田園居》“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語意;末二句又用陶淵明在重陽節出宅把菊、酌酒醉歸典。這就暗示了這首詩在敘事、抒情中還有述志之意,寫出了孟浩然原來想學孔子“為了行義而謀仕”,后來又像阮籍那樣“從現實政治中有所覺悟”;最后“追慕陶淵明的意向”,“有意要歸耕田園”。這一層自述志趣變化的含義,在詩句中蘊藏較深,我們運用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把它挖掘出來,這就是真正把古詩作為古代人的詩來讀,顯然實現了對原作各句的深入理解。 杜甫的《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在詩中提到著名畫家曹霸為“先帝御馬玉花驄”寫生,那天先帝把這匹馬牽到庭前,曹霸受詔作畫,須臾畫成。接著原詩寫道:“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仆皆惆悵。”要讀透這幾句詩,就要懂得“圉人”、“太仆”等人在當時社會是做什么的。“圉人”就是養馬的官,“太仆”就是皇帝車隊的隊長。驄馬本不應站在御榻之上,一個“卻”字以疑怪的語氣造成畫馬亂真的錯覺,榻上庭前兩馬屹立相對的奇思又使這錯覺更為逼真。“屹”字與上文“迥”字照應,便從雙馬昂然的姿態活畫出它們矯健的奇骨。“至尊”和“圉人”、“太仆”雖是陪襯,簡略的神態描繪也都切合各自的身份。玄宗雖喜而只是含笑催促賜金,確乎是帝王風度。養馬的國人與掌輿馬的太仆在兩馬相比之下悵然若失,更是馬官才有的特殊心理,這就從觀者的反應巧妙地點出畫馬的神駿即使真馬也難勝過。這種“再造想象”在詩詞賞析中較為多見,它并沒有用特殊的知識經驗(如歷史資料、藝術理論等),而只是憑著對原詩所提供的“再造條件”的細致理解來進行“再造想象”。說到這里就涉及一個問題:目前許多初學者寫作詩詞賞析往往有一個毛病,就是過多復述原作的內容,同時在復述中穿插一些解釋或觀感。這樣的文章總被認為沒有深度,不算有質量的評論。這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根據原詩所作的“再造想象”是較為確切而清晰的,可以說是揭示了原詩所表現的生動畫面和幽默意趣。這里所表現的“再造想象”,雖然表面看來并未運用特殊的知識經驗,實際上卻還是與我們的歷史知識密切聯系的。在思維過程中不充分調動這一因素,也是沒辦法作出這種“再造想象”的。
【歷史知識與古詩詞欣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欣賞09-18
荷塘古詩詞欣賞08-02
谷雨古詩詞欣賞10-21
唯美古詩詞作品欣賞09-06
描寫冬至的古詩詞欣賞08-10
經典古詩詞欣賞14首03-15
大寒節氣古詩詞欣賞08-27
描寫煙雨的古詩詞欣賞11-15
中國經典古詩詞名句欣賞07-30
與中秋有關的古詩詞欣賞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