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字經(jīng)》原文

時間:2025-04-17 08:45:19 晶敏 三字經(jīng) 我要投稿

《三字經(jīng)》原文

  《三字經(jīng)》可謂是中國的文化瑰寶,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士的必讀書籍。《三字經(jīng)》以講道德、禮儀為主,教導(dǎo)人們要心向善,懂禮儀,知榮辱,尊孝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當(dāng)中,《三字經(jīng)》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jīng)》原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字經(jīng)》原文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yán),師之惰。

  子不學(xué),非所宜。幼不學(xué),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xí)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dāng)執(zhí)。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yīng)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dāng)中權(quán)。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jì)。

  曰岱華,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nóng),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zhǔn)蝠ⅰ4肆龋怂场?/p>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diào)協(xié)。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dāng)順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xué),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xué),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xùn)蒙,須講究。詳訓(xùn)詁,明句讀。

  為學(xué)者,必有初。小學(xué)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xué),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jīng)通,四書熟。如六經(jīng),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jīng),當(dāng)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xùn)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

  曰國風(fēng),曰雅頌。號四詩,當(dāng)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此處有多個版本,版本1,無新增內(nèi)容)

  (版本2,爾雅者,善辨言,求經(jīng)訓(xùn),此莫先。

  古圣著,先賢傳,注疏備,十三經(jīng)。

  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jīng),數(shù)十五。)

  (版本3,爾雅者,善辨言,求經(jīng)訓(xùn),此莫先。

  注疏備,十三經(jīng),惟“大戴”,疏未成。

  《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jīng),數(shù)十五。)

  經(jīng)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jīng)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

  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yè)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tǒng)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quán)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夸。

  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后,宣統(tǒng)弱。傳九帝,滿清歿。

  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后漢三,國志四。兼證經(jīng),參通鑒。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xué)。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xué)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xué)不輟。

  如負(fù)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xué),當(dāng)效之。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dāng)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晏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xué),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xué),不如物。

  幼而學(xué),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唯一經(jīng)。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歷史背景:

  關(guān)于《三字經(jīng)》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shù)后代學(xué)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jīng)》,以課家塾”,即王應(yīng)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于是編寫了融會經(jīng)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yīng)麟是南宋人,《三字經(jīng)》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為了體現(xiàn)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jīng)》不斷地加以補充,例如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了關(guān)于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關(guān)于作者:

  王應(yīng)麟像關(guān)于《三字經(jīng)》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但是大多數(shù)學(xué)者的意見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jīng)》,以課家塾”。王應(yīng)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xué)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fù)中博學(xué)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臺州,召為秘節(jié)監(jiān)、權(quán)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quán)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后辭官回鄉(xiāng),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xué)宗朱熹,涉獵經(jīng)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余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jīng)》為其所著。王應(yīng)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的時候,編寫了一本融會經(jīng)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據(jù)傳就是《三字經(jīng)》。

  關(guān)于《三字經(jīng)》的作者及成書時間,還有其他說法。

  一說是宋代人區(qū)適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jīng)乃宋末區(qū)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jié)不仕”,認(rèn)為廣東順德人區(qū)適子才是《三字經(jīng)》的真正作者。

  一說是明代人黎貞。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xùn)”,自注:“《三字經(jīng)》,南海黎貞撰。”即以為明代黎貞撰。

  吳蒙校點《三字經(jīng)》時,結(jié)合《三字經(jīng)》中提到《四書》以及鼓勵仕進等的內(nèi)容,指出該書“似當(dāng)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復(fù)科舉,規(guī)定考試程式中《四書》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時又提及南宋陳淳用三字句寫成的《啟蒙初誦》疑似為《三字經(jīng)》的先河,指出《三字經(jīng)》從雛形到更定,經(jīng)歷了相當(dāng)長的時間。

  學(xué)者張如安根據(jù)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訓(xùn)》中的相關(guān)記載認(rèn)為,《三字經(jīng)》應(yīng)成書于南宋紹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間,其時代要早于王應(yīng)麟(1223年-1296年)和區(qū)適子。而寧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經(jīng)》最早流傳的地區(qū)。

  增改作者:

  原典內(nèi)容之外,后經(jīng)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經(jīng)內(nèi)容在“敘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國時期。各版本題名也有差異,例如“三字經(jīng)注解備要”、“重訂三字經(jīng)”等。

