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三字經讀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三字經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三字經讀后感1
《三字經》是一本極富哲學的書,其中濃縮了天文、地理、人格、宇宙星體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五行相克,知識量極大。
在閱讀時,我遇到了困難,當然是理解上的問題。其首篇,我認為是講人格的,因為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一句講的是每個孩子剛生下來,內心都是善良的.,習性很像,但因大人,習慣差的很遠。這里才十二個字,卻蘊含了大道理。
在此篇章中,相信“孔融讓梨”這一段在大家心里印象很深。因為小孔融四歲就懂得謙讓,懂得照顧比自己小的人,把大梨讓給他們,也懂得體諒比自己年長的人,也把大梨讓給他們。而自己卻吃最小的一個梨。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小段,說明了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識,而是孝道,做到孝之后,再增長見識,去認真學習數字、文字。
雖然只有一小段,但富含的這里卻很多。我以后還要認真品讀《三字經》。
一年級三字經讀后感2
媽媽給我買了本國學三字經,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后人讀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一年級三字經讀后感3
我相信《三字經》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們又真正了解這里面的。含義了嗎?如果沒懂,那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吧!
你們知道《孟母擇鄰》的`故事嗎?”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著商人吆喝著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于看到了禮儀和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玉,不經過雕琢,怎么能成大器呢?我們應該刻苦學習,勇攀高峰,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沒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他一定會帶給你無窮的收獲。
【一年級三字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一年級三字經教案(精選13篇)10-24
《三字經》兒歌及《三字經》全文06-08
一年級三字經教學設計(精選15篇)08-20
一年級三字經全文帶拼音版09-14
三字經_三字經讀后感800字五篇11-01
三字經10-24
《三字經》作者及新舊《三字經》版本06-17
《三字經》小學一年級的讀書心得08-22
一年級三字經教學總結-工作總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