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故事:溫舒抄書
【溫舒抄書】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路溫舒和公孫弘這兩個古人,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想辦法把書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學習,我們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書本,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如此優(yōu)越,更應該刻苦讀書。
相關閱讀:《溫舒披蒲》,死有余辜
西漢時,有個河北的放羊娃,叫路溫舒。他也是個很喜歡讀書的人,可是家里窮,買不起書簡。有天他放羊時望著河中密密麻麻的蒲草,見那葉子又大又寬,心中突然一亮: 蒲草葉子不是和竹片很像嗎?要是我用蒲草編成席子,再切成一塊一塊,不就可以編成像竹簡一樣的書本了嗎?
小溫舒立即動起手來,割下蒲草,編成草席。可是別人都是編的一整塊,他卻把整塊草席割成一塊塊,把借來的書抄寫在上面。就這樣,他小時候一邊放羊一邊讀書,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長大后他做了一名獄吏,在監(jiān)獄里看管囚犯。利用這個身份,他又不斷鉆研法律,將所有律令條文爛熟于心,成了遠近聞名的法律專家,郡縣里的同事和頭頭,遇到律令方面的問題,都要來請教他。郡守見他是個人才,干脆提拔他為郡里庭審的書記員,后又被中央的廷尉看中,調(diào)到中央作了一名廷尉史,就是中央司法部門派往地方查看案子的小科員。
路溫舒不甘于此,繼續(xù)學習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漢宣帝即位后,路溫舒感到機會來了,他拿出自己所學的知識,向皇帝上了一個著名的折子,叫《尚德緩刑書》。洋洋灑灑千言,勸新登基的皇帝整治獄吏,廢除誹謗,廣開言路。因為漢宣帝的曾祖父太子劉據(jù)當年就是被冤案所害,導致全家?guī)缀鯗玳T,只有漢宣帝一根獨苗機緣巧合留了下來。想不到命運詭譎,如今竟被外戚霍光立為皇帝。但是霍光掌握了朝中大權,目空一切。所以路溫舒的上奏深得漢宣帝之心,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路溫舒在奏折中寫道,刀筆吏對內(nèi)善于羅織罪名,屈打成招,對外動不動治人誹謗,使得冤屈無人敢伸張,忠義之士噤若寒蟬。就好比你把烏鴉蛋都掃光了,那么鳳凰也就不來了。而刀筆吏羅織的“鐵證如山”下,即使中國司法的老祖宗皋陶來了,也會判人個死有余辜!
這就是成語“死有余辜”的來歷。
漢宣帝覺得他說的對,升任他為右扶風丞,相當于北京市市長秘書,后又做了一郡太守。霍光死后,漢宣帝親政,清除了霍家勢力,開啟了“漢宣之治”,路溫舒的那些主張都實施了。
【三字經(jīng)故事:溫舒抄書】相關文章:
三字經(jīng):溫舒抄書故事09-27
三字經(jīng)故事--黃香溫席10-14
黃香溫席的三字經(jīng)典故11-03
摘抄書名好詞好句感悟08-24
蘇軾抄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8-14
三字經(jīng)的故事詳細解讀及故事05-20
《三字經(jīng)故事--中華經(jīng)典故事》05-24
三字經(jīng)的小故事07-05
三字經(jīng)小故事精選10-21
《三字經(jīng)》小故事09-08