  《新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

  1、春日暖,秋水長

  2、和風(fēng)吹,百花香。

  「注釋」

  1、春季是播種的季節(jié)。春天氣候溫暖,適宜于草木生長,比喻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這是全文的起興。用“興”的藝術(shù)手法來寄托和表達(dá)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興藝術(shù)手法。

  和風(fēng):溫和的風(fēng),多指春風(fēng)。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國的花蕾、花朵。

  時代社會的發(fā)展,像長江之水一樣,滾滾向前。青少年生氣蓬勃,像花朵一樣綻放在祖國的百花園中,沐浴著春天的陽光,茁壯成長。

  3、青少年,有理想

  4、立大志,做棟梁。

  「注釋」

  3、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最重要、最寶貴的時期,是形成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最關(guān)鍵的時期。

  理想:對未來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

  4、志:志向。

  棟梁:房屋的大梁。

  青少年時期樹立遠(yuǎn)大理想,對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有著深遠(yuǎn)影響。立志是人生的首要問題。《尚書·周書·周官》曰“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孔子重視人生立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孫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們應(yīng)該牢記先賢們的教誨,在平凡的崗位上去干大事業(yè),在振興中華的偉業(yè)中立志做棟梁之材。極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強

  6、生我材,為興邦。

  「注釋」

  5、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人自強:一種自我激勵、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詩篇《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邦:國家。天道永遠(yuǎn)不停地運動變化,誰也不能阻擋,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強,奮發(fā)向上,永不松懈。

  每個青少年都應(yīng)該認(rèn)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價值,不要虛度時光,把自己鍛煉成為祖國建設(shè)事業(yè)中的棟梁之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興旺發(fā)達(dá)貢獻智慧和力量。

  7、倡和諧,民所望

  8、興道德,國運昌。

  「注釋」

  7、倡:提倡;倡導(dǎo)。

  和諧:相處融洽友愛,不爭執(zhí),不互相仇視。

  望:盼望;希望。

  8、興:開始;發(fā)動;使之興盛、盛行。

  道德:指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zhǔn)則和規(guī)范。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

  國運:國家的命運。

  昌:興旺;興盛。

  構(gòu)建和諧社會是廣大民眾的熱切希望。只要全社會大興道德之風(fēng),國家就會繁榮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齊明,魚游春水燕舞惠風(fēng)。豐衣足食百姓安寧,風(fēng)雨同舟樂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10、光陰迫,惜時間。

  「注釋」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時期,猶如一年四季中美麗的春天,孕育著無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緊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見青春》中說:”少年見青春,萬物皆嫵媚。“少年強,中國強,少年一代的素質(zhì)決定著祖國未來的命運。

  《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曰:”光陰可惜,譬諸逝水“。唐代詩人杜荀鶴在《題弟侄書堂》寫道:”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光陰易流逝,少年時當(dāng)珍惜時間,奮發(fā)有為。

  11、生有涯,知無限

  12、苦攻讀,莫偷安。

  「注釋」

  11、涯:水邊。泛指邊際,如天涯海角、一望無涯。

  12、苦攻讀:刻苦讀書。

  莫偷安:不要只圖眼前的安逸,而讓時光偷偷地溜走。

  《莊子·養(yǎng)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這就要求我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讀書、學(xué)習(xí)、工作,不能得過且過。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學(xué)習(xí),努力奮進,不能貪圖安逸。一個人要有緊迫感、饑餓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頑強進取。艱難從懶惰生,苦處經(jīng)偷安來。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壽序》中講過:”人生世上,寸陰可惜,豈可晷刻偷安耶?“我們應(yīng)該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

  13、求學(xué)路,曲彎彎

  14、路是弓,人是箭。

  「注釋」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個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種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彈性的弓背和堅韌的弓弦組成。人利用張弓的瞬間爆發(fā)力,將箭射向目標(biāo)。

  箭:古代兵器,長約二三尺的細(xì)桿上裝有尖頭,桿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發(fā)射。現(xiàn)代射箭用的箭頭一般用鋼、鋁合金等制成。

  學(xué)習(xí)、求知沒有一帆風(fēng)順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滿著艱辛。”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應(yīng)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15、頭不回,弦不斷

  16、志不渝,勇向前。

  「注釋」

  15、頭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說明”開弓沒有回頭箭“。

  弦:弓背兩端之間系著的繩類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彈性。

  16、渝:改變,多指態(tài)度或感情。

  勇:有膽量,不怕危險和困難。

  就像射箭,人一旦選準(zhǔn)目標(biāo),就不能中途斷弦,要有堅韌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當(dāng)我們踏上正確的求知道路,就應(yīng)該像離弦的箭一樣,百折不回頭。

  17、大海闊,踏浪尖

  18、高山險,勇登攀。

  「注釋」

  17、闊:面積寬廣。

  浪:水面上涌流時形成的波浪,起時為浪,伏時為波。

  浪尖:比喻困難最大、矛盾最為尖銳的地方。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18、登:人由低處向高處邁進。

  攀:抓住東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閬《酒泉子·憶余杭》詞云:”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人要敢于面對挑戰(zhàn),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不屈不撓,敢于拼搏。

  《荀子·勸學(xué)》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yuǎn),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劍膽

  20、溫而厲,恭而安。

  「注釋」

  19、琴:琴類樂器的統(tǒng)稱。古代文人賢士常以”琴棋書畫“來修煉自己的情操。

  劍:古代兵器,長條形,一端尖,兩邊有刃,安有劍柄。戰(zhàn)國時期男子佩劍風(fēng)靡一時,文人雅士常佩劍而行。

  20、溫:溫和。

  厲:嚴(yán)厲。

  恭:莊重而有禮貌。

  安:安詳。

  元代吳萊詩篇《寄董與幾》云:”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琴心劍膽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膽識,乃中華民族精神氣質(zhì)的完美體現(xiàn)。

  《論語·述而第七》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認(rèn)為,一個人的言談、面部表情甚至體態(tài)語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養(yǎng)。如能做到既溫柔又嚴(yán)肅、既謙恭又莊重,那就掌握了為人處世的要訣。

  21、鐵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勝必謙。

  「注釋」

  21、鐵可磨:傳說唐代詩人李白少時讀書,中途廢止。遇一老嫗,磨鐵杵(chǔ),欲作針。李白感悟,發(fā)憤讀書,終成詩仙。這一故事在民間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諺語。

  石可穿:只要意志堅定,石頭也能穿透。”石可穿“來自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誥》中說:”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積七年,而太極老君詣之,與之木鉆,使穿一石盤,厚五尺許,云:‘穿此盤,便當(dāng)?shù)玫馈!淙四藭円勾┲e四十七年,鉆盡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堅石穿這一成語來說明:只要意志堅定,石頭也能穿透。

  22、攻:攻打,進攻。

  克:戰(zhàn)勝,克服。

  謙:虛心,不自滿,肯接受他人意見。

  只要意志堅定,鐵杵可以磨成針,石頭也能穿透。一個人對于學(xué)習(xí)或工作上的困難,不攻則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來。當(dāng)取得成績或取得勝利之后,我們也不要驕傲,而要保持謙虛。

  23、我學(xué)子,重師禮

  24、感師恩,為人梯。

  「注釋」

  23、我學(xué)子:指學(xué)生。

  重師禮:做學(xué)生的要尊重老師,對師長要有禮貌。

  24、恩:恩情。人梯:一個人讓他人踏著自己的肩膀向高處攀登。此處喻老師為培養(yǎng)學(xué)生成人作出的奉獻。

  我國有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二程集》說:”學(xué)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jǐn)也。“譚嗣同在《瀏陽算學(xué)館增訂章程》中說:”為學(xué)莫重于尊師。“學(xué)生對老師應(yīng)該感恩報恩。老師是自己攀登知識高峰的引路人和前進的階梯。古人云:”惟賢者,能為報恩“。知恩、感恩、報恩,應(yīng)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條道德準(zhǔn)則,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fēng)氣。

  25、燃紅燭,化春泥

  26、嘔心血,育桃李。

  「注釋」

  25、燃:燃燒。

  燭:用蠟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東西,多為圓柱形。

  燃紅燭:語出唐代詩人李商隱詩篇《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化春泥:語出清代思想家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6、嘔心血:形容老師為培養(yǎng)人才而費盡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樹,春天開白花或粉紅色的花,果實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樹,落葉小喬木,花白色,果實球形。”桃李“用來比喻老師所栽培的后輩或所教的學(xué)生,如”桃李滿天下“。

  教師為了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可貴品質(zhì),就像蠟燭默默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燭淚流干成灰。教師辛勤育人的奉獻精神又像落花,雖然飄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麗的春花。教師更像園丁,為了學(xué)生的成才嘔心瀝血,他們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一代棟梁木,滿園桃李花“。

  27、授知識,傳道義

  28、人才群,功德碑。

  「注釋」

  27、知識: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rèn)識、經(jīng)驗的總和。這里主要指科學(xué)文化知識。

  道義:道德和正義。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華、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用文字或圖畫刻在石頭上做紀(jì)念,為碑。

  韓愈《師說》中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的責(zé)任,不僅是向?qū)W生傳授文化科學(xué)知識,而且要幫助學(xué)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正義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教書育人“。教師在三尺講臺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華、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樹立起了一座豐碑。

  29、學(xué)與思,琢與磨

  30、知與行,相交錯。

  「注釋」

  29、學(xué)與思:主要講學(xué)習(xí)與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孔子說:”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只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就會惘然無所得,只思考不學(xué)習(xí)就會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將不光之物,經(jīng)過磨,使之光滑、鋒利、美觀。

  琢與磨:此語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進修、德行的砥礪、學(xué)問的研討或文章的修飾。

  30、”知“、”行“問題是中國倫理學(xué)說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庸·禮記》曰:”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里明確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xué)至于行之而止矣。“這里提出”行“貴于”知“的觀點。在宋、元、明、清的哲學(xué)中,程朱學(xué)派以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王陽明則主張”知行合一“,認(rèn)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則提出”行“先于”知“的觀點,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讀書與思考結(jié)合起來,我們才能收到學(xué)習(xí)實效。讀書忌死讀,否則變書奴。只有把學(xué)到的東西,經(jīng)過思考,成為自己頭腦里”會發(fā)酵“的知識,才能做到”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葉圣陶語)。我們既要重視倫理道德的實踐行動,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認(rèn)知和主觀修養(yǎng),兩者相交運行,相與促進,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于勤,毀于惰

  32、荒于嬉,敗于奢。

  「注釋」

  31、毀:破壞;糟蹋。

  惰:懶。

  32、荒:荒蕪;荒廢。

  嬉:游戲;玩耍。

  敗:敗,失敗。

  奢:奢侈;揮霍。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xì)в陔S。”(韓愈《進學(xué)解》)學(xué)業(yè)和事業(yè)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奮。一勤敵萬難,苦練出英華。我國有句古訓(xùn):“大抵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許多失敗的人是被懶惰所“毀”掉的,一個人過于貪玩、貪逸,就會自己荒廢自己。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成功。“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節(jié)儉敗由奢。”人不能過度地追求享受,否則就會敗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過

  34、言必行,行必果。

  「注釋」

  33、省:反省,回顧和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吾:我。

  過:過失;錯誤。

  “省吾身,思己過”語出《論語·學(xué)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地方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是否溫習(xí)了呢

  34、言必行:說了話就要去做,行動一定要堅決。

  行必果:指行為堅決果斷。

  人最難的是認(rèn)識自己,善于進行自我批評。省吾身、思己過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種修養(yǎng)方法。這種自我修養(yǎng)方法在當(dāng)代仍然有其現(xiàn)實意義。

  中國人歷來注重為人要講誠信,如“一”開頭的成語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論語·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強調(diào)言出于衷,說話算數(shù),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個方面是說了就要做,付諸實踐。孔子認(rèn)為,君子以言過其實、說了不做為恥辱,為人應(yīng)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35、敗與勝,非天命

  36、得與失,乃互生。

  「注釋」

  35、敗與勝:指人事業(yè)上的成功和失敗。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決定的,還有人主觀努力的因素。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不要產(chǎn)生宿命論,不要產(chǎn)生自卑心理,不要產(chǎn)生聽天由命、消極頹廢的悲觀情緒。

  人生的所得與所失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是互相轉(zhuǎn)化的。懂得了這一道理,我們就可以在“得”與“失”之間做自我調(diào)節(jié),使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平衡。

  37、勤奮者,功必成

  38、開創(chuàng)者,業(yè)必興。

  「注釋」

  37、奮:精神振作;情緒高漲。

  功:功勞;成效;本領(lǐng)。

  38、開創(chuàng):開始建立,創(chuàng)建。

  興:興盛,旺盛。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奮學(xué)習(xí)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領(lǐng),取得成功。

  君子敢為天下先。開創(chuàng)者免不了會遇到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但也會欣賞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麗風(fēng)景。克服困難、勇于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人,必能興旺發(fā)達(dá)起來。

  39、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難成龍。

  「注釋」

  39、貪:不知滿足,貪得無厭。

  逸:安樂;安閑。

  40、爬行者:原指爬行動物。這里指那些沒有開拓精神、只會跟著別人腳印走的人,難以成為出眾的優(yōu)秀人才。

  龍: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

  貪圖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終會兩手空空,一事無成。不開拓進取、得過且過的人,終將只是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高潔青蓮若為官,光風(fēng)霽月伴清廉。世人都學(xué)蓮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圖小利,毀名聲

  42、貪大財,易喪命。

  「注釋」

  41、圖:謀劃;極力希望得到某種好處。

  圖小利:貪圖小便宜。

  毀名聲:毀掉自己的名譽。

  42、貪大財:貪腐、貪戀錢財?shù)牡渿昝裾摺?/p>

  喪命:凡貪大財?shù)牟徽x之人,均為違背道德、觸犯法令的罪人,這種人容易喪掉性命。

  名譽,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人應(yīng)該像鳥兒愛護自己的翅膀一樣珍惜愛護自己的名譽。假如因為一時貪圖小便宜而使名譽受損,實在得不償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歷史上因貪財而喪命的還少見嗎?我們每個人都要引以為戒。

  43、私欲烈,弊叢生

  44、心懷公,百路通。

  「注釋」

  43、烈:猛、威、強烈。

  私欲烈:這里講的私欲,指那種強烈的個人私欲,個人私欲一旦達(dá)到了“燃燒”的程度,就會變?yōu)闃O端的個人主義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淵。

  弊:害處;毛病。

  叢生:聚集而生或接連不斷發(fā)生。

  44、心懷公:心懷公心。

  一個人強烈地追求個人私欲,各種各樣的毛病和危險便會接踵而來。相反,一個公平正直之人,一個為群眾利益著想、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眾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經(jīng)

  186、踐行者,事必功。

  「注釋」

  185、“正清和”三字經(jīng)是國學(xué)大師文懷沙先生提出來的。他認(rèn)為:不信邪,曰為正;不混濁,曰為清;不暴戾,曰為和。

  186、踐行:實行;實踐。

  事:事業(yè);工作。

  功:成功。

  文懷沙先生認(rèn)為: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志在貫通斯三氣也。這是他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時代感受的升華,是為人處世的經(jīng)典要義。因為“正清和”三字很經(jīng)典,所以說它“是三經(jīng)”。以“正、清、和”三字經(jīng)為座右銘,做人做事就一定會成功。

  187、不信邪,曰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注釋」

  187、信:信奉。

  邪:不正當(dāng)?shù)摹?/p>

  188、路不偏:走正路。

  中道行:儒家倫理思想,意義與“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執(zhí)其中。

  不信奉邪說,不動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別人論短長。

  儒家學(xué)說信奉中庸之道,我們的祖先不僅把它當(dāng)作為人處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為執(zhí)政治國的方略。一個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準(zhǔn)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莊正道上前進。

  189、腳不斜,心不驚

  190、中正者,樂平生。

  「注釋」

  190、中正者: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門邪道的人,心里是不會一驚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騙、偷的人,總是心驚膽戰(zhàn)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樂安寧的。正如一首歌詞中所說: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渾濁,曰為清

  192、陰陽分,涇渭明。

  「注釋」

  191、渾:混亂。

  濁:不干凈。

  清:指清潔、清廉、清風(fēng)、清心。

  192、陰陽:我國古代哲學(xué)指宇宙中貫通物質(zhì)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這里指人品的清與濁、靜與躁、正與邪等對立的方面。

  涇:涇河,發(fā)源于寧夏,流入陜西。

  渭:渭河,發(fā)源于甘肅,經(jīng)陜西流入黃河。

  涇渭明:是涇渭分明的簡縮。涇河水清,渭河水濁,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兩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們應(yīng)該做一個心中純潔不渾濁、靈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塵的人,做一個”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的人。一個人內(nèi)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為有清與濁、靜與躁、正與邪之分,二者勢不兩立,界限分明。我們應(yīng)該扶正祛邪,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

【《三字經(jīng)》原文】相關(guān)文章:

三字經(jīng)原文11-20

《三字經(jīng)》的原文03-29

三字經(jīng)原文與解釋06-23

三字經(jīng)朗讀原文11-03

關(guān)于三字經(jīng)的原文10-31

《三字經(jīng)》原文及譯文06-17

三字經(jīng)的原文及翻譯10-21

《三字經(jīng)》的原文及完善11-16

《三字經(jīng)》原文及全文解釋